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的改革任务,指出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我们要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促进就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优先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就业优先的理念根植已久,从积极就业政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优先之路。
从积极就业政策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就业政策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立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到2008年升级扩展为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政策体系和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具综合性、集成性和创新性,不仅关注劳动力供给侧,而且关注劳动力需求侧,还增加了社会政策、社会公平等内容,是对中国就业理论体系的探索。
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到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积极就业政策。特别是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实施,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积极就业政策已经升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表明就业优先不仅是目标,还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就业理论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新时代就业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优先之路既体现在党对就业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上,又体现在不断深化对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这“九个坚持”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城镇就业人数由2012年的3.7亿人增加到2023年的4.7亿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坚持就业优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充分就业,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就业又是高质量的,就是要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稳步增加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提供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把促进就业作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充分认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意义。
坚持就业优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业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重点群体就业难题十分突出。必须坚持就业优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放在宏观政策优先位置,正确处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坚持就业优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就业是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是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但从国外的实践看,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就业增长,必须使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有效协调。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使人人都能通过勤奋劳动投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
坚持就业优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源,劳动力是最活跃的、最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通过高质量充分就业,劳动者才能与生产资料更好结合起来进行物质生产,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1年,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如何把巨量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就业实现人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只有坚持就业优先,加快培养塑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撑。
坚持就业优先是在人口大国解决就业难题的现实需要。从劳动力供给端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大国,有14亿多人口、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高达1500万人。从劳动力需求端来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多重压力,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就业形态涌现,灵活就业增多。劳动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日趋多元让“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只有坚持就业优先,不断夯实就业优先政策,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才能有效破解人口大国的就业难题。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当前,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就业的影响逐步加深,提升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劳动者的迫切愿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夯实基础,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首先要以扩大就业为前提。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积极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资源的供需匹配程度。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持续挖掘新就业机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目标优先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重大投资、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体系。
补齐短板,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难题。解决“有人没活干”,要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一方面,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破除妨碍劳动力与人才流动的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岗位吸引力。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抓住重点,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难点也是着力点。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强化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促进重点群体自主创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为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提供全面、便捷、高效的再就业服务。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效能,构建重点群体清单化服务模式,健全兜底帮扶体系。
守住底线,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持续开展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在援企稳岗、就业帮扶等方面做好政策储备,制定失业保险与再就业政策措施相结合的专项预案。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低碳转型等对就业的影响,放大就业创造效应,减弱就业替代效应。建立跟踪研判和协同应对机制,构建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业态之间的转岗机制,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底线。
(作者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5年1月6日第1版
本期编辑:王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