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利率进入动态调整时代,其研究值将直接决定行业的预定利率是否需要调整,研究值主要参考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
文|丁艳 杨芮
编辑 | 杨芮 袁满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进入动态调整时代,预定利率研究值将直接决定行业预定利率是否调整,如触发一定条件将发生调整变化。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向各人身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通俗来说,这可以视为保险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预定利率的设定对保险产品的价格有直接影响。
根据《通知》,保险业协会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
该《通知》和此前业内传闻,“预期二季度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有所下调,各类产品的下调幅度均为0.5个百分点”有所不同。《通知》下发同日,保险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发布了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还未触发调整机制,暂不调整。“当前最新的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未来起码一季度、二季度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均低于2.25%,才会触发调整机制,叠加两个月产品切换过渡期,所以预定利率理论上9月1日之前都不会发生调整。”
“2个月内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就行,理论上最早7月1日可以调整,最晚9月1日调整,不过先调整的险企没有优势。”一位中型险企精算师如是说。
如此,未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调整幅度将如何?一位业内资深精算师分析称,按照监管要求,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因此新的预定利率上限将从2.5%下调至2.25%,分红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上限,还需与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有一定差值,根据过往要求,分红型和万能型的预定利率上限至少要比普通型产品低50个基点,即不超过1.75%。
另据一位业内资深产品经理表示,当前中国10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仍高于美国和日本,结合美国降息预期高涨及当前宏观经济和市场趋势,中国10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均有进一步下降的压力,所以与其挂钩后寿险预定利率将有很大可能再次下降。
当前监管接连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背后,是低利率环境下如何防范利差损风险。“此前部分发达经济体保险行业曾因利差损导致严重亏损甚至出现‘破产潮’,相关经验教训值得借鉴。”2024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曾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利差损风险的四大应对思路,包括推行“报行合一”、下调传统险预定利率以及对万能险和分红险的实际结算利率进行压降等措施。
暂未触达调整机制
保险业内热议的预定利率调整话题,近期再有实质性进展。
2025年1月10日,面对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现状,监管部门曾邀请部分头部险企讨论预定利率调整相关事宜。同日,保险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会议发布了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
根据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因此,最新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2.34%),较现行值上限低16个基点。
据上述《通知》要求,当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当本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低25个基点及以上时,可以适当上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超过预定利率研究值。
这意味着当前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还未触发调整机制。北美准精算师、精算视觉主理人牟剑群(Alex)表示,当前最新的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未来起码一、二季度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均低于2.25%,才会触发调整机制,叠加两个月产品切换过渡期,所以理论上预定利率在9月1日之前都不会发生调整。
“‘预定利率研究值’未来将直接决定行业的预定利率是否需要调整。”据牟剑群详细阐述道,未来监管部门每个季度都会下发“预定利率研究值”,用来确定“预定利率研究值”的主要参考指标包括:三个中长期的市场利率,包括5年期以上的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以及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情况。
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分析,“动态调整的影响要看两面,不仅有助于险企在利率下行周期及时调整负债成本,有效应对利差损风险;亦有助于在利率上行通道时能提高预定利率,提升产品竞争力。”
《通知》要求,各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加强宏观政策和市场利率走势研究,参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结合自身经营发展、资产负债管理等情况,定期开展预定利率研究。
从当前险企预定利率调降情况来看,根据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人寿等发布的公告,《通知》下发后,几家公司均表示维持目前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2.5%、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2.0%、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1.5%不变。
最高值取0.25%整倍数
动态机制下,未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如何调降?
据一位业内资深精算师表示,假如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一季度初和二季度初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均低于2.25%,那么就触发预定利率调整机制,理论上保险公司在7月和8月当中,就要做好新老产品的切换工作,并在9月按照下调后的预定利率上架新产品。
“按照监管要求,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因此新的预定利率上限将从2.5%下调至2.25%,即险企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不超过2.25%,分红险和万能险的预定利率上限还需与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有一定差值,这个差值监管在文件中并没有明确,但根据过往要求,分红型和万能型预定利率上限至少比普通型产品低50个基点,即不超过1.75%。”上述资深精算师如是说。
业内人士称,如果二季度初的研究值仍旧比2.25%高,则当下的预定利率水平至少可以维持到2025年底。“不过,监管后续可能还会根据各家险企具体情况再做决定。”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保险行业协会2024年四季度公告的研究值为2.34%,与当前2.5%的预定利率相差不足25bps(基点),尚未达到调整标准。“我们认为研究值在计算时综合考虑了多个利率指标,并可能包含一定的平滑调整。预计今年首次调整预定利率的窗口期可能出现在三季度。”
据上述业内资深产品经理表示,寿险预定利率变化滞后于存款利率,2015年6月起5年期存款利率寿险预定利率长期低于寿险预定利率。2022年9月起二者利差逐步扩大,2023年6月寿险预定利率下调后利差虽有缩小,但此后随着存款利率的多轮下调二者利差再次扩大,至2024年7月二者利差已达1.2%。即使寿险预定利率下调至2.5%,二者仍有0.7%的利差。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
从当前保险业现状来看,北京人寿执行董事、总经理王修文表示,现在已经要求产品部门智能机器人每天定期预估预定利率研究值。他认为,当前保险公司一定要做好低利率产品的储备。“如果产品要下调预定利率,只给两个月时间太短,所以一定要前置管理。按照精算部门估算,按照当前利率不变,大概率9月可能会下调利率在2%甚至略低一点。”
王修文表示,当前保险公司需要积极优化产品结构,浮动收益型分红险产品是重中之重。他详细阐述道,如果预定利率下调到2%,中寿30年保期的内部回报率只有1.6%-1.8%,这和当前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接近。因此,分红险提供了较好契机,一方面保底利率较低,中长期保证风险较小,另一方面可以对客户提供未来的向上区间。
陈恒预计,此次预定利率下调后,保险产品单纯比拼保证型收益的时代会“逐渐远去”,产品将更多转向“低保证+高浮动”的设计形态,分红险、投连险将会逐渐获得更多的份额。这类产品能更好地适应低利率环境,同时满足消费者对长期保障和潜在增值的需求。“随着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我们的产品策略和布局也随之调整。首先,产品类型需要更加多元化,更多转向分红险,甚至是投连险等新型产品;其次,也会强化产品整体配置的概念,突出产品功能属性,例如养老、传承等;再者,产品将更多与服务生态结合,组成一体化产品解决方案。此外,友邦人寿也在重疾类产品和医疗类产品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保险行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10月1日至11月25日期间,寿险公司共推出了258款新产品,其中分红型人寿保险110款,占比达42.6%;新推出136款年金保险产品,其中分红型年金保险有45款,占比为33.1%。
纾解“利差损”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并进行动态调整,有利于行业及时化解利差损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保险业有死差、费差和利差的“三差”说法,利差指保险资金运作的实际收益与保单的资金成本之差,是寿险公司最主要利润来源。当公司负债成本较高,而随着利率下降,投资收益面临压力,难以覆盖负债成本,形成“利差损”风险。
为化解利差损风险,监管近年来曾多次打出“组合拳”。2023年7月,监管陆续对险企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在2023年7月31日24时前下架定价利率大于3.0%的保险产品;2024年“开门红”期间,监管进一步压降万能险账户结算利率,要求2024年1月-5月的万能险账户结算利率不得高于4%,6月以后应进一步压降至3.8%,部分规模较大以及风险处置机构需压降至不超过3.5%。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在总结2024年工作的同时,部署了2025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对于保险业而言,会议也明确了2025年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方向,一是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二是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持续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
保险机构应如何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匹配的管理能力?
原银保监会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分析,由于寿险负债的期限非常长,资产负债匹配对于寿险业而言尤为重要。寿险业应对低利率不能仅从资产端着力,应多管齐下在“三差”上下功夫。在死差方面,要用好寿险产品的生命表、年金产品的年金表,实现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提高死差益。在费差方面,要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方式降低经营管理成本,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营销服务,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水平,依法依规维护数据资产权益;在利差方面,保险公司要先从产品端着手降低负债成本,而不是仅仅想着通过投资增加收益,需根据市场及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合理确定产品收益,从而优化保险公司的负债结构。
应对利差损风险,行业共识是,需要投资端、负债端共同发力。投资端的解决方案,如拉长久期、加大海外配置力度、提升另类投资比例等;负债端则需通过降低增量市场预定利率、结算和分红利率等,降低综合成本。
在利差管理上,一位中型寿险公司高层提醒道,要重点关注预定利率和资产负债匹配的长期管理。对于中小寿险公司来说,必须抢在750曲线继续向下行之前提前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减轻负债端成本;储备2%甚至更低的预定利率产品,坚决下调万能结算利率、分红水平。
产品的换挡是解决“利差损”的有效途径。据燕道数科创始人兼CEO、前寿险公司总精算师娄道永介绍,纵观全球发达市场的长期储蓄型寿险产品定价利率,基本用浮动收益型产品为主,如分红、万能、变额年金、指数型万能寿险、投连等形态。海外发达市场目前长期利率在3.5%-5%之间,但浮动收益型产品定价利率基本在0.5%-1.5%之间,远低于市场长期利率。
“因此国内寿险产品还是要走向利率不敏感型产品,即‘低保证的长期储蓄型产品和高杠杆的保障型产品’为主,才能走出长期利率风险。”娄道永如是说。
参考国外市场的解决方案来看,20世纪70年代,美国险企发售了大量高保证利率的保单,80年代随着利率下行,利差损问题开始凸显。美国通过下调传统寿险利率、大力发展投资型年金险产品,契合市场需求做大做强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同时在投资端加大非标、另类、海外资产等多元化配置,从而解决了利差损问题。
从日本经验来看,在危机期的前十年(1990年-2000年),寿险业总保费收入在1995年达到最高值31万亿日元后开始下降,至2000年时降至27万亿日元,与1990年持平,寿险行业十年没有增长。在危机期的后半段(2000年-2012年),日本寿险业稳定了投资收益率,保费才开始缓慢增长,年均增长率仅4%。
责编 | 王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