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香港将减少大学资助,内地生学费继续涨?
财富
2025-02-03 15:31
北京
香港八所主要高校非本地生学费每年为14.5万元至18.2万元,是本地生学费3倍至4倍多。从9月新学年起,将再增加6%至23%
文|《财经》
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随着连续三年出现千亿级赤字,节流成为近期中国香港特区财政政策主题。新春伊始,当地高等教育的政府资助成为相关调整的先行领域。
2月1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接受访问时预告称:在(特区政府面临)财政(赤字)挑战下,无论是特区政府自身开支,或是给予大中小学的拨款,都会因应共同承担的原则而有所调整。基于社会共同承担的原则,当地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下称“教资会”)未来三年对八间资助大学的拨款将有所调整。
这实际是对1月底该局相关人士透露消息的确认。2月2日,中国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则在相关撰文中宏观指出:当地今年将加大节流力度,各个政府部门均需有所贡献。虽然部分支出很难削减,不过“教育、医疗都有节约的空间”。
按照中国香港特区的高等教育体制,当地共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八所高校(当地俗称“八大”)获得政府财政性资助,而教资会则按照每三年一度依照香港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作出资助建议。
今年正值2025年至2027年的资助建议调整期。“香港特区政府目前正检视2025/2026至2027/2028的三年期资助,并即将进行公布。教育局将会调整未来三年的相关拨款。”蔡若莲称。
根据当地教育相关部门近日所公布的相关资料:在此前的三年资助期内,教育局通过教资会共计向八所高校提供了632亿元(港币,下同)的经常性拨款。其中约78%为教学用途,约20%为研究用途,其余约2%则是专业活动用途。
除了政府拨款,当地八大的运营亦有自行经营的收入部分,包括研究生院等的学费收入及接受外界捐款等多个渠道。按照蔡若莲的说法,“八大长久以来的稳健财务”,加上教育局方面有给予院校足够时间去消化并作出财政规划(调整)。因此,相信拨款调整“不会对院校的教学、研究、吸引力和竞争力造成影响”。
与亚洲区内的一些地区相比,中国香港特区对大专院校投放的资源并不十分充裕。但整体而言,教育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特区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目前亦仅次于福利与医疗。
受益于相对灵活且市场化的多元机制,香港多所高校的自主经营收益及财务状况皆可称“相对稳健”。所谓多元机制,源于当地不少高校也较为倚重在金融市场的投资回报及自费课程项目收益。
按照当地媒体此前统计的相关数据,2024年八大的年度综合盈余共计95亿元。部分大学的综合盈余甚至达到该年度教资会经常资助额一半以上。
以相关收益最高的香港大学为例,其2023/24年度所获得的经常拨款为48.9亿元,同期其综合盈余则为39.2亿元。与之相比,盈余相对较少的岭南大学相关数字也分别为4.9亿元及2.5亿元,综合盈余同样超过资助额一半以上。
前述政府对大学的资助调整将如何影响各大高校的综合盈余情况,目前仍存一系列变数。以当地学生学费为例,从2025/26年度开始,八大的本地学生学费将连续三年增加,每年增幅为5.5%。
这是当地近20多年来首次提高本地学生的大学学费价格,相关额度被指出是考虑到当地学生的家庭负担等因素后才决定的。整体而言,目前当地高校的资助学位获得特区政府超过八成的补贴。
与之相比,依照蔡若莲的解析,目前八大的非本地生学费以边际成本计算,每年为14.5万元至18.2万元,是本地生学费3倍至4倍多,到9月新学年则将再增加6%至23%。
这被认为会给当地高校的学费收入带来新的增量。而与之相关的一个开始受内地学生及其家长关注的方面,则是非本地生及外地学生在八大内所占的名额将上涨至40%。
相关的政策调整始于2024年,从当年起,香港特区政府所资助的专上院校,取录非本地学生的限额将提升一倍(至40%)。相关院校则可因应本身条件,循序渐进吸引更多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内地学生赴港升学。此外,从2023年11月起,当地已暂免在港就读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相关安排将试行至2025年,受惠学生被预计称将超过35000人。
为发展高等教育及成为人才高地,中国香港特区正循序渐进吸引更多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内地学生赴港升学 。学费涨价是否会影响外地学生决策,仍有待观察。焦建/摄
在此之前,当地有相关说法称特区政府对每个非本地学生补贴数万至十多万元,因此应逐步增加非本地学生学费至收回成本。
蔡若莲则在2月1日对此明确回应称:是否增加学费,需考虑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收费水平,平衡对人才的吸引力。如果中国香港特区贸然大幅调整至30多万港元,就会削弱自身高等教育的吸引力,难以吸引优秀学生到港。
责编 | 杨明慧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
香港GDP为何实现保底增长2.5%?
2025年春节档票房创新高,谁是背后赢家?
六家光伏龙头合计预亏超300亿元
特朗普打算对欧盟商品征收关税,欧盟将如何回应?
2025年中国白酒国际化新趋势
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全球经济:稳定经济增长是关键
香港将减少大学资助,内地生学费继续涨?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人民币汇率影响几何
特朗普关税战开打,中方坚决反对
钢铁低碳转型将减少焦炭需求,山西焦化产业的远虑近忧
加密货币如何融入现代金融体系?
城市产业名片,勾勒区域工业软实力
官府与富民在粮食粜卖差异化目标下的博弈|《财经》书摘
今年春运,坐顺风车回家的人突然多了起来
进一步提升社会安全感|《财经》社评
未来五年全球五大变数
网络黑话席卷校园:学生不会好好说话了?
在春晚上扭秧歌的宇树机器人是怎样走到今天的
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最值得期待的五大亮点
鼓励大型科技企业加大投资并购
香港全力应对地产商千亿级债务违约
英伟达大跌,AI算力“暴力美学”模式被挑战?
中国最繁忙机场是谁:上海浦东反超广州白云
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辞职
DeepSeek冲击华尔街,逆转中美Al叙事?
未来五年,2万座加油站将消失
AI手机时代,隐私会“裸奔”吗?
假期书单|《财经》帮你选出这16本书
深圳2024年GDP为何超预期增长5.8%?
“手机国补”遇春节:4天、近800万人、1000万件
车险谋新变,三重变革透视未来|2025保险展望
股票仍是长期投资最好的工具|《财经》书摘
广东2024年GDP增3.5%,总值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绿证机制的过去与未来:消费驱动与国际化求同存异
300余人约2.3亿,内地在港学生为何屡屡被电诈?
海底捞,扩张不能停
金价创14年最大涨幅,中国黄金储备再创历史新高
利率高至8%,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稳妥吗?
半数以上美国企业2025年将增加在华投资
保险预定利率连降,动态调整成为新常态
行业观察 | 茅台论道2025瑞士达沃斯:做ESG理念践行者
特朗普废除出生公民权行政令被暂时叫停
为使美成制造业超级大国,特朗普恩威并施
2024年增持超350亿元,外资缘何青睐银行股?
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来了,将给A股带来多少增量资金?
美国制裁俄罗斯石油出口,中方反对干扰和限制正常经贸往来
春运逼近高峰,“第一批回家过年的人已经堵路上了”
邹澜已任央行党委委员
证监会主席吴清:每年新增保费30%将投资A股
“长钱”入市行动纲领出炉,提升险资A股投资比例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