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对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部署,赋予了科技创新崭新内涵,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独特优势,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深刻认识高校是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的关键力量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还深刻重塑了国际竞争格局。纵观全球,凡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无不拥有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应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更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的关键力量。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为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提供源头支撑。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表明,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技术创新能“跳”多高、“跑”多远,基础研究是关键。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2020年,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执行结构数据显示,高等学校占比为49.4%,研究与开发机构占比为39.1%,企业占比为6.5%。这充分体现出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是原始创新的主战场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为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提供坚实保障。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交汇点,是原始创新与重大科技突破的核心力量。“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60%以上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突破集中涌现,充分彰显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引领作用。经过长期研究积累,世界级原始创新已经在高校陆续“崭露头角”。实践显示,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的原始创新与重大科技突破占据重要地位,为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为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提供智力支持。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发展靠人才、科技创新靠人才。高校集聚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科研设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实践表明,高校源源不断地为科技创新领域输送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高校师生以其活跃的思维方式、充沛的创新活力以及卓越的创造力,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加强有组织科研是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聚集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高校以“院系+学科”的结构来组织科学研究模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学科交叉融合及科学与产业间的互动愈发紧密,重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更依赖于跨学科的组织化、团队化合作。为顺应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趋势,筑牢科技创新基础,高校需在现有科研管理体系上,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
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必然选择。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高校通过系统化、有组织地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还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领先地位。当今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突破,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满足,都对高校科研活动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系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助推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使命担当。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这些目标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当今世界正在形成北美、西欧、东亚三大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不仅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还可以高效整合资源、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人才培育,是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核心在于“组织”,即通过建立更加高效、协同的科研管理体系,促进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的深度合作,形成创新合力。有组织科研要求高校在顶层设计、科研资源配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确保科研活动能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开,实现科研与应用的深度融合。高校要改革科研组织模式,从顶层设计出发,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关键科技领域需求,明确整体发展目标和科技创新规划。协同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机构及领军企业,组建多学科团队,提供系统性科技解决方案。改革高校内部治理,优化科技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配置,提高协同攻关能力,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力度,引导科研人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打造优势学科集群,探索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延长基础科研考核周期,完善跨学科研究成果认定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创新生态环境,吸纳跨界创新人才。
坚持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是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的重要途径
2023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基础研究坚持“两条腿走路”、共同发展对我国发展的战略性和关键性意义。
坚持目标导向,前瞻部署重大基础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科学前沿的结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体系化、探索性、应用性基础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占据前沿技术制高点。全链条设计与一体化部署。围绕关键领域,强化系统集成,实现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人才储备和科学支撑。统筹优势资源,超前投入与布局。瞄准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前沿领域以及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研究,统筹优势科研队伍、国家科研基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前投入、着力布局。完善核心技术攻关机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立足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任务,完善核心技术攻关机制。
鼓励自由探索,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基础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需要尊重自由探索的驱动力与学术敏锐性,包容非共识研究,营造激发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社会环境。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需聚焦于未知科学问题,整合前沿课题与重大应用中的理论问题,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引导科学家结合责任感,将个人兴趣融入国家需求与社会服务,鼓励其自由思考、大胆假设、严谨求证,以产出更多原创理论与成果。
目标指引前进方向,探索孕育创新机遇。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模式的核心策略,彰显了中国基础科研的特色。高校要充分发挥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并重的优势,有效缓解并消除两者间的矛盾,推动基础研究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未来,高校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远的战略眼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5年1月10日第1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