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以绚烂多彩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魅力无穷的新疆画卷,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经典。
《这边风景》是一部重见天日的作品,因为它“遗失”过,王蒙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失而复得。1978年8月7日,王蒙完成了一部名为《这边风景》的长篇小说,但因为小说一直没有正式出版,所以,读者一直都无缘得见。这个手稿曾经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所终,销声匿迹了。在尘封将近40载之后,《这边风景》手稿的被发现,只能够被看作是一个奇迹。虽然在王蒙自己看来,这部明显残留着既往时代痕迹的旧稿“已经逝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身为文学编辑的王山与刘颋在通读了全稿之后,却认为这部书稿不仅“仍然活着,而且很青春”。王蒙对此稿重新校订,校订所坚持的原则是“基本维持原貌”。不仅如此,王蒙还在每一章正文后面添加了所谓的“小说人语”。在经历了如此一个堪称曲折的过程之后,方才有了这部篇幅多达70万字的《这边风景》。
小说出版以后,引起各方的关注和好评,2014年,小说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8月16日,该小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5年11月,该小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国家民委评为“第三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
《这边风景》展现了新疆人民的多彩生活和绚丽风景。首先,小说刻画了新疆伊犁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农民伊力哈穆是个共产党员,他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在国家遭遇困难时,毫不犹豫地回到故乡务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他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典型,他深爱着雪林姑丽,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除了伊力哈穆之外,《这边风景》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库图库扎尔作为爱国大队的主要干部,他的性格复杂多变,既有行政能力也有自私心理。而爱弥拉克孜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身世曲折坎坷,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坚韧和顽强。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新疆人民乐观朴实、热情幽默、坚持信仰且浪漫诗意的性情。
其次,小说展现了中国西域独特的风情民俗。小说以伊力哈穆的视角,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评论界认为,长篇小说《这边风景》是《清明上河图》式的民俗画卷,雪峰、牧场、河谷、果园,高大的白杨树、大片的条田,打馕、刷墙、赶车、看磨坊、修水渠、打钐镰……王蒙生动地描绘了“排山倒海的细节”,当地的美食佳酿、待客礼仪、婚丧嫁娶等文化习俗,让读者对西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也通过对当地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西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小说展现了伊犁河谷的美好风光,“高山上是云杉密林,丘陵上覆盖着肥美的牧草,河谷地区,到处是纵横的阡陌,是庄稼,是果园,是花坛,白杨高耸入云,葡萄架遮住了整个的庭院……”那起伏无涯的草原森林,水草丰茂的农田花园,绒布般的高山牧场,延绵不断的雪岭云杉,湛蓝纯净的高原湖泊,磅礴的鲜花草甸,每一项都足够让人魂牵梦萦。
最后,对新疆饮食的精美描写,写出维吾尔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边风景》以多民族团结、生活为背景,还原了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地域文化,作品中涉及的食物包罗万象——抓饭、烤肉、牛杂碎、馕、油塔子、列巴、酥糖、奶疙瘩、马奶酒、啤渥……各种干果加四季茶饮,用“文字”方桌将特色美食小吃一网打尽,宛如在作品中打开了一扇现实里的厨房。小说写道,“第一是重农主义,他们认为馕的地位十分崇高,有人甚至说在家里馕的地位高于一切。第二是唯美主义,他们差不多像追求一切实用价值一样追求各种事物的审美的价值……很少有别的民族像维吾尔人这样在自己的最一般的干粮上刻花纹的”。
16年的新疆生活丰富了王蒙的生命底色和文学境界,也为王蒙观察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王蒙曾说,与伊犁的邂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在伊犁》和《这边风景》构成王蒙新疆书写的“双璧”,而《这边风景》更是一部描写新疆伊犁农村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蒙说,《这边风景》获得赞誉,“奖励的是一个中国的新疆故事,激活了几十年前在新疆的岁月。我怀念新疆的新老友人,特别是各族人民”。读了王蒙的《这边风景》,让我产生了对伊犁的向往。2014年,在《这边风景》出版不久,我就和朋友从乌鲁木齐驱车去了伊犁,领略到新疆大地的美好风景,果子沟、伊犁河、空中草原。我还专程去了王蒙当年所在的巴彦岱,感受王蒙小说中的生活场景和多民族和谐相处的气息。2024年夏天,我再次前往伊宁,停留了三天,陶醉于多彩的西域生活,再读《这边风景》,别有一番滋味。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5年1月10日第5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