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泉州,为何众神云集?

文摘   2024-09-06 21:00   四川  


图源|图虫创意

制图|钟阳白雪




关于泉州,西方学界曾有过一场争论。


1997年,《光之城》在英国出版。这本书记录了意大利犹太商人兼学者雅各在泉州的所见所闻。据书中所写,泉州是一座东方大城市,有“一个很大的港口”,城南“整个江面上布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


《光之城》中还写道,人们生活自由,“一起生活在刺桐城的各种民族、各种教派,都被允许按照自己的信仰来行事,因为他们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信仰中找到自己灵魂的拯救。”与此同时,关于重商开放还是自给自足的讨论,也在泉州自由派与文化守成派的阵营中激烈地争鸣着。


这些记载引起不少西方学者的紧张与质疑。


 请横屏观看

围头湾是天然避风良港

宋元时期,围头古港已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海口之一

图源|图虫创意


《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中讲述:“令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光之城》通过零碎的描述,似乎还隐含一种主张,即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远东早已有了种族—文化的兼容并蓄面貌,也有了重商与抑末的政治经济思想辩论。”


如今,学界的争端已在风烟中逐渐淡去。但曾经坐拥宋元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无疑早已显露出兼容并包的文化优势。我们也不难从这一事件中窥见,这个城市曾经带给过世界怎样的震动。


泉州,这个位于福建东南的海滨城市,到底有什么魔力?



20世纪末,一艘沉睡了700多年的宋代船在泉州湾后渚港重现于世,轰动全球。此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载重量200吨。船舱运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用铁钉、油灰、麻絮填塞船板接缝,在船舱中分隔出彼此独立、密不透水的13个隔舱。这一顶尖的造船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仍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中。


宋代航海指南针(修复版)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藏

摄影|Dr.kin


当船只意外进水时,隔舱能够阻隔海水进入船体其他部位,让船员能够及时停靠抢修。不同的货物还可以分舱放置,增加船体的强度和刚度,也规避了由于重心分布不平衡导致翻船的风险。船上还出土了香料、药物、铜铁钱等14类文物,香料来自南洋、西亚诸国。高度成熟的技术、琳琅满目的货物,无一不展示出宋代泉州的航海贸易已经极尽繁荣。


古船无声,却是一本最直观的大书。它体内的每一寸骨骼、每一缕材质,都在争先恐后地讲述泉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旧时的盛景,诉说着绵延的密语。


六胜塔是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到海上航标的作用

图源|图虫创意


当海面堆叠起层层的船山,风帆在海风的吹拂下充盈起鼓胀的身子。叫卖声、海浪声、瓷器金银的琳琅声,和着海风咸湿的气息、各类香辛料的味道,随着船只的起伏而摇曳着。一船船智慧与担当,一船船冒险与勇气,一船船收获与血泪,在千年海域上迎来又送往。


依托于泉州诞生的泉州港,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南北海岸中点崛起,其航线涵盖从中国出发至菲律宾、越南、暹罗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海上路线。在南宋时期,《诸蕃志》记载与泉州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58个。而在元代《岛夷志略》中,这一数字就增加到了99个。短短100年间,增加了近1倍。从南宋末期到元代中期,泉州港超过广州港,一跃成为了东方第一大港,也使得泉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门庭,延续了近400年的兴盛。


石湖港可供万吨级船舶停靠

是良好的深水锚地

图源|图虫创意


据《马可·波罗游记》,泉州港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


泉州港好比当时的高端国际快递集散中心,吞吐着海内外的珍奇异货。进口商品有沉香、龙涎香、安息香等香料,象牙、犀角、玳瑁等珍宝,蔷薇水、玻璃瓶、菠萝蜜、椰子等日用品和食物。出口的商品有陶瓷、丝绸、绢帛、茶叶、樟脑、麝香等等。当时泉州生产的许多名为“军持”的陶瓷壶,却在日本、菲律宾、东南亚等国家被大量发现,由此可见“泉州制造”在海外的畅销。


那么,孕育出宋元时期中国第一大港的泉州,究竟有什么本领?


祥芝港是泉州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已形成集海洋捕捞、冷链物流、水产品加工、水产养殖、船舶修造等为一体的渔业产业

图源|图虫创意


要了解第一大港的诞生,我们需要把视线首先投注到泉州的地理区位。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濒临台湾海峡,在南海与东海交汇处拥有百转千回的海岸线。它靠近重要的海上航线,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印度洋地区。


泉州境内,山峦起伏,丘陵、平原和河谷错落其间。其中,晋江是泉州第一大江,河网密织,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5条,其水系具有格子状扇形水系的特征。以晋江为主干的水路交通托举起了泉州的港口运作,当时市舶司的仓库和报关流程都依托于晋江及其支流进行。


在气候上,泉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则盛行偏南风。其风向与海岸走向平行,有助于船只循季节顺风而航,也因此使福船远航有了不竭的动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孕育出了一系列美食,造就了泉州人靠海吃海的本领。


土笋冻鲜嫩脆滑、味美回甘

主原料是可口革囊星虫

图源|图虫创意


土笋冻,发源于千年古镇安海。土笋实际上是生长在海滩泥沙中的一种软体动物,根据资料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崇武鱼卷,是沿海的传统名菜,也是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主要原料以马鲛、鳗、鲨等最佳。崇武鱼卷的口感柔润清脆,咀嚼时齿颊留香,既没有鱼肉,也不含腥味,有一种特有的清鲜滋味。海蛎煎,在闽南话中被称为“仔煎”,是一种将蛋、葱、虾仔和蒜酱等食材搅拌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中煎成的饼状物,口味油滑,口感嫩香。


除此之外,还有油焗红蟳、洪濑卤鸭、深沪鱼丸、满煎糕、菜头酸、四果汤等充满古早味的美食。


可以说,正因泉州先成为了“山海水陆之会”,才造就了一个百货山积、帆樯如林、佳肴如聚的“光明之城”。



有意思的是,泉州的高度开放迎来的不仅仅是奇珍异宝,更是接来了各路神明。一条物质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


洛伽寺位于泉州市石狮市

坐落在由一座桥连结的离岛上

图源|图虫创意


走过泉州全长只有1000多米的涂门街,能够看到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代表民间信仰的关岳庙。在这条短短的街道上,还能找到佛教、道教、景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许多宗教的建筑和历史遗存。


关岳庙就在街边,没有围墙也不要门票,香客络绎不绝,这是泉州对外展现出的姿态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不设围挡”的雅量,让茂盛的文化景观在泉州一簇簇、一丛丛地生长起来。历史上,泉州曾有6000多座宫庙,供奉着500多位神祇。泉州因此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通淮关岳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

图源|图虫创意


在建筑和其他文物上,也能找到玄妙的宗教融合之处。


佛教、道教等宗教内容被纳入了泉州传统民居的装饰题材,人们采用飞天、八卦形状、大象斗拱等元素进行造型,门窗也被设计成圆形或尖拱形。开元寺在1300多年的重修扩建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不同宗教的精髓。大殿斗拱上24尊精美的飞天乐伎,同时融入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


而在象征宗教融合的文物当中,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尤其瞩目。该墓碑石雕刻的是一位脸部丰润的天使,背后有两对饱满有力的羽翼。四翼形象可以追溯到亚述文明,并被波斯文化吸收。这种四翼守护精灵被认为比其他守护精灵更具神性,常用于守护王宫。浮雕上还能够清晰看到十字莲花图案,这是十字架与中国传统元素莲花的交融。这一图案也是当时重要的装饰母题。十字架周围还使用了道教圣物“白云”图案和具有中国飞天典型特征的飘带。


开元寺双塔分称镇国塔、仁寿塔(合称东西塔)

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

图源|图虫创意


有关神明对泉州民间文化的浸润,在泉州作家蔡崇达的小说《命运》中写道:“闽南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神明,就在厅堂里,在神明的注视下,魂灵才能升天。”而对于泉州为什么有这么多神明,小说里也有着更为接地气的答案:“因为人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真多,一个神明,不够。”


“半城烟火半城仙”,泉州的融合之美不仅体现在宗教,海外“番味”更在无声之中注入到饮食烟火里。


泉州牛排的主要原料是牛肋排

咖喱味浓、肉质酥烂

摄影|姜姜好


泉州牛排便是“番味”十分浓的一项菜色。宋元时期,阿拉伯人来到泉州经商并定居,喜好牛肉的他们带来了擅长的牛肉特色小吃。


不同于西式牛排,泉州牛排实际上是用长时间炖煮的牛排骨制作而成。使用姜、蒜、八角、草果等传统中式卤肉常用的香料,以及咖喱等西式调料,焖煮3到4小时,牛排就能够充分吸收带有香料的各种风味,变得软烂咸香,丰富的胶质穿梭在其间。食用时,常用咸饭、牛肉羹和牛杂汤等搭配泉州牛排。咸饭吸收了牛肉的鲜美香气,牛肉羹则汤汁爽滑。


泉州面线糊配料丰富

时蔬、海鲜、卤味皆可相配

图源|图虫创意


地瓜粉是泉州饮食烹饪的常客,包含牛肉羹在内,泉州的代表小吃面线糊、炸物、地瓜粉团等都会使用到地瓜粉。地瓜,即番薯。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人陈振龙从吕宋(今菲律宾)经海路将番薯藤带回。此后,番薯便成了闽南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面线糊就由地瓜粉和细面线制作而成。在鸡肉、鱼肉、螃蟹、大骨等食材熬制而成的汤底中,放入细面线,再倒入调制好的地瓜粉,还可以加入同样是舶来品的胡椒粉和其他佐料及卤汁进行调味。如此,便制成了一碗“糊而不烂,清而不浊”的合格面线糊。


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面线糊老店。一勺面线糊喝下去,便足以熨帖本地食客和外地游客的肠胃。还有人说,泉州的食物美味,是因为食物需要“拜拜”(供奉神明)后再吃。因此,人们对于食物的创造和制作暗含了一层更崇高的追求。


姜母鸭的主要原料是番鸭和姜母

姜味浓郁、镬气十足

图源|图虫创意


泉州薄饼也叫润饼,是闽南祭祀的传统食物,也是中外文化融合在饮食上的又一有力见证。用柔嫩的饼皮卷入生蚝、香菜、浒苔、豆干、胡萝卜、荷兰豆、春笋丝、高丽菜等馅料。蔡澜在《人间好玩》中说:“这都是贸易交流的成果,花生从菲律宾传入,胡萝卜由胡人带来,而荷兰豆,也许是与荷兰人传给台湾有关。”


泉州人也常常将姜母鸭用于祭祀祈福。这是一道秋冬暖身美食,有药膳功效,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经过处理的鸭肉没有腥臊味,吃起来极易脱骨,姜味为鸭肉添了一层风味,却也不抢风头,与其他味道融合一体。



泉州是一座以整个城市名义申遗成功的城市。走在泉州的街巷上,红砖砌成的古厝鳞次栉比,难以想象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曾以如此博大的胸怀吸纳了全世界的文明。


它拥有着质朴本味的外壳,却处处从肌理细微处透露出亮眼的异色与光泽,仿佛是一个生来灵巧的织布人,早已用细密的针脚将不同材质的丝线完美织就在一起,形成了一块独属于闽南的锦绣。传统和现代、保守和开放、进取和从容……这些看似矛盾割裂的特质在泉州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和谐。


这很难不让人感到疑惑,泉州的土壤到底有什么特别?


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源|图虫创意


在泉州,我曾信步走进过一个公园,园内正好有一个南音剧团在演出。看台上,老人端着茶杯,青年人打着拍子,小孩并排坐着,都侧耳听着悠扬的乐曲,连过道中间和门槛上都坐满了人。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在那时那刻也不由得同他们一起沉浸进去。我惊讶于当其他地方的传统大多像神龛一样被供奉起来时,泉州的戏曲文化仍旧以世俗而亲民的面貌活跃在当地。


我与一位南音演奏者谈到她学习南音的经历,从小开始,她就一直接触南音学习,直到成为一名专业的南音演奏者。今年,她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南音也进一步焕发了世界级的光芒和生机。


簪花围是蟳埔女的特有发饰

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源|图虫创意


南音的繁荣离不开当地长期的耕耘。1990年起,泉州市就将南音纳入中小学课程,还每年举办南音演唱、演奏比赛和国际南音大会唱等活动,达成了南音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阶段传承。在播种教育和发展官方剧团的同时,泉州还大力复兴发展民间南音团体。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有民间南音社团近400个,几乎覆盖古城的每一条街道。


泉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除南音之外,木偶戏、梨园戏、拍胸舞等传统非遗也在泉州实现了活态传承。


泉州市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

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称

图源|图虫创意


回到一开始的疑惑,我找到了答案——读懂泉州,是一个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只有一个本自具足的地域,才会在吮吸外物时显得如此“贪婪”。也只有饱尝过外界的多姿多彩,才会更懂得如何在既有的文化土壤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出走的一生都是为了构建来处。泉州人靠海而生,拼搏奋进,贫瘠的红土地没有阻挠他们,大海的未知与可怖没能阻挠他们,真正使他们留下和坚守的是对来处的眷恋。


泉州既是宋元时期的大港

也是如今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图源|图虫创意


经历过大富足、大繁荣、大冲刷和大洗礼,海岸被多少无情的浪花侵蚀,早就磨练出一种处变不惊的淡定。外人必须明白,泉州人的保守,并非是顾影自怜或自我禁锢,而是一种历尽千帆仍能自珍自重的坚持。泉州人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所谓传统,恰恰是当时最原始、最打动人的现代,而现代,也将在岁月的淘洗下,成为一个又一个传统。也因此,泉州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跳出开放—守旧的二元叙事框架外的选择。


穿过历史的雾霭,我听到千年前的争鸣依然在泉州城内回响,它早已与泉州城的肉体熔铸在一起,旋拧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作者

Article  author



马靖雯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特约作者,媒体从业者,热爱探索城市文化,品味食物之美。






 参考文献:

[1]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王铭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2]没去过这家博物馆,就等于没去过泉州.中华遗产

[3]泉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陈筱.湖北江汉大学经济管理系.1995

[4]泉州统计年鉴.泉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

[5]泉州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许晟恒.福建师范大学.2023

[6]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张引.初中生学习指导.2022

[7]宋元传说:泉州,海洋之心.周洁,刘绮黎.新民周刊.2023

[8]非遗泉州:静静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 索菲娅. 中国妇女报.2021

[9]宗教艺术对泉州传统建筑装饰的影响.陈清.艺术探索.2009

[10]中外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景教碑.何宁宇.兰台集英.2019

[11]泉州众神的世界:基督教四翼天使造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12]命运.蔡崇达.浙江文艺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2022

[13]只可意会的神秘“古早味”,还是要到泉州吃.澎湃新闻

[14]在泉州与“最闽南”古早味相遇.李菁.泉州网

[15]人间好玩.蔡澜.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

[16]古城泉州 南音流韵 泉州市有民间南音社团近四百个.泉州网

[17]文化苦旅.余秋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18]泉州:从过去驶向未来.南方周末






往期推荐




撰文|马靖雯

摄影|Dr.kin 姜姜好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海报图源|图虫创意

主编|刘乾坤

编辑|陈玉婷

图片编辑|陈玉婷

设计|钟阳白雪

校对|李平波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和在美食地理领域的专家优势,探索中国地理之美,品读华夏美食之味,以独特的视觉解读区域地理文化、发现地域特产、美食风味和美食背后的秘密,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