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与海共舞八千年

文摘   2024-11-15 21:03   四川  


图源|图虫创意

制图|李彦舟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平原,毗邻南海,北回归线从汕头境内穿过。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在沿海冲积出相连的小平原,连成了如今的潮汕平原,养育着潮州、揭阳和汕头等地居民。河流上游泥沙沉积海滨,形成了沿海条状高地,谓之沙陇。人们称呼沙陇脊起处为“汕”,临海的地方称“沙汕头”或“汕头”,这就是汕头市名字的来源。


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在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东北部的象山,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经过多番考古调查,在此处坡地及地层断面获得了150多件石制品,考证为距今约8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据考古专家推断,当时的先民们便是凭借这些细小石器,在附近的山林,海湾的浅滩进行渔猎,采集鱼虾贝类作为食物。


转眼千年,汕头人的生活始终与海洋息息相关。船在海上,海在盘中,也因此造就了汕头美食独特的风貌。




餐桌上的海洋风味


 请横屏观看

牛田洋水产养殖基地地处韩江、榕江汇流处

天然饲料丰富,适合虾蟹养殖

图源|图虫创意


早在唐代,担任潮州刺史的韩愈,写下《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诗记录食物风貌,写到“蠔相黏为山”、“蒲鱼尾如蛇”,可见在当时,海鲜在潮汕饮食里占据重要位置,这让来自河南的韩愈吓了一大跳。


丰富的海鲜,是大自然赐予汕头的礼物,而喜欢吃海鲜,似乎已经成为汕头人刻在基因里的记忆。几千年来,在海洋的眷顾下,依靠海洋而生的汕头人,发明出了许多久负盛名的美食。


鱼饭是潮汕地区的传统美食

多用于早餐配粥,也可用于酒席等正式场合

图源|图虫创意


鱼饭,原是潮汕渔民在船上的食物,在海上捕鱼的时间漫长,渔民会将部分渔获保存食用,把鱼当饭吃,所以称为鱼饭。制作鱼饭,需要将整条鱼用盐腌制后再用盐水煮熟,既可以延长保存时间,又不破坏海鲜本味。吃起来那种鲜美直冲天灵盖,是任何复杂调料都无法复原或代替的。不爱鱼味的人很可能会不习惯鱼饭,我通常给朋友推荐真鲷鱼(Pagrus major),本地人又称为“目鲢”,刺少也不腥,老少咸宜。


大多数螃蟹,生的时候是青色或灰黑色,煮熟以后才变红,而红花蟹在生的时候就偏红色,加热则更鲜红漂亮。红花蟹中文名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全身有红褐色的花纹,因为像锈斑而得名。这种蟹多栖息于近岸浅海或珊瑚礁附近,肉质较咸,所以烹煮时不需要太多调料。把红花蟹翻过来蒸,能够保持肉汁和蟹膏,熟后冷冻两三个小时就能食用,鲜甜冰凉而有胶质感,就成了潮菜里最受欢迎的菜肴之一:冻红蟹。


 请横屏观看

汕头市南澳县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

海面彩色浮球下面悬挂养殖的是南澳生蚝

图源|图虫创意


如果说鱼饭、冻蟹体现了汕头人对海鲜本味的尊重,生腌则是对原始口感的生猛追求。正如鸡蛋煮熟后会从液态变成固态,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风味丧失。潮汕人发现,薄薄的鱼片、嫩滑的生蚝、螃蟹、皮皮虾、血蛤等,生吃的味道更加美妙。新鲜的海鲜处理干净,用蒜末、香菜、酱油等调料稍微腌制一下,那种美味让人欲罢不能,是名副其实的“潮汕毒药”。


生蚝生吃,是广受全球老饕认可的一种享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里,写到欧洲贵妇人吃生蚝的样子,“她们猛地一嗍,把汁水嗍进去,壳随手扔进海里”,让许多人心向往之。


欧洲人生吃生蚝的历史悠久,大小、鲜味、甜味、咸味、金属味都有分数,经过严格挑选和冷链运输送到餐桌上,但有时太标准反而没有趣味。汕头本港的生蚝个头较小,口感嫩滑,海味突出,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惊喜。


血蛤是潮汕人酒席或者年夜饭常有的菜色

讲究食材新鲜、原汁原味

图源|图虫创意


潮汕人过年的记忆里,有一个重要的仪式:烫血蛤。血蛤是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别称,它的血液中富含血红素,肉呈鲜红色,被称为血蛤。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烫血蛤,用开水把血蛤烫开就能吃,掰开鲜红的血还会流出来,鲜美明艳。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味,更承载着对新年红火的期盼。


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自然,各种保留食材原始风貌的料理方式日渐受欢迎,甚至影响全球。风靡世界的斯堪的纳维亚料理方式(Scandinavian Cuisine),就推崇北欧自古以来的“野食”传统,提倡保留食材最原始的面貌,这种美食哲学与汕头人对待海鲜的传统不谋而合。




海上丝路的甜蜜传奇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地标,分别是南宋的福建泉州港、元明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的汕头樟林港。潮汕人在海洋上的旅行,谱写了近代航海史的独特篇章,其中潮糖贸易就是重要一页。


汕头港扼韩江、榕江、练江之出海口

是国家一类口岸

图源|图虫创意


在糖的生产上,潮汕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这里雨量充足,气候温暖,非常适合种植甘蔗。根据明代《天工开物》记载,闽广两地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九成,他方合并得其十一。大量的甘蔗种植,也就使得这里成为了当时重要的产糖区。


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生产的蔗糖远销海内外,北至天津、朝鲜、日本,南则可至泰国、马来西亚。在如今日本,许多号称“贵族点心”的糕点都非常甜,这是因为古代日本产糖甚少,依赖进口,非常珍贵,其中就有潮汕蔗糖的重要位置。


糖葱薄饼始于明代万历年间

需要十几道工序方能制成

图源|图虫创意


潮汕人自己也将糖玩出了花样,比如糖葱薄饼。糖葱薄饼里并没有放葱,糖葱是用蔗糖制成的。将糖煮至120℃,冷却到半硬半软后,用木棍将糖不断拉扯折叠。在折叠时,糖里叠进了空气,变成丝绸一样光滑的米白色糖管,因为看起来非常像葱白而得名“糖葱”。糖完全冷却后切开,能够看到层次复杂的中空糖管,制作考究的糖葱一般有14个大孔,每个大孔周围16个小孔,共200多个孔。因为熬糖时水分充分蒸发,糖葱中又包裹了空气,口感酥脆蓬松。用薄饼包裹起来,撒上一些熟芝麻,吃起来又香又脆。


除了糖葱薄饼,还有一种叫“肚脐饼”的传统点心,非常好吃。做肚脐饼要将红糖粉包裹进面团里,戳一个洞用于排气,像极了肚脐。烤制的过程中红糖融化,成品又甜又脆。潮汕人相信红糖有养生的功效,吃肚脐饼既是舌尖的享受,又能感受食补的智慧。


红糖广泛应用于潮汕人的生活中

除了饮食,还有传统祭祀、砌墙、嵌瓷等

图源|图虫创意


乘着红头船离开汕头的,除了一箱箱蔗糖,还有“下南洋”的潮汕工人和商人。在上世纪的马来西亚,“下南洋”的潮汕华人将业务从销售蔗糖,扩大到甘蔗种植和加工,让马来西亚蔗糖产业得到发展。


如今,在潮汕华人海外聚居的地方,潮汕饮食文化渗透入当地,新加坡、马来西亚都还有许多卖潮州甜食的店家。那是糖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古籍中的潮汕海鲜


亚热带的海洋生物种类众多,其中许多都被汕头人搬上了餐盘,点菜时偶尔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清代知识分子聂璜曾绘著一部海洋生物“百科全书”——《海错图》,收录了两百多种海洋生物。潮汕人吃海鲜的历史悠久,许多海产在古籍里都有记录,如果用《海错图》来“按图索骥”,可以吃到不少特色海鲜。


翡翠贻贝,属于股贻贝属

壳表光滑,呈翠绿色或绿褐色

图源|图虫创意


《海错图》里的海夫人,中文名贻贝,又称青口,潮汕人称之为“淡菜”。书中称青口味海夫人,说“淡菜……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海夫人”,十分有趣。


青口在中西餐里都有广泛应用,法国人会用白葡萄酒烩青口,西班牙人用青口和虾、鱿鱼等煮海鲜饭。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潮汕的蒸青口:把用油热过的蒜蓉菜脯,铺在的青口上,严格控制火候,蒸到断生即可。油香、蒜香、菜脯的咸香渗进肉里,肉感柔和而富有层次。


西施舌,潮汕人称之为“红卵”,香港人称之为贵妃蚌。清顺治吴颖的《潮州府志》就已经有西施舌的记载:“形如蛤蜊,稍长,肉白如截肪,其形舌也,故名。”西施舌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含有丰富的呈味氨基酸,味道鲜香,煮汤清甜,热炒爽脆,可以说和西施一样,“淡妆浓抹总相宜”。


鱿鱼,枪形目枪乌贼科枪乌贼属

韭菜炒鱿鱼油润弹牙、滋味十足

图源|图虫创意


鱿鱼身体呈管状,脚都长在头顶上。新鲜的鱿鱼,白灼蘸酱油最够鲜味。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吃法,将身体切成鱿鱼圈或者鱿鱼花,和鱿鱼须一起炒韭菜,非常入味。


墨鱼又称乌贼,比鱿鱼肥厚些,身体呈椭圆形,体内有防身用的黑色墨汁,《海错图》里说,“鱼欲食者,每为墨烟所迷”。平时吃的时候要把墨斗掏出来,所以潮汕人称之为墨斗鱼。墨鱼肉质较厚,用来做墨斗鱼丸,有弹性又带海鲜的甜味,煮清水火锅比牛肉丸还要好吃。


鲳,鲈形目鲳科鲳属鱼类

肉质细滑,简单蒸煮鲜味突出

图源|图虫创意


汕头人爱吃的鱼种类繁多,香煎的鹦哥鱼(中文名蓝猪齿鱼Choerodon azurio)、蒸梅子的午笋鱼(中文名四指马鲅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油炸的豆腐鱼(中文名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各具特色。


最受市民喜爱的一种,还属鲳鱼。《海错图》里说鲳鱼“鳞细如粟,骨软肉白,其味极美,春晚最肥。”鲳鱼一般栖息于近海中下层水深潮流缓慢的海区内,中下层海水温度较低,鲳鱼有脂肪防寒,因此鱼肉又滑又润,清蒸极佳。


马鲛鱼,鲈形目鲭科马鲛属

香煎马鲛鱼外表干爽、内里嫩滑

图源|图虫创意


马鲛鱼也是老少皆知的一种鱼类。马鲛鱼和金枪鱼同属鲭鱼科,游速快,是海里的“运动健将”,因此肉质紧实。马鲛鱼能制成油浸咸鱼或鱼丸,鲜吃大多切成厚度约1cm的鱼排,抹上粗盐香煎。


虽然我寻遍古籍没有找到记录,但不得不介绍广东人的吃鱼链条里,最顶级的一种——东星斑。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是石斑鱼的一种,鱼身通红诱人,鱼肉雪白爽口。东星斑在潮汕、珠三角、香港乃至新加坡都广受喜爱,宴席上看到清蒸东星斑,就知道这顿饭价值不菲。


香螺又名响螺

个头较大、肉质肥厚

图源|图虫创意


《海错图》里写,“响螺形长,如角螺而无刺,有㿔”,说响螺没有刺,只有螺旋纹路。响螺名贵,因为它无法人工养殖并且生长缓慢,要长成大螺十分不易。据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一片螺肉就能卖出一百港币的高价。


制作响螺多用炭烧或白灼,白灼非常鲜美,炭烧则风味更丰富。在炭炉上,用调过味的高汤烧汁把响螺煨熟,烤出来香气扑鼻,螺肉肥厚爽口。炭烧响螺是潮菜筵席上最高档的菜式,被香港美食家蔡澜列入“死前必吃”的清单。


鲎粿是潮汕众多粿品中的一种

历史悠久、绵密软糯

图源|图虫创意


海洋给了汕头人无限的惊喜,汕头人也将海洋慷慨赠与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情况下,现代人如何和海洋共处,如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在一种叫“鲎(hòu)粿”的小吃里找到了答案。鲎粿是用米浆、红薯淀粉、打成汁的新鲜鲎卵和鲎肉,共同制成的小吃。《潮阳县志》记载,“潮邑鲎粿乃粉粿中之精品,康熙年间也以奉客”,可见其美味珍贵。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祖先自古生代的泥盆纪出现,跨越4亿多年至今仍保留原始样貌,有“活化石”之称。汕头是中华鲎的活动区域,鲎曾经在海滩上随处可见。后来,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捕捞导致鲎数量锐减。


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如今已成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一带的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图源|图虫创意


面对这种变化,汕头人对鲎粿进行了改良,不再使用鲎酱,而是采用了鲜虾、鱿鱼等其他食材来代替。汕头有潮南田心湾、南澳平屿西南侧海域两处中华鲎市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汕头市在国内首次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鲎,在沙滩上将这些古老的小精灵们放入大海。2021年,中华鲎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人们热爱海洋,接受自然的馈赠,又将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自然。和海浪共舞,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汕头人和海洋的故事里,最重要的旋律。












作者



蔡孜茁

Article  author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特约作者

作者



陈媛

Article  author



汕头市美食学会副主席单位阿鸿海鲜排档负责人。生于潮汕,笔耕不辍,探寻舌尖上的文化之旅。




 参考文献:

[1]唐.韩愈.潮州祭神文五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钦定四库全书》本)

[2]唐.杜佑.通典·礼九(《钦定四库全书》本)

[3]清.康熙字典(武英殿版本)

[4]清.聂璜.海错图·第四册(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5]清.聂璜 著.戴启飞 吴冠臻 译注.海错图(手绘彩图修订版).重庆出版社.2021年3月

[6]张辰亮.海错图笔记.中信出版社.2023年2月

[7]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中国粤菜故事.广东科技出版社.2022年1月

[8]宗懔.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9]林凯龙.潮汕古俗:四海潮人的精神家园.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5月

[10]瞿明安.中国古代宗教祭祀饮食文化略论.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13年12月

[12]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849号提案答复的函.2021年6月

[13]肖一亭.南海北岸的先秦聚落.文化杂志.卷94.2015年

[14]从象山人到浮滨人──潮州远古文化的历程.文史广东






往期推荐




撰文|蔡孜茁 陈媛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海报图源|图虫创意

主编|刘乾坤

编辑|陈玉婷

图片编辑|陈玉婷 李彦舟

设计|李彦舟

校对|李平波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和在美食地理领域的专家优势,探索中国地理之美,品读华夏美食之味,以独特的视觉解读区域地理文化、发现地域特产、美食风味和美食背后的秘密,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