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戴 奕 中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国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是一个有机整体。请问,如何构建完善协商民主体系?
解读:肖立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作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从构建协商民主体系到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表明党对协商民主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协商民主体系由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方式、协商程序、协商环节、协商种类、协商渠道等构成。从协商民主体系的构建来看,也经历了一个从点面结合、扩容拓面、建面成体、统筹推进、协同联动的发展阶段。
坚持和加强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理念,是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构建协商民主体系是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质量和民主成色的必然要求。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念、制度、政策、体制机制、实现形式,都是由党中央进行顶层设计,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鼓励支持地方和基层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通过党的各级组织有序推进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党对相关协商组织、协商主体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政府、人民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在协商民主中的领导。二是党对协商平台的领导,特别是带有协商性质的制度化平台和载体的领导,比如,各地普遍建立的小院议事厅、村民议事会、协商议事厅、人大代表“家站点”、政协委员工作室、协商民主实践中心等。三是党对协商民主工作的领导。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为例,每年年初,各级党委对政协的协商年度计划进行审议。一些地方政协为了增强政协协商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与党委政府沟通衔接,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经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会议多次协商讨论,制定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并确定协商主要内容、活动组织实施、协商成果办理反馈等,报党委审定后,由党委办、政府办、政协办“三办”联合发文。
动员更多协商主体,丰富协商内容,健全协商方式,注重程序环节,推动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主体最广泛、内容最真实、功能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在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方式、协商程序、协商环节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在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和协商方式上,动员更多协商主体,丰富协商内容,健全协商方式。一是协商主体的广泛性。协商的主体,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人。要积极动员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协商民主中来,扩大参与面,使更多的人民群体、各类组织参与到“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政治实践中。二是协商内容。要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特别是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基层群众参与的基层协商。三是协商方式。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等多种协商方式,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用科技不断赋能协商民主,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协商程序和协商环节上,注重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程序合理是环节完整的前提,而环节完整是程序合理的必然要求。程序的合理性和环节的完整性是协商民主体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程序的合理性体现在协商民主的各个环节,包括议题的提出与确定、协商主体的确定、协商范围的界定、协商对象的选择以及协商结果的应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原则,制定协商计划、明确协商议题和内容、确定协商人员、开展协商活动、注重协商成果运用反馈,确保协商活动有序务实高效。协商民主体系的核心程序在于确立协商主体、明确协商内容、细化协商程序、有效利用协商结果,这四个核心问题直接关联到协商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环节的完整性需要程序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了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在推进协商民主的过程中注重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在协商的每个环节都应确保能够听取人民的声音。这不仅强调了环节的完整性,也强调了环节之间的衔接性。
循序渐进、衔接配合、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
协商民主体系离不开协商渠道,没有渠道或者渠道狭窄、不畅通,将直接影响到各类组织和群体参与协商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在协商渠道上,掌握好节奏,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开展协商渠道建设,不断拓宽协商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这七种协商形式和协商渠道。根据实践基础及其经验成熟度,在构建协商民主体系的优先级排序上,注重先从较为成熟的渠道入手,同时积极拓展相关渠道,逐步探索新兴领域渠道。《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首先,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我们党选择基础较好、经验丰富、实践时间较长的党委、政府、政协等协商,充分发挥执政党与参政党、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各级人民政协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充实内容、丰富形式、积累经验,尽可能取得实践成效。其次,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特别是人大的立法协商、基层群众自治中围绕民主与治理开展的协商、人民团体内部及不同人民团体之间的协商。最后,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社会组织在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等方面,具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上述七种协商形式和协商渠道,各有特色,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协同配合。
从衔接配合到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既注重发挥各个协商渠道的作用,又强调各协商渠道的衔接与集成联动。一是加强各类协商渠道的衔接配合。衔接配合就要求各类协商主体要有大局观,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既充分发挥本渠道在协商民主中的积极作用,又要服务中心工作,服从各类协商渠道的工作安排。二是统筹推进各渠道协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与各类协商渠道的“衔接配合”相比,统筹推进更加强调各级党组织的作用,既要把握好各类协商渠道的特色做法和功能功效,又要发挥协商渠道的整合作用,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治理效能。三是健全各种协商渠道的制度化平台,加强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制度化协商平台的建立健全,就要求将协商的平台、载体、渠道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民主的法治化水平,并且通过平台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方面的需求。四是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的新任务。在完善协商民主体系过程中,更加强调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目标导向。一方面,立足不同协商渠道的特点和实际,突出各自工作重点,遵循各自规则,发挥各自独特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各种协商渠道的协同配合,做到目标一致、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整体效能。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5年1月6日第4版
本期编辑:王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