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向来以小资、文艺著称
让不少人忽略了它的任性韵味
众多名字有趣的街巷
分布交叉在城市的边缘
「卖鸡巷」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于那些商业化包装得光鲜亮丽的景区
这里没有霓虹灯的闪烁
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
只是藏着一个关于
城市记忆、历史变迁与地名文化的
“秘密”世界
卖鸡巷是老厦门的一条鲜为人知的小巷
位于思明区水仙路至泰山路一段
与水仙宫路头、妈祖宫路头相近
位于寮仔后、泰山口、岛美街、镇邦路
等热闹街区之间
其全长不过三百米,呈丁字形
水龟墓为其路段旧俗称
早年该处是第六市场的鸡鸭市集
因此得名卖鸡巷
由于闽南语中
「鸡」谐音「圭」
因此又被称作“卖圭巷”
卖鸡巷里还不只卖鸡鸭
1928年版的《中国旅行指南》
将其列为厦门市的繁华街区之一
到了1932年
卖鸡巷已经发展成为商铺林立的商业街区
经营范围包括
信局、客栈、米店
粮油、杂货、药铺
鱼摊、肉店、干果等
图为六市附近
卖鸡巷在历史上也备受洋人“青睐”:
1853年
英国伦敦会传道会牧师施敦力兄弟寓居于此
进行传道活动
1902年
英国传教士山雅各在此创办了《鹭江报》
并将报社社址设于卖鸡巷
图为卖鸡巷周边
卖鸡巷还曾是厦门夜市的一部分
据清末萧宝芬的《鹭江竹枝词》描述
当时厦门夜间卖点众多
卖鸡巷便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夜市
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图为卖鸡巷周边
卖鸡巷作为厦门的一条老街巷
是厦门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见证了厦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现在走进卖鸡巷
已经看不见当年的繁华盛况了
店铺都开在巷外的沿街一侧
巷内则显得有些萧索冷清
水泥石板地面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平整
坑洼不平
随处可见的成捆电线悬挂在墙壁之间
互相缠绕交织的电缆在头顶缠绕
石板路两旁的商铺陈旧
不少已经关门转租
居民房也少有人居住
门口张贴着租房的信息...
这里大多是老厦门的私宅
岁月在房子的外立面上
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有些人家的铁门及木窗已经生锈开裂
墙壁上的油漆剥落
露出下面陈旧的砖石
缝隙中甚至还长有青苔
这些房子
见证了这条巷子的兴衰
如今却只能在时光的流逝中
静静地等待着它们的终章...
尽管人烟稀少
但卖鸡巷仍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仿佛是厦门老城区中的一处静谧角落
承载着过往的记忆
几乎不会有太多的外人走进卖鸡巷
除了横穿找路的路人
整条巷子都很安静
偶有一两只流浪猫溜进来
也能和这里相处得很好
铁门外的墙壁角落
甚至摆放了一盆仍有生机的植物
偶尔
骑着电动的老厦门叮叮当当驶过
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匆忙
厦门人穿过这条不算长的巷子
脚步匆匆
归家的心情溢于言表
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路上
映照出她们的身影
在巷子尾
还有一家排队才能吃上的20年老店
「大杂烩」虽然深藏于小巷内
但还是依靠“厝边头尾”的相拍报
吸引了超多食客前来一探究竟
只需几步之遥
穿过卖鸡巷
厦门人就能立刻投身于
六市、水仙路、中山路等热闹的街区
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商铺交相辉
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
前去购物、品尝美食
卖鸡巷
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巷
虽然静谧冷清
却如同一条纽带
巧妙地连接着宁静与繁华的两个世界
让厦门人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中
自由穿梭
重走卖鸡巷的时间里
时光都似乎放慢了
让人可以细细品味那些
曾经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痕迹
它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通道
更是一个生活态度的转换器
厦门人就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演绎属于老厦门的生活故事...
部分史料来源:厦门文旅、厦门沙坡一尾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