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刀郎家乡的美食有多精彩?

文摘   美食   2024-09-21 21:00   四川  


摄影|刘乾坤

制图|钟阳白雪







2024年9月21日,刀郎个人演唱会首站选在成都,自2024年8月30日晚,他的线上演唱会获得了大众高度认可,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盛典,各大媒体与自媒体也纷纷报道他的家乡——资中。作为资中人,我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趁中秋三天假期,把这篇稿子赶出来。



资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可上溯至北周保定中(公元561年—565年)析置盘石县,县址在今天城门两路口一带。在历史上,还设置过州府,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资州州治由资阳县迁到盘石县,自此成为州治所所在地,至公元1912年结束,作为州治所的历史长达1425年。


资中县是四川省内江市辖县

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沱江中游

摄影|张勇


资中位于沱江中游,在自然地理上处于川东丘陵地带,红石红壤为主要的地表色彩。这里没有险绝高峰和深切峡谷,以浅丘地貌为主,自然景观远逊于盆周山区和川西高原,但悠久的历史,却给资中留下了诸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资中文庙。在中国众多的文庙中,孔子塑像端然高坐,而在资中文庙,我们所见的孔子塑像是站立的。原因是孔子的音乐老师苌弘是资中人,到了科举时代,各地兴修文庙,建造资中文庙时,缘于孔子毕生倡导尊师重教,塑像时,有人建议塑为站像。


关于苌弘,在《庄子·外物篇》有记载:“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死后血液化为碧玉的传奇,便是成语“碧血丹心”的典故由来。


资中文庙现为清代重建遗存

内置孔门七十二贤人等塑像

摄影|刘乾坤


自此以降,资中名人辈出,如宋高宗时期的著名文臣赵逵、明世宗时的铁面御史周冕、清代状元骆成骧(骆成骧是整个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状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等。


资中原名资州,多盐商巨贾,也曾富甲一方。那一河滔滔江水,不知装着多少才情,才赋予了资中这千古诗意画境——苌弘的琴声自两千年前的岁月中飘来,至今在资中高速路口的花园里“安然抚琴”。这位曾让孔子专门请教的音乐家,不会想到两千年后的资中,又出了一位音乐家——一个艺名叫刀郎的中年人,用混搭的乐器配合动人的词曲,让不少国人谓为“封神”。


重龙山因其“山势盘屈,隐若龙转”而得名

有明代所建古殿宇及隋唐摩崖造像留存

摄影|张勇


这一江水,这座古城,让人难以忘却,我们的童年与少年,就是在这风味中成长与飘散。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滋味永远让人怀念:球溪鲶鱼、豆腐包子、火爆肥肠、麻辣兔丁……这些美食,既有源自历史的积淀,也有当代的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资中特色菜。


这些特色菜,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资中人的味觉记忆,在刀郎于资中开展线上演唱会之前,她的知名度在当下其实很低,不是一个旅游城市,很少受到外界影响,默默地自我发展,资中美食第一个出圈的便是球溪鲶鱼。



资中球溪鲶鱼的传播,离不了交通这一重要因素。区位上,资中地处成都至重庆的中间:历史上的东大道,老成渝路、四川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老成渝高速,资中基本处在中间的位置。


内江市地图

图源|四川省情网


改革开放之后,货运业务日渐兴盛,老成渝公路呈现车水马龙的盛况,餐饮业也就迅速发展起来。最早在川内传播开来的鱼肴便是我家乡的名菜——球溪鲶鱼,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重庆来凤鱼、内江南瓜桥的血旺并称成渝沿线上的三大名菜。


在当代,让资中人最为得意的,就是这道遍布省内的“球溪鲶鱼”,这是一道资中的家常菜,彼时的沱江与其支流,盛产鲶鱼,也叫土鲇鱼,是鲇科鲶属的凶猛鱼类,无鳞,也无肌间刺,肉质细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资中城里的鱼市,能见到1米多长的大鲶鱼,被商家挂在杆子上,像卖肉一样分块称斤出售。


大蒜烧鲶鱼多用完整蒜瓣

汤色红亮、蒜香浓郁

图源|图虫创意


在川渝两地盛行了数十年的球溪鲶鱼,是重用泡椒泡菜的红烧鲶鱼,油大味重,不同于传统的大蒜烧鲶鱼,它应该就是从资中这块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乡土菜。


球溪鲶鱼和传统川菜的大蒜鲶鱼有一定关系,传统的做法是,先将鲇鱼洗净砍成砣,码味上浆下锅过油,然后把煮熟的大蒜与鱼一起煨,味型是较清淡的咸鲜味。1960年重庆市饮食服务公司主编的《重庆名菜谱》记载:鱼切成块下锅微炸,捞出。豆瓣炒香后加汤,加蒜瓣、醪糟汁、酱油、白糖、姜米,下鱼,烧好出锅之前,加醋和水淀粉勾芡,撒入葱花。在1989年出版的《四川菜系》一书中,大蒜鲶鱼辅料中也是没有泡姜泡椒,实录如下:白酱油、郫县豆瓣、姜米、料酒、白糖、味精、葱、醋、水豆粉、胡椒粉、混合油、好汤。两种做法大致相同。


川东重庆菜与沱江流域的内江菜、自贡菜,则是好辛香,重麻辣复合味。同样是大蒜烧鲶鱼,这一带的大蒜鲶鱼与红烧鲶鱼的前期做法差不多,先将鲶鱼洗净,砍成砣码味上浆下锅过油,然后加配料一起烧制。而红烧鲶鱼则需要较多的豆瓣与泡椒泡姜,喜味大者还需要加入干辣椒。


球溪鲶鱼味型多样

最受欢迎的是麻辣味和香辣味

摄影|九吃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老成渝公路运输的兴起,资中球溪镇与鱼溪镇的公路两边逐渐出现大大小小的餐馆,又被称为路边店,客人以来往的货运司机为主。由于长时间驾驶,特别是夏季,司机往往食欲不振,味觉迟钝,而内自帮(也叫自内帮)一带,大多喜食味大鲜香的口味,重用泡姜泡椒,极度刺激味蕾,为长途奔波的司机,提供下饭的口味,便成了这一道川菜名菜——球溪鲶鱼。红烧鲶鱼这道从江湖中走出来的菜,也就渐渐在司乘人员中传播。


过往的司机,往往一人点上一斤是没有什么问题,吃过鱼之后,请服务员将鱼汤拿回厨房,再加入豆腐烩三五分钟,撒上葱花就又是一道菜了。这样的菜原本是长途司机喜欢的,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在陕西汉中、成都以及重庆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球溪鲶鱼的字号。


打着球溪鲶鱼招牌的店省内外都有,在资中,便用姓氏来区别,如黄鲶鱼、周鲶鱼等。有的地方写的是鲢鱼,这其实有误,正确写法应是鲶鱼而不是鲢鱼,后者一般是指白鲢与花鲢(鳙鱼),是有鳞类鱼,味道口感远不及鲶鱼。不知是为了便于辨认,还是因为其它原因,总之现在到处的招牌都是写的鲢鱼。



罗泉豆腐包子做法精巧

豆腐做皮,包住肉馅

摄影|九吃


球溪与鱼溪离罗泉古镇很近,这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川中古镇,保路运动时这里曾是革命党人开会的地方。五里长街上有来子桥与盐神庙,铁匠铺保存着农耕时代的手工艺,以及让人难以忘怀的豆腐包子。


豆腐包子,源于客家人的酿豆腐,制作豆腐包子的工艺差不多,把豆腐切成长10厘米宽5厘米厚约1.5厘米的条状,在厚约1.5厘米的一边,用刀划一道较深的口子,把码好味的肉馅灌进去。和客家酿豆腐的区别主要在于调味,罗泉豆腐包子通常是家常味,川味中的家常味是啥,我采访川菜大师任福奎时曾问过这个话题,他的回答耐人寻味:“所谓家常菜,就是从坛子中‘捞’出来的味道。”


罗泉豆腐包子成菜色泽红润

口感嫩滑、鲜香微辣

摄影|九吃


这个“捞”字特别形象,今天川菜有这么多独特的味型,与民间不无关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各家各户都要制作一些调味品,如豆瓣酱、泡菜、盐菜等,因为各地物产、气候、喜好、条件各不同,这些调味品往往千差万别,就成了地方风味形成的重要原因。


说到资中的家常味,同样也是千差万别,但共同的特点是鲜香微辣,依然是重用豆瓣酱和泡菜。把这些调料入锅炒香掺水,待锅中汤汁烧得翻腾时,把这娇嫩的豆腐包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其实就是软烧。所谓软烧,是指没有对食材过油或蒸煮,生食材入锅便称之为软烧。


罗泉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沱江水系流经境内

摄影|九吃


生长在沱江资中段的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听到大人们常常念叨罗泉豆腐。那个时候交通不便,能把罗泉豆腐运到县城贩卖的可能性太小,而我们要到几十里外的罗泉去尝尝,也是一种不可能。当我18岁参加工作了,才有机会出差到罗泉镇,当时我们叫罗泉井,因为罗泉在古代盛产井盐而得名,并且有“先有罗泉井,后有自流井”一说。《盐法志》记载“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由此可见,罗泉的历史非常之久远。经过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至宋元等历代的扩展,到明洪武年间,罗泉镇已初具规模,在清雍正八年还设立了资州罗泉分州府。由此可见,罗泉镇的历史也是罗泉盐业的发展史。


到了罗泉,必定品尝罗泉豆腐,老人们说,罗泉的盐是一绝,罗泉的豆腐也是一绝!据说用罗泉的井盐腌制豆腐干是绝配,罗泉的井盐可以穿透七块豆腐干,七块豆腐干叠起来足有7厘米。现在没有罗泉井盐了,但罗泉的豆腐依然好吃。罗泉豆腐采用天然泉水与黄豆为原料,用石磨磨出豆浆,再用盐卤点制。盐卤在民间称为胆巴,是制盐过程中的副产物,主要成分是氯化镁,还含有氯化钠、氯化钾等微量元素。它在点制豆腐的过程中,起到了凝固豆类蛋白质的作用,所点制的豆腐特点细、白、嫩、绵,很适合软烧。



资中的夜市,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时,就是以炒菜烧菜为主,为当地人提供一个消夜和聚会的场所。夜市形成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开始多为没有工作的城市居民,在傍晚推着小车,在街边摆上几张桌椅,支起蜂窝煤炉子,出售家常小炒。在资中中街,夜晚能见到一长排这样的家庭大排档,也有朋友合伙的。后来惭惭有了小铺子:临街,小铺面,简易的桌凳,丰俭由人。特点是炉火熊熊,现点现炒,几味小炒几杯酒,曾经是这座小城最有人气的夜生活。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的夜市排档慢慢消失了,有一家“刘兔头大排档”,在不知不觉中竟然超过了20年。说起吃兔头,成都地区会想到“双流老妈兔头”,而在资中,一定会想起“刘兔头”。


火爆肥肠讲究急火快炒

脆爽弹牙、镬气十足

摄影|刘乾坤


火爆肥肠,也叫生爆肥肠。一根大肠上能用于生爆的肥肠并不多,这一段肥肠距肠头约30厘米,光滑、厚薄均匀,长约50厘米,别的部位爆出来之后不脆嫩。特殊部位,也是对于家庭采买的一道门槛,成都菜市场基本没有切断来卖的肥肠,而在资中,有专门出售生爆肥肠食材的档口,不过采买也得赶早,晚了便没有了。


火爆系列的油温很高,切好的肥肠片子迅速下锅,随着”滋”的一声冒起腾腾的水蒸汽,香味开始弥散,肥肠在厨师的颠锅翻炒中,如散花般飞旋。这时要倒一点白酒袪腥增香,火苗立刻蹿起老高,此时再飞速倒入泡姜泡椒,最后俏头芡汁一并入锅翻炒,约摸1分钟,这道火爆肥肠就出锅了。


川渝地区也将牙梗称作天膛、天梯

爆炒成菜脆嫩爽口

摄影|九吃


在资中,与爆炒系列在一起的,还有诸多的炒菜,如仔姜羊肉丝、爆炒牙梗等,且多以仔姜丝和青红椒丝为主要辅料,几乎家家必吃,这些带着酸香鲜辣脆嫩的爆炒系列,也成为我下厨的主要菜品,以至于有人给我开玩笑,下次请刘老师来一个百道爆炒席。


爆与炒的工艺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于油温,炒分为滑炒、熘、爆炒,前两者的油温不高,炒出来的肉丝肉片嫩滑,而爆炒则是急火快炒,油温基本在240℃(即川厨所说的八成油温)左右,比如爆炒肚头、爆炒黄喉、爆炒猪肝,称为十八铲,下锅出锅不到1分钟。


资中刘兔头炒兔头多用秘制香料

醇香麻辣、回味无穷
摄影|刘乾坤


每次回到资中,都会在城南城北寻找火爆肥肠这道美味,略脆又有嚼劲,滋味绵长,最后是锁定刘兔头这一家吃,常常会点上两份解馋。这家名为“刘兔头”的夜市从1993年开到今天,成了不少资中人的味觉记忆。美食,往往是味觉记忆的延伸,现在在网上,有一家名字叫“通风饭店”的小店很有名,我一直没吃过,在成都时往往计划前去品尝,到了资中,鬼使神差般又跑到刘兔头家吃生爆肥肠和啃他家独创的麻辣兔头。


一直听说通风饭店的拌核桃肉是招牌菜,前段时间,同为资中老乡的九吃,专程回资中到这家一品,他也是第一次吃,据他说这家店也是以爆炒菜为主打,味道超辣,以至于他“只能边吃边喝水解辣”。


兔子面是资中特色面食

兔肉带骨、满口留香

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这些可口的美味,总是在清晨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城兔子面,资中人称为兔儿面。从东门到西门,从老城到新城,早餐,几乎是兔子面的天下。兔子面,言下之意是兔子臊子,兔肉连骨砍成厘米见方,各家以秘制的方法烧成臊子。其次是鳝鱼面,那种香味唇齿留香,百吃不厌。在面馆中,往往会听到资中人喊面:“兔杂二两。”指的是二两面,兔臊子加杂酱臊子的双臊面,这是最牵动游子心思的美味。不少人深夜回到资中,直奔通宵营业的面馆,点一碗兔子面再回家。有了这些24小时开门的面馆,无论游子们何时回到家乡,都能吃到一碗充满岁月记忆兔子面,以慰乡情!


其实,在70后成长的岁月里,最让人难忘的,估计是资中冬尖做成的系列菜品。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内江就读技校,每次离家返校,妈妈便会给我备上一瓶“冬尖臊子”,带到学校,是道非常可口的下饭菜。这道简单易作的菜,可以说是资中人家家都吃的菜,即便满城都是兔子面馆,店内也大多有冬尖臊子。资中人的味觉,就这样被牢牢地锁定在了冬尖的香味上了!


出生于资中的原四川省食品研究院孙泽辉院长说过:“冬尖有好香呢?以前坐火车,如果哪位带了冬尖,一车箱都是香的!”这样的香味是值得我们去寻访它的源头的。


资中冬尖是四川省资中县特产

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摄影|刘乾坤


资中县丰源食品生产有限公司位于沱江之畔。沱江是一条充溢着文化盛景的河流,自四川西北部的九顶山起源,鸭子河、绵远河与湔江汇流后,自金堂县起名为沱江。古代典籍《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大抵是说大禹在治水之前,在一些支流作过尝试,曾经疏导过沱江。这条江,在半信史时代,便与华夏文明紧紧链在了一起,加上她的上游鸭子河,催生了辉映世界的三星堆古蜀文明。


三月,是沱江最美的时期,草木葳蕤,野花在风中舞动多彩的生命,清风中,是徐徐弥散的清香。从资中沱江一桥信步溯流而上,约十来分钟,便到达丰源公司,以前我们都叫做丰源厂。这时,空气中混杂着一种特殊的香味,弥久但不浓郁,闻着有一种想大啖美食的欲望。


资中冬尖延续传统的腌制手法

以及二次发酵酿造工艺

摄影|刘乾坤


在富饶的四川盆地,有几种有名的地方酱腌菜,最为有名的是涪陵榨菜,一些精巧的工艺,也是一位邱姓商人高薪请了资中冬尖的工人传授,或多或少,涪陵榨菜都有一些资中冬尖的味道。无论是涪陵榨菜、南充冬菜还是宜宾芽菜,都是十字花科芸苔属的植物,涪陵榨菜用的茎用型芥菜,南充冬菜、宜宾芽菜等用的是叶用型芥菜,资中所用的叶用型芥菜品种又是独自选育而成,因此风味各有不同。


资中冬尖选用定型的是两种芥菜品种:枇杷叶和齐头黄,茎细叶多且嫩,因此资中冬尖比其余两种酱腌菜的口感更细嫩,蒸出来的烧白,芬芳迷人,若是到友人家作客,没有进门,便会闻到诱人的香气。资中冬尖炒肉沫,叫干臊子,基本是家家必备的菜品,可以下饭,可以拌面,惠而不废。在物流远不及今天发达的上世纪80-90年代,外出工作或求学,出发时大多会带上家里炒的几罐干臊子。


冬尖烧白也就是冬尖扣肉

咸香软糯、口感丰富

摄影|刘乾坤


不仅如此,资中冬尖,还成了资中菜品中独特的调味品,色泽黄褐油亮,用来煮汤、炒肉、做菜肴佐料,香气四溢,味带回甜,质地香脆,鲜美无比,既代盐提味,还代味精增鲜。


用资中冬尖做出的蒸肉、烧白(扣肉)的底菜、冬尖麻辣鱼、冬尖带丝全鸭、冬尖烧鸡公,冬尖狮子头,冬尖面条、冬尖包子、饺子、冬尖抄碎肉、冬尖肉丝等誉为佳肴,做肉片汤、做肉丸子汤丢下一两根,便可香满屋。


冬尖肉臊可直接用作面臊

方便快捷的同时不失美味

摄影|刘乾坤


在清朝至民国的一两百年间,资州冬尖的生产达到鼎盛,先后出现了德丰亨、道盛元、天福兴、贞记等十来家酱园,但只有兴盛永酱园出产的资州冬尖被更多的人认可。由于资中冬尖特有的鲜、香、嫩、脆,地方官员便每年在兴盛永酱园中选其精品窑藏作为贡品举献朝廷。


清朝末年,末代状元骆成骧是资中人,高中状元之后曾在京城为官,来自各省的官员在相互往来中,自然要晒晒家乡美味特产。骆成骧便书信家人,嘱托家人在资中兴盛永酱园选购上好冬尖一石运至京都,然后分送给朝中大臣。大学士孙家鼐吃后赞不绝口,便题诗一首赞曰:“枇杷青菜取其尖,巧制精腌有秘传,调味佐餐冠厨膳,资州冬菜不虚传。”


冬尖是滑肉汤的点睛之笔

调味增香、汤底爽口

摄影|刘乾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田地自有其不同物产。资中的土壤也宜于红苕生长,产量大,便催生了附加产品如苕粉、芡粉,芡粉用于烹制菜品,其中有一道叫滑肉的民间菜。肉一般选前腿或五花肉,大小以各人喜好为主,我们家一般选取半肥瘦的前腿肉,切为长10厘米宽5厘米的条状,然后撒上花椒粉、盐,加入大量红苕芡粉码好,待锅中水沸腾,一块块放入肉,由于芡粉煮好后滑腻半透明,用筷子夹取时易于滑脱,故名滑肉。汤中放一条冬尖,大致20克左右,汤色变为微黄,香味散在汤中,不用再放盐了,汤肉都带有冬尖的清香和鲜味。


2016年,回到资中拍摄冬尖的制作工艺,老家的朋友请我到重龙山吃饭,一个介于农家乐与酒楼之间的餐厅,隐在茂林修竹之中,环境倒也可人。在家乡的味道中,自然少不了冬尖入菜。当天所品的菜中有一道白油豆腐,味道做法与传统都没有多少差别,让人提神的是,在菜品中加入了剁碎的冬尖末,极细,极薄,牢牢地粘在每一块豆腐上,入口,天然的清香味很快浸满口腔,这显然是一道极具地方风味的菜。


 请横屏观看

资中是四川首批27个扩权强县之一

也是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一

摄影|张勇


故乡,是难忘的味觉记忆,也是循此回家的思乡之路。作为资中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这些充满地方风味的家常美食,都是一个古城的集体记忆!





















作者

Article  author



刘乾坤


资深作者。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总经理、中国国家地理资深编辑、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副主席。

主要代表作(部分):《中国荥经·四川盆地的锦绣花园》

《发现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

《Beautiful Sichuan: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川菜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03):190-191

[2]梁实秋.雅舍谈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01):19-21

[3]铁波乐.资中揽胜.[M].内江.内江市文联.内江作家协会.2001






往期推荐




撰文|刘乾坤

摄影|刘乾坤 张勇 九吃

主编|刘乾坤

编辑|陈玉婷

图片编辑|陈玉婷

设计|钟阳白雪

校对|李平波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和在美食地理领域的专家优势,探索中国地理之美,品读华夏美食之味,以独特的视觉解读区域地理文化、发现地域特产、美食风味和美食背后的秘密,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