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制图|李彦舟
从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到今年今日,澳门回归祖国已经25周年。
澳门,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西侧,北面和广东省珠海市相接。秦朝时澳门属南海郡番禺县,自南宋开始,澳门属广东省香山县,后来在明清时期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据明万历年间的《广州通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时,一艘葡萄牙商船出现在澳门的海岸。船员们要求登岸,在岸上翻晒被淋湿的货物和损坏的船只,得到了地方官员的准许。那时的人们还不知道,一段改变澳门命运的历史将就此展开。
从明代开始,葡萄牙人租借澳门,来自地球另一边的商船、僧侣往来,不绝如缕。1887年,葡萄牙人与彼时孱弱的清政府签订《中葡里斯本草约》、《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将澳门变成殖民地,直到1999年12月,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澳门的地道中国味
澳门陆地面积33.3平方公里
包含着古今中外、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图源|图虫创意
《风味人间》纪录片里,形容澳门说“交融与混杂写满这座城市,也造就澳门独一无二的风味,连同他的血缘、语言、宗教、建筑,无一不在述说着复杂的历史和身份,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参与了撰写这座城市的食谱。”
澳门的中餐馆,是粤菜乃至中国文化中一张色香味俱全的名片。在澳门的点心店里,能够吃到一些非常传统但不太常见的粤菜,比如芝麻卷——一种用炒熟的黑芝麻、冰糖及马蹄粉做成粉浆,蒸好后再卷起而成的甜品,精巧又美味。长辈说这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后来因为太费功夫而变得不再流行。澳门像一个精美的匣子,装着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也保存着粤菜的精华。
澳门历史悠久,这里的食谱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拥有非凡智慧的食家共同谱就。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囊括各种节日习俗,同时在饮食方面,澳门土生菜、凉茶、唐饼等等,都在书写着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
鸡仔饼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
甘、香、酥、甜、咸兼有
图源|图虫创意
唐饼,是港澳地区的居民在文化冲击下对中式饼点的称呼,以期和西式饼点“西饼”区分开来。杏仁饼、鸡仔饼、合桃酥、鲍鱼酥等一众唐饼,都非常讲究入口甘香松化。在工业化的潮流下,还有少数传统老店至今依然坚持使用炭火焗炉、手工开酥等制作工序制作传统饼类。我读书时最爱让出差的长辈带晃记饼家的手工鸡仔饼给我,油润香甜,带到学校很快能被同学们扫光。
根据广东人的传统,吃了饼这种“上火”的东西,就应该喝凉茶。澳门地处岭南,由于岭南地区天气炎热,多雨潮湿,于是民间便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以药性寒凉、清热生津、祛湿解毒的中草药煎水饮用,这也就是凉茶。凉茶很多都是热的草药水,这里“凉”不是指冰凉,而是说能够有清凉的作用,能“去火气”。本地人相信越苦的凉茶越有效力,游客如果怕苦想尝鲜,可以试试沙参玉竹汤,清甜可口,味道非常特别。
大航海时代的碰撞
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禄教堂的主要立面
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特征
图源|图虫创意
自16世纪以来,大航海时代带来了残暴的殖民势力,而随着商船来到澳门的,还有欧洲的宗教、雕塑、建筑艺术、香料和美食文化。澳门成为欧洲各国、东南亚和中国交流的重要站点,各种文化在这里混合交融、共同生长。
澳门最著名的景点大三巴牌坊,是天主教圣保禄教堂的一部分。“大三巴”是华人对圣保禄教堂的称呼,出自圣保禄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的汉语译音。圣保禄教堂是中国第一座巴洛克式建筑,教堂建筑中能找到中国传统造型的石狮子、汉字的元素,和各种欧洲神话故事元素相映成趣。
葡式海鲜饭用到多种海鲜
鲜香浓郁、回味无穷
图源|图虫创意
自16世纪和世界碰撞之后,东方的宗教、文化与美食被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西方的器物和观念也开始渗入华南民间社会。
由于深受葡萄牙文化的影响,澳门的葡国菜馆随处可见,其中葡萄牙海鲜饭、马介休、葡国鸡和布甸(布丁)是最常见的。在这其中,葡萄牙海鲜饭(葡文:Arroz de marisco)是我的最爱,又叫葡式海鲜饭,用鲜虾、鱿鱼、蛤蜊、青口等各种海鲜,和洋葱、番茄、红椒、柠檬皮等香料等配料煮成。
葡萄牙的西部、南部濒临大西洋,大西洋的洋流为葡萄牙人送来鲜美的海鲜,也造就了他们制作海鲜饭的精巧技艺。而澳门濒临南海,海鲜也非常新鲜,肉质弹爽。葡萄牙海鲜饭比中式炒饭更湿润些,米饭充分吸收了汤汁,有番茄和红椒的味道相佐,鲜美不腻,令人食欲大开。
炸马介休球是深受欢迎的葡式小吃
外表金黄、口感丰富
图源|图虫创意
马介休是盐渍鳕鱼的别称,由葡萄牙语“Bacalhau”翻译而来,指经盐腌制过的鳕鱼。过去,新鲜鳕鱼保存不易,葡萄牙人将新鲜鳕鱼的鱼头和内脏等移除后,放在地中海的艳阳下曝晒风干,抹上盐制成保质期较长的马介休,这是葡萄牙人热爱航海的见证。除此之外,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在每周五、大斋期和圣诞夜时不能吃热血的动物如猪、牛、羊等,这个时候马介休就成了人们最爱的选择。
马介休和相关菜品随着葡萄牙人航海的脚步而传播到世界各地。由马介休制成的炸马介休球(Pastéis de Bacalhau)在澳门非常受欢迎,是用土豆泥混合切碎的马介休、洋葱和香芹,挖成橄榄球状,下锅油炸而成。马介休球外皮又酥又脆,咬开又香又绵软,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从澳门走向世界
16世纪以来,许多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到澳门贸易、生活,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风味。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
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最长沉管隧道
图源|图虫创意
清代诗人鲍俊曾写下《行香子·澳门》,记录当年澳门的盛景,其中“礼耶稣,果供香迎”一句,可以看出此时的澳门已经有许多外国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客居。词中写到的“银虾”,是一种“状如绣针、色泽似银”的小虾,路环九澳一带尤其盛产。每年七、八月是银虾最多的时期,澳门的村民纷纷出海捕捞,把吃不完的虾腌制、暴晒,还会加入白兰地、丁香、决明子、肉桂、黑胡椒粒、月桂叶、柠檬等调料制成虾酱。由于用料上乘,制作精细,虾酱味道鲜美,风味独特。
虾酱是土生土长的澳门调料,而用虾酱做成的是咸虾酸子猪肉,则是一种经典的融合菜式,被称为“澳门土生菜”。在非洲和印度种植的罗望子,澳门人称为“酸子”,可以减少猪肉的肥腻感,令肉质香脆可口。
猪扒包是澳门的代表美食之一
面包、肉类、蔬菜搭配,美味又饱腹
图源|图虫创意
澳门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分别于2012年和2021年入选澳门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为全球首个“融合”料理。这是见证澳门向世界敞开怀抱,吸纳美食智慧的荣誉勋章。
在美食领域,澳门人创新的步履永不停歇,猪扒包就是澳门人的创新,当中以位于凼仔的大利来记猪扒包最有名。用涂上奶油的面包,夹着一块油炸或是煎香的猪扒,吃起来肉汁丰盈,面包松软,足以令各族食客念念不忘。如今家喻户晓的调料蚝油,就诞生于澳门。澳门曾经以盛产生蚝而闻名,这也是澳门历史上“蚝镜澳、濠镜澳”名字的来源。
葡式蛋挞外酥里嫩
挞皮酥脆有层次,内馅奶香嫩滑
图源|图虫创意
同样从澳门走向世界的,还有“葡式蛋挞”。1989年,英国人安德鲁·史斗(Andrew Stow)在澳门开设安德鲁饼店,售卖澳门版的葡式蛋塔。他改良了传统葡式蛋挞的配方,用起酥的方式做挞皮,并且在蛋浆中加入鲜奶油,令葡挞更香甜软滑,挞皮更薄而脆。澳门人、葡萄牙人和各地旅客尝试后都对这种蛋挞赞不绝口,葡式蛋挞一炮而红,成为澳门美食的代表。
安德鲁的太太玛嘉烈在1997年和丈夫离婚后,以玛嘉烈之名在澳门半岛经营另一间店铺。她致力于扩展商业版图,在日本、新加坡等地开设了不少分店,并且与肯德基合作推出了肯德基蛋挞。自此,澳门的葡式蛋挞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成为享誉世界的美食。
在澳门,古老的中华文明向西方人揭开面纱,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碰撞交汇,孕育出澳门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1995年,澳门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成员,2017年,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这是继四川成都及广东顺德之后,第三个获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中国城市。这是澳门人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见证,也是历史的馈赠。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
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源|图虫创意
很多人都知道,澳门的英文、葡萄牙文名是“Macau”。据说葡萄牙人到达澳门时率先到达供奉妈祖的妈阁庙附近,他们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在问庙宇,回答“妈阁”,葡萄牙人于是根据读音称澳门为“Macau”。
正如歌里所唱的,Macau并不是澳门真正的姓名,澳门的古称是“蚝镜澳”、“濠镜澳”,意指盛产蚝且水域如镜的港湾,因为澳外又有十字门,故合称澳门。
“盛世莲花”是1999年中央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特区的珍贵礼物,寓意澳门三岛同心、繁荣昌盛
图源|图虫创意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葡萄牙共和国政府结束对澳门管治,澳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华儿女百年来自强不息,葡萄牙在澳门的殖民统治历史正式画上了句号。为了庆祝这件大事,中央人民政府赠送了一尊名为《盛世莲花》的雕塑,屹立在金莲花广场。2004年,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揭幕,这里陈列着全国各地赠给澳门的贺礼,是感受澳门历史的好地方。
2023年,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为6.9万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九、亚洲排名第三
图源|图虫创意
现如今的澳门,作为享誉世界的美食之都,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驿站”,各国菜系应有尽有。在爱、和平、文化共融的理念下,澳门的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澳门独特的美食联结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也记录了一段特别的历史,联结起不同区域的文化。澳门把世界端上中国人的餐桌,也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用舌尖能够感受全世界,这就是澳门美食最大的魅力所在。
作者
蔡孜茁
Article author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特约作者
参考文献:
往期推荐
撰文|蔡孜茁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海报图源|图虫创意
主编|刘乾坤
编辑|陈玉婷
图片编辑|陈玉婷 李彦舟
设计|李彦舟
校对|李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