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意思是扔掉手中的笔去参加军队,主要是比喻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班超出身扶风郡(今陕西咸阳)的儒学之家,班家有很多前代皇帝御赐的藏书。班超的姑祖母是以辞赋见长的大才女班婕妤,他的父亲班彪、大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从小就博览群书,年轻时也跟父兄一样,从事文笔工作。班固所著的《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一样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那么,班超为什么会投笔从戎,最终成为名震西域的定远侯呢?
班超投笔从戎,首要的原因是他胸怀大志。《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明帝永平五年,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洛阳担任校书郎,班超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有一天他停下工作,将笔扔置在一边感叹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异域去创立功业,争取封侯,怎么能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志向呢!听这一番话,犹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由此可见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效力的雄心大志。
班超投笔从戎,也与其家族的兵戎之缘有关。很多人知道班超家族出了班婕妤、班彪、班固、班昭等诸多文人,但可能没注意过班家其实与兵戎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班超的曾祖父班况在汉武帝时,就曾抗击匈奴,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班超的祖父班稚兄弟三人年轻时曾与王莽称兄道弟。班超的父亲班彪也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班彪虽然博学高才、著述甚多,但在动荡的西汉末年,也曾有一段军旅生涯。班彪年轻时,为避难跟随拥兵割据的隗嚣,后因隗嚣狂妄不听劝,就逃往河西,被河西大将军窦融奉为座上宾。当时班彪依据天下形势,替窦融出谋划策,劝窦融支持光武帝刘秀,总领西河一带抗拒隗嚣。“窦融归汉”成为后世著名典故,窦融也成为云台三十二将之一。因窦融的奏章都是班彪帮着参谋的,班彪由此被光武帝刘秀赏识,在东汉任职。虽然班彪晚年专心于史学,但他早年时的从军生涯,在班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深深影响了班超的人生选择。
当然,班超投笔从戎,直接的原因还与汉明帝及窦固的点将有关。班固在汉明帝身边工作,汉明帝得知班超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就问班固:“卿弟安在?”你的弟弟在哪里?班固回答说,弟弟在为官府抄写文书,取得报酬供养家中的老母亲。汉明帝随即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就是掌管文书的小官。后来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侄子窦固率兵出击匈奴,就让班超以代理司马的身份,带兵分头进攻伊吾。班超在蒲类海(今巴里坤)与匈奴交战,足智多谋,善于带兵,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斩杀了许多敌人,展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窦固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将才,就派他和从事郭恂一同出使西域,从此开启了班超长达31年的西域生涯。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5年1月6日第8版
本期编辑:王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