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文|《财经》研究员 丁艳 记者 杨芮
编辑 | 杨芮 袁满
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主要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稳住股市、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推动专业机构投资者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权益投资比重”的重要决策部署。
《方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其中,在商业保险资金方面,要求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
同时,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等。
上述政策具体落地值得期待。相较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中长期资金规模和比例仍有提升空间。从美国经验来看,截至2023年末,美国的ETF持股占比为8.3%,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占比为26%,政府+个人养老金合计9%。
在投资激励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跃文建议,可鼓励设立长期投资基金,通过税费优惠等激励措施调动投资者积极性,鼓励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或者对长期投资占比较高的投资者给予一定的投融资便利,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
近年来,监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2024年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制度障碍,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为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
2024年9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其次,督促指导保险公司优化考核机制,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等。
引导大型国有险企增配A股
作为资本市场的长线资金,险资如何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作用颇受市场关注。
在商业保险资金方面,上述《方案》要求,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
同时,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
长周期考核是近期行业关注热点之一。过往险企投资中,“当年度利润”指标考核权重过重、中长期考核指标权重较低时,短期市场波动对保险公司绩效影响较大。据一位大型险企投资部负责人表示,上述举措降低了对险资持仓市值波动的考核限制,提高了资金对市值波动的容忍度,有利于险资稳定持仓规模,利好险企权益投资。
“长期投资试点落地,应该还是大型国有险企带头执行政策,国企险资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一位中型险企权益投资方面人士表示,政策希望险资能够为资本市场起到维稳作用,未来险资配置主要集中在符合产业趋势的大中型白马龙头企业。
华泰资产总经理杨平表示,随着社会资本回报率趋势下移,险资存在利差损与久期错配风险。他建议,加大权益配置力度,增厚长期收益。“参照境外的长期资金资产配置,境内长期资金权益类的配置一向是偏低的,建议汲取国际经验主动提升配置。”
杨平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利率或维持中性偏低水平,可以增配股息类资产。支持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长期资金的重要方向,建议多种措施提升长期资金的投资风控能力等。
险资入市意愿显著提升,以2024年股价上涨幅度较高的新华保险举例,继2024年11月举牌上海医药、国药股份后,新华保险再次举牌海通证券H股,这是险资时隔五年再次举牌券商股,上一次为2019年4月中国人寿集团举牌申万宏源H股。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险资举牌高达20次,举牌次数和上市公司数量均创近四年来新高。从所属行业类型来看,此轮举牌集中在医药、环保、能源、交运、银行、公用事业、电力设备等行业。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6%。其中,债券投资余额为15.03万亿元,占比46.74%;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余额为4.11万亿元,为2013年数据公布以来新高,占比12.8%。
提高权益类基金占比
上述《方案》要求,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
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首席投资官张涤近日表示,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效益是实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有助于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受制度设计、市场发展等因素影响,养老金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仍较低。
在推动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张涤建议,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持续改善资本市场生态,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等配套制度安排,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塑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市场生态。
2024年12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从成立到2023年,基金的整体年化收益率是7.4%,其中境内股票投资年化收益率达到10%。”
“都说股票不赚钱,社保理事会就是能赚钱,而且赚钱主要靠股市投资,因为这是长期投资。”戴相龙如是说。
同时,《方案》要求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开展差异化投资。
据人社部公布的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加权平均收益率为1.56%,好于一季度和二季度。前三季度累计收益1153.8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7.5%;加权平均收益率3.56%,较去年同期高出2.11个百分点。
《方案》要求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强化分类监管评价约束,优化产品注册机制,引导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牢固树立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推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规则落地,依法拓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
中欧基金方面曾表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可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成熟度。权益类基金通过投资上市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公募基金可以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推动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责编 | 王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