“凿洞狂魔!”百家村附近的冷门寺庙!路上的神比人还多?90%的厦门土著都没来过...

美食   2024-10-26 11:02   福建  


在植物园附近

藏着两座明朝古寺:

虎溪禅寺和白鹿洞寺


这对寺庙相依相伴

分别坐落于玉屏山的东坡与西坡

均以兽名冠之

享有古厦门名胜之美誉


它们如同山间的双生子

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与植物园和钟鼓索道这两位“游客必玩热门景点”相比,附近的信义里-玉屏山山脚一带总显得有些低调,在还没有被商业完全裹挟之下,这片古老又朴素的老城区将“闽南限定”完整地保留


虎溪禅寺和白鹿洞寺则分别位于虎溪岩路及白鹿路的深处,日常香火不算特别旺盛,偶有老厦门前来敬神烧香。旅游与民生各不相扰,环境清幽,禅意浓厚。



虎溪禅寺座落于虎溪岩路,始建于明朝,初名“玉屏寺”。明末清初寺毁,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吴英邀请元飞和尚主持重建。



相传虎溪岩下有藏虎山洞,故称「虎洞」,洞下流泉汇成小溪,称为「虎溪」。每逢农历十五满月升空,月光照入稜层洞内老虎身上,形欲奔跃而起,成为“虎溪夜月”胜景,为旧时厦门“大八景”之一,也是中秋赏月的好去处。



白鹿洞寺则位于白鹿路,玉屏山的南侧,与虎溪岩山相对应。白鹿洞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0四年),开山祖师为苇老和尚。


据传,洞初开拓时,在这里建阁奉祀理学家朱熹。因朱熹常在江西庐山白鹿洞讲学,遂取名白鹿洞。



曾经白鹿洞一带,多崩崖立石,下洞上亭,饶有意趣。这里虽游人罕至、听闻不算多,但每逢考学、考公,这里便能见到不少前来为子女拜拜的父母。


这儿还有着厦门小八景之一——“白鹿含烟”,每当春末夏初,空气湿度增大、水气上升,便有烟雾从洞口涌出,缕缕可见。



这对“双子寺”曲径通幽,园林之韵味隐晦山林之间,别有一番情趣。转角是佛,红墙砖瓦的闽南美学也不失为一个游玩打卡的好去处。





穿过铁路文化公园,从岔路口右转上坡,便能看到虎溪禅寺。




山门上书“虎溪禅寺”,还应时地挂了为国庆生的横幅。山门左侧有一巨石,上刻“先露一芽”四个大字,两旁则是碧云亭及功德碑亭。



沿着石阶上山,路过虎溪桥、天王殿后,便能看见大雄宝殿了。



大雄宝殿建在巨石之下,四周被高大的菩提树环绕,庄严肃穆。庙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殿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阳光之下,金光耀眼。



殿内宽敞明亮,香烟缭绕。彩绘的藻井图案鲜艳夺目,讲述着一个个佛教故事,令人心生敬仰。墙壁上悬挂着众多经幡,随风摆动。



当然也可以从寺的另一侧上山,从名为“东林古地”的山门下穿过,便能看见地藏殿、卧佛殿、观音殿,小山路上供奉有观音。



庙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拾阶而上,石阶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向山脚下望去,民居楼宅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庙宇与现代化的高楼遥相呼应,甚有意韵。



台阶下还有一个悬空凉亭,也是一个泡茶的好地方。



白鹿洞寺与虎溪禅寺仅一门之隔。从大雄宝殿的右侧便是稜层,洞口不大,洞内供奉着千手观音,石洞上方巨石上刻有“稜层”二字,稜层洞一侧有石径上山。小山包上镀金的观音大士像,在树荫下甚为闪亮。



沿石径往上经夹云径,最后到达虎牙洞,在此处可以俯看整个大殿,被巨石和绿树簇拥着的金色屋顶,让人觉得既精致又禅意。




从虎溪岩寺后爬过来,经过一段岩壁,便到了白鹿洞寺的后门,后门被压在一块巨石下,明黄色的墙把两座寺庙的地界分开。



白鹿洞寺依山而建,沿着阶梯曲折而下,两侧怪石嶙峋,沿梯而下探看洞穴,礼敬诸佛菩萨。



这一片空中小花园地势较开阔,荫蔽凉爽,有老市民在这泡茶话仙。



一路往下走,经过刻有“豁然”大字的巨石,便能看到白鹿洞寺观世音塑像。全铜铸造的白鹿观音菩萨像高大端庄圆浑,栩栩如生,慈祥又庄严。



站在观景台宽阔的埕地,抬望眼可见美丽的厦门风貌,发现整个寺庙隐藏在闹市中,真是闹中取静的一方净土。


站在这里,顿觉豁然开朗,所有烦心不快之事顷刻间烟消云散。



二层大殿依旧是非常典型的闽南寺庙建筑风格,色彩鲜亮的屋顶、繁复华丽石雕的墙壁和廊柱,青翠的群山环抱半周,俨然似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画卷。



宝殿的一侧则是个由六块巨石组成的石洞,故名“六合洞”,意为包含天地。因洞内仅留一口天,也称为“小洞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得以从洞中窥见。



往正山门走,天王殿则在陡峭的石阶只上。石栏上雕刻着腾云驾雾的龙,栩栩如生,“登欢喜地”表示这里供奉的是永远笑容满面的弥勒佛。



好料菌去的那天,两个寺里基本上没有人。光影交错间,岁月静好。沉香与檀香交织的气味,带走了一身的疲惫与尘埃...





要来白鹿洞寺和虎溪岩寺,当然也不能不去看寺内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大多由名人题写,或抒发心情,或记录时事,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而玉屏山中多马尾松,妙地多石,裂石而生,与古寺佛号相伴。自明朝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寺内留下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讲述着文人雅事,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白鹿洞寺的后山门右侧立有朱一冯攻剿红夷刻石石碑摩崖石刻,题于明天启三年,记载了时任福宁道参政朱一冯率军攻剿侵犯厦门、鼓浪屿等地的荷兰殖民者的事迹。



阶梯向下,六合洞口有同治年间摩崖石刻,分别为同治五年台镇使者刘明灯所题的“重游鹿洞”,同治八年曾宪德所题词的“三巡鹭江”


字体篆刻,对帐工整,成为白鹿洞一绝。



更还有地藏王殿旁边的“豁然”二字,字迹饱满酣畅、笔力雄健。登高至此,心境不禁随着这摩崖石刻而开阔,尘埃在这一刻都被抛诸脑后。



虎溪岩寺山门外的巨岩上,便有着有清乾隆庚申年(1740年)黄名辉行书直题的“先露一芽”四个大字,右题“乾隆庚申冬”,左署款“黄名辉题”。


字幅约高4.2米、宽1.5米。山上遍布峭岩奇石,“先露一芽”所在的岩石形状如植物的萌芽。



地藏殿面对的巨石上则刻有“听法”,系清乾隆初年金成绍行书横题,左侧行书直行款跋:“为石老和尚题,山阴金成绍。



“听法”所在巨岩背面便是“入我门来”,系清雍正丙午(1726年)李暲的行书横题,其右直题“丙午冬月”,左边直款“静乐李暲书”。



写在大雄宝殿右侧巨石上的“稜层”两个大字的人,是明代的林懋时,据说像米芾一样,也是个凿洞狂魔及石痴


明万历丙辰年(1616年),林懋时见此山万石峥嵘、洞穴玲珑,遂“躬自镵剔”,并捐资开拓山岩,清理“稜层石室”等景观,同时自书自刻“稜层”两字于洞口岩壁上。



此外,大雄宝殿右侧巨石上的摩崖石刻也多不胜数。这些石刻虽历经风雨,被青苔覆盖,却依旧无法掩盖其字迹的锋芒与清晰。



青苔的绿意与石面的灰白相映成趣,为古老的石刻增添了几分自然的美感。


阳光透过树梢的缝隙,斑驳地照在这些摩崖石刻上,字迹变得更加立体而生动。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岁月的沉淀,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闽南人常说,有拜有保庇。


在社会纷繁的生活压力下,寺庙已不是遥远神秘或者高高在上的存在,它是俗世的修行地,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精神性的一面。


烧香拜佛也无关乎年龄,只是人们在现世遇到无法吞咽的苦厄转而去求诸虚空彼岸,寻获一丝希望的空间介质。


“毕竟,生活才是最大的修行。”



厦门好料
向你安利有温度、充满爱的城市生活。爱上厦门,才知道生活里全是“好料”。由小鱼网倾心打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