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制图|钟阳白雪
当人们谈起内蒙古的风物,脑海中常常会浮现旷野千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然而阴山之下,并非只有广袤的草原。
九曲黄河拐出几字形的回旋,在阴山山脉的阻隔下,一路奔腾向东,滋养出一座独一无二的内蒙古城市——包头。包头中部山岳高耸,南北地势低平,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自战国以来,中原民族利用天险在此处筑起赵、秦、汉、北魏、金历代长城,留下了跨越历史的人类文明古迹。
请横屏观看
包头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阴山山脉横贯中部
图源|图虫创意
包头,来自于蒙语“包克图”的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游牧的蒙古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历史漫长,逐水草而居,以牧牛羊为生计,包头有着善于烹羊宰牛的肉食基因。
衣食住行的交融,让这里成为游牧与农耕民族互相交流借鉴的前沿地带。当走西口的浪潮开始,包头成为晋商、陕商出关与蒙古贸易的主要场所。中原盛产的米面粮食输送向北方,而蒙古草原出产的牛羊肉和毛皮则货运至中原。走西口的商贸为包头注入活力,也带来人口的增长与市镇经济的繁荣。不仅如此,在鞍钢援建包钢的过程中,包头还迎来了东北的人口迁移,在包头的街头时常能听到东北口音、品尝到东北菜色,让人感受到这座内蒙古城市浓浓的东北味儿。
在包头,中原与朔北,农耕与游牧,看似分道扬镳,却早已在城市的记忆里走向融合。包头的菜系由此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一份的佳肴风味。
秦长城修筑采取就地取材方式
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垒砌
图源|图虫创意
在包头苍茫秋色中,依山势而修建的长城衬托得山峦更为磅礴,瞻仰古迹之余,不禁让人感叹“万里长城今犹在”。
这样雄伟壮阔的景观,在包头却并不难寻。从战国的赵长城,到秦始皇为抵抗匈奴,就地取材、依山而建的秦长城,再到汉、北魏、金,历代的长城遗迹纵横交错,勾勒出疆域的轮廓,也织就了包头的城市底色——自古以来,包头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 狩猎纹骨饰
国家博物馆 藏
1956年内蒙古包头市郊出土
摄影|路客看见
由黄河的“几”字形所围出的一片区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源源不断地出产瓜果粮食,这里就是被称之为“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前揽黄河,后倚阴山,处于此地的包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马背上的民族想要得到草原上稀缺的物资,须取道包头。为了防范匈奴滋扰,历朝历代的中原政权不约而同选择在包头附近区域修建防御工事,盘虬卧龙的长城,成为中原与北方民族展开博弈的历史见证。
有意思的是,有着古长城护佑的包头,不仅守护着农耕文明,也传播着游牧文明。《战国策·赵策二》曾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人的传统衣袍为宽衣博带,不便于骑马。而赵国北与匈奴相邻,常年交战使得赵武灵王对于游牧民族的装束优越性认识深刻,于是提出“胡服骑射”的国策主张。赵国所推崇的改良“胡服”为窄袖短衣,腰系皮带,并束金钩。胡服的推广不仅提升了赵国的战力,也对等级森严的中原服制产生了冲击,成为了民族交融的开端。
蒙派火锅多用铜锅
讲究食材新鲜、口感醇正
图源|图虫创意
长城迤逦,草原辽阔,包头的古长城之下,美食佳肴融合了畜牧与农耕的先天优势,令人称道。
来到包头,首先不容错过的是蒙派羊肉火锅。不同于重庆的火锅讲究鲜香麻辣,包头的火锅以肉材的新鲜、汤底的醇厚取胜,因此有了中国火锅“南重庆,北包头”的说法。蒙派火锅使用的炊具是铜火锅,在塞北的秋冬季节,既能取暖,又能烹制美味。在准备食材时,新鲜的羊羔肉被片成薄片,晶莹诱人。在锅中涮十几秒,就鲜美多汁,毫无羊肉的腥膻,唯有散发出油脂的芬芳。
蒙派火锅的秘方,也胜在锅底的熬煮。慢火炖煮的牛骨与猪骨汤相调和,加入枸杞与花椒,取自药食同源的药膳配方让汤底更为滋补暖胃。鲜嫩的羊肉在滚水中一涮,便成为祛寒的良方。在包头还能够品尝到独特的沙葱汤底。沙葱又名蒙古韭,生长在干旱山坡上,相比小葱更为肉感多汁。将打碎的沙葱加入火锅中炖煮,能将肉类的香味最大程度激发出来,久涮不老,食之不腥不膻。
莜面的吃法多样,有搓鱼鱼、推窝窝、搅拿糕等
浇头也根据各地口味变换
图源|图虫创意
包头不仅是火锅之都,也是碳水天堂。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区,莜面、刀削面闻名遐迩,包头的荞麦更是香飘四野。一道荞面拿糕,成为包头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荞面拿糕的做法十分家常,只需要在锅中将水烧开,依次撒入荞麦面,并不停将其搅拌直至糕团成形。有经验的师傅还会在锅中加入胡麻油,一为增香,二为防止面团糊底。刚出锅的荞面拿糕散发着荞麦的清香,配上几碟咸香小炒,给人踏实而幸福的家常滋味。
黄河包头段河道总长220公里
是包头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图源|图虫创意
包头的博采众长,也有赖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包头地处黄河中上游,是连接内蒙古草原与中原地区的要冲。黄河流经包头一带,滩多水急,船只难以通行,因此需要将船货卸载至岸上,转为陆路运输,由此形成了黄河口繁忙的水旱码头。
水旱码头兼具陆路与水路运输功能,是黄河沿岸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得益于交通之便,南方的米面粮食借由包头北上,而北方的牛羊肉和毛皮则从这里运往中原。从明代中期开始,走西口的浪潮到来,大量的山西、陕西和河北等地的农民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涌向包头等地开垦荒地、做生意,从而形成富有活力的经济交流圈。南北物资的交换,人员的往来,让包头成为尝鲜各地菜系的美食口岸。
杀虎口位于山西与内蒙古的交界处
所谓走西口,出走地即在“杀虎口”
图源|图虫创意
当大批晋商、陕商通过包头出关前往内蒙古地区进行贸易,晋陕的饮食文化开始深刻影响包头的菜系。在包头,常常能见到山西刀削面、陕西油泼面的身影。包头的晋菜馆子味道并不输山西本土,刀削面根根韧劲十足。浇上一勺浓郁的臊子,色泽红亮、香气扑鼻,肉末和酱汁的鲜香完美渗透到每根面条中,每一口都饱含着浓郁的酱香和爽滑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而来自晋菜的过油肉,更是一道将豪爽与细腻完美融合的菜肴。薄薄的猪肉片在油锅中轻轻一炸,外皮焦脆,肉质柔嫩,咬一口,外酥里嫩的口感在舌尖炸开。配以蒜薹、辣椒等新鲜蔬菜快炒,怡红快绿,视觉上的冲击感让人不禁胃口大开。香气四溢的同时,过油肉的鲜香与蔬菜的脆爽在口中交织,让每一口都充满层次感。
羊肉烧麦是包头人常吃的早餐
皮薄馅大,咸鲜味美
图源|图虫创意
中原的面食在包头不仅得到了传承,还与草原的肉食文化完美融合。细细掐出褶儿的羊肉包子散发着麦香,一口咬下去,羊肉汤汁在舌尖上溢开,令人无比满足。带着微微焦香的烙饼,卷上蒙古把子肉,又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佳肴。
内蒙古的饮食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往往只用简单的炖、煮、烤。而黄河水旱码头的商贸往来为包头带来了丰富的食材与调料,这里的菜系风味偏重,酱香浓郁,烹饪爱用陈醋、酱油等调味品。有了调料的加成,食材本身的鲜美得到更充分地激发。一道铜锅精烩菜是包头逢年过节餐桌上的常客。铜锅中是白菜、土豆、烧肉、粉条等时令鲜菜,以炖肉汤为底,加上八角香料与鲜酱油调味,香气馥郁,温暖治愈。
包头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分布集中、易于开采
图源|图虫创意
千里沃野,牧马嘶鸣,包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政策,工业实力强劲的东北向襄阳、攀枝花等众多城市内迁上百万人员,其中最早迁入的地方,就是包头。大量来自鞍钢等钢铁厂的产业工人来到这里,与包头人一起工作生活,建成包钢等重工业基地。这一钢铁巨头为包头的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包钢的兴起,包头从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城镇,发展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时至今日,包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钢城,这其中,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过硬的技术支持,交通的便利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大船条条到渡口,火车一吼进包头。东西南北水旱路,买卖兴隆尽商贾。”包头的发展,曾飨利其便利的水运交通,如今则得益于西部铁路交汇路口的独特地位。
包头是以冶金、稀土、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被誉称“草原钢城”
图源|图虫创意
我国西部资源丰富,却地广人稀。而包头境内,不仅有连接内蒙古与陕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包西铁路,还有包头市至中蒙边境满都拉的包满铁路,用于煤炭和矿石货运。
此外,包兰铁路从包头延伸到甘肃兰州,穿越沙漠与戈壁,为物资流通提供了便捷通道。凭借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铁路,包头不仅将钢铁、稀土等工业品输送至全国,还承担着连接中国内陆与蒙古、俄罗斯乃至欧洲的国际物流枢纽功能。
钢城面点每日供应60多个品种
历史悠久、口味多样
摄影|李承颢
在高歌猛进的建设时期,包头也涌现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餐馆饭店。1956年,大福林饭店随支援包钢的团队来到包头。大福林包子面皮柔软、富有弹性,肉馅鲜嫩多汁,味道浓郁却不腻口。一打开蒸笼,香气扑鼻而来,肉香与面香交织,口感丰富而层次分明,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在20世纪50年代末,包头工业生产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钢城面点也十分令人称道。钢城面点的面点果子种类多样,糖酥饼皮薄如纸,小鸡酥松脆香甜,糖麻叶金黄诱人。钢城面点的制作不吝于使用油、糖,吸收了西式甜点与中式糕点的手艺特点,用料更为扎实。如糖麻叶制作时,需要将面团擀薄后剪成叶状,裹上糖浆后进行油炸,炸至金黄出锅。经过高温油炸的糖麻叶外焦里软,外层酥脆,内里则柔软富有韧性。香甜的面点鼓舞人们的干劲,成为大工业时代难忘的回忆。
包头老茶汤用小米面制作
质地细腻、香甜可口
摄影|周涛
走在今天包头的街头,时常还能听到东北口音。这些东北人开的菜馆里,热气腾腾的酸菜白肉火锅,带着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地道的东北炖菜,选用新鲜的五花肉、自家腌制的酸菜,浸透汤汁一起慢慢炖煮。酸菜的发酵香气带来一股清新的酸爽,伴随着肉的油脂,入口即化。
从水旱码头,到西部铁路十字路口,包头始终吸纳包容着四面八方来客。在此过程中,也沉淀下属于包头的城市味觉记忆。在老城区街头,或许还能偶遇推着“龙嘴大铜壶”的包头老茶汤师傅。随着壶身一倾斜,一条细长的水线从壶嘴流出,轻盈又精准地落入碗中,融合得天衣无缝。经典的包头老茶汤,材料十分丰富。将红糖、白糖、葡萄干、枸杞、山楂、瓜子仁、芝麻等配料备齐,注入色泽晶莹的面汤,一碗八宝老茶汤就呈现眼前。香甜入口,余味绕舌,那股熟悉的香气,仿佛将人带回了包头的老渡口,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热气氤氲,升腾起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与认同。
包头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
也是国家、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
图源|图虫创意
美食是土地与人文的对话。从这座坐落于阴山之下、黄河之畔的城市成长起来的人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在一碗老茶汤、一道羊肉火锅里,记起古长城的巍峨,河套平原的丰饶,草原上的炊烟。在游牧与农耕、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包头已成为人们不可替代的味觉锚点。
参考文献:
作者
Article author
邵叶凡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特约作者,生长于水乡绍兴,自然地理爱好者,喜欢探索江浙沪美食与民俗文化。擅长用文字与影像记录江南风物、四时节气。
往期推荐
撰文|邵叶凡
摄影|路客看见 李承颢 周涛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海报图源|图虫创意
主编|刘乾坤
编辑|陈玉婷
图片编辑|陈玉婷 李彦舟
设计|钟阳白雪
校对|李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