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光伏龙头合计预亏超300亿元

财富   2025-02-04 15:50   北京  




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亏损或超600亿元,龙头企业约占一半,四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

文|《财经》记者 郑慧

编辑 | 韩舒淋

不少光伏企业在2024年交上了有史以来最差的答卷。
参考申万行业分类,截至1月26日,已发布业绩预告的24家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合计归母净亏损高达546亿元-623亿元。其中,2023年营收靠前的6家龙头光伏企业——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TCL中环,合计归母净亏损达到310亿元-341亿元,仅晶科能源实现微利。
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2024年度业绩预告数据
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内卷、部分海外市场贸易保护加剧,以及技术迭代带来的资产减值,是光伏企业业绩承压的三大主要外因,其中供需失衡是根本。
供给端,据中信建投研报,到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即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1447GW(吉瓦)、1160GW、1193GW、1428GW。
需求端,据彭博新能源预测,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将达到599 GW,同比增长35%。而据InfoLink预测,2024年全球光伏市场装机需求为469GW-533GW,展望2025年,较2024年同比增幅或许仅为5%-7%。
以1.2的容配比估算,2024年光伏组件需求约563GW-720GW,无法支撑庞大的产能供给,2025年预期也同样如此。综合来看,无论对需求的预期是乐观还是悲观,短期内光伏都难以逆转供需失衡的态势。
在光伏协会的组织下,业内主要玩家正试图通过限价、限产的方式摆脱内卷,及时止损。“至少在2025年前两个季度,我们应该能看到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位分析师告诉《财经》。

一边是提高自身开工率,摊薄折旧成本、占有市场的冲动,一边是维系整体供需平衡,保护价格的诉求,在等待需求增长的日子里,光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将持续在两者间取舍权衡。

从巨额盈利到巨额亏损

硅料、硅片环节是本年度亏损的重灾区,它们也曾造就光伏上行周期中最赚钱的明星企业。
参考Infolink数据,从2024年初到年末,多晶硅致密料均价从65元/kg跌至39元/kg;N型182尺寸硅片均价从2.1元/片跌至1.05元/片,N型210尺寸硅片从3.2元/片跌至1.4元/片,在年末的价格水平下,两个环节的多数企业处于现金成本亏损状态,即销售价格不足以覆盖生产所需的现金流出。
龙头上市公司中,相对专注硅片环节的TCL中环预亏金额最大,归母净亏损约为82亿元-89亿元,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母净亏损近百亿。据中环公告,公司产品自2024年二季度初出现毛利亏损,并加速进入现金成本亏损阶段。新布局的电池组件业务缺乏竞争力,海外子公司Maxeon正处于转型期,也进一步拖累了中环的经营业绩。TCL中环公告还表示,随着竞争加速优胜劣汰及产业自律,加快产能优化和库存优化,至2024年四季度末,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企稳提升,公司制造端经营情况已较2024年三季度环比向好。
曾经的硅片老大隆基绿能已布局下游一体化,但仍位居硅片出货量前列,预亏82亿元-88亿元。硅料环节老大通威股份则预亏70亿元-75亿元。而在2020年至2023年间,隆基绿能、通威股份赚取的归母净利润合计分别高达432亿元、511亿元。
6家龙头企业2024年度业绩预告及去年同期对比 来源:Wind
一体化龙头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虽然2024年前三个季度亏损不多,但四季度亏损大幅增加,尤其是晶澳科技。
6家龙头光伏企业2024年各季度归母净利情况 来源:Wind
除了供需失衡这个普遍原因,晶澳科技在业绩预告中提到,公司对出现减值迹象的长期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从2024年前三季度计提减值的情况来看,晶澳科技计提的减值准备较少。
6家龙头光伏企业2024年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
2024年,快速扩产的TOPCon技术迅速挤占了PERC技术的市场,PERC产能被迫提前结束生命周期。参考中报的详细披露来看,龙头光伏企业计提的减值损失多为存货减值,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较少。各家光伏企业对此计提的减值是否充分,有待完整年报发布后进一步观察。

TOPCon在2024年虽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由于产能扩张太快,先进技术也赚不到钱。晶科能源是N型TOPCon技术的领军企业,但先发优势难以体现,在2024年仅实现薄利,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还亏损了7.5亿元-10.5亿元。

尝试摆脱“内卷”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自2024年10月以来,中国光伏协会牵头组织各环节企业召开多场“自律”会议,光伏行业的主要玩家在限价、限产方面达成共识,并已着手调整。
其中,限价是指参与自律的企业应以高于协会公布的参考成本价进行投标、销售,而限产则是根据商议的配额,参考预期市场需求量确认各家产量。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此前市场上流传的配额数据并不准确,但参考公式大致是定好的,会综合考虑企业的产能、出货量,且后者所占的比重更大。
据《财经》粗略统计,到2024年底,33家参与自律行动的企业合计产能大致为:硅料约222.5万吨,硅片约1176GW,电池片约897GW,组件约855GW,其中硅料、电池片占总产能比重在80%左右,硅片超过90%,组件超70%。
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当前的光伏行业与中国历史上钢铁、煤炭、水泥、家电,以及国际上的石油等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或自律行动,都不具备太强的可比性,这很大程度上将是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开创性路径。
据光伏协会最新公布的2024年12月参考价,光伏主流产品在各环节不计折旧,硅料、硅片、电池片不含增值税的情况下,最终组件含税成本(含最低必要费用)为0.692元/W。
SMM分析师王雯绮告诉《财经》,2024年12月底至2025年1月初,分布式现货价格在0.65元/W左右,受低价抛售、低质低价等非常规因素的影响,成交价格较为分散,不乏一些超低价格的出现,但集采项目投标、中标价格已经出现回暖。
以较受行业关注的大型集采项目为例,主流的TOPCon组件在2024年9月仍有较多项目中标价低于0.65元/W,10月-12月则逐渐攀升至0.68元-0.7元/W,而目前,多数大型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均在行业协会公布的最低成本价之上。

不过,集采投标价是一个相对远期的约定价格,实际交付的价格有再次走跌的可能,价格能否上涨仍有待需求回暖后进一步观察。

光伏何时见底?

供需是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在减少供给方面,国金证券研报指出,短期内,无论有没有强制政策或自律协议,面临年底至明年一季度的需求淡季,绝大部分企业对经营“止血”、降低库存的诉求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减产一定能够得到阶段性的有效执行。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告诉《财经》,自律公约的核心是龙头企业的自觉行动,到年底龙头企业都想通了,亏够了,意识到再不能这么越亏越产下去,才会坐下来谈降负荷。“没逼到这地步,谁也攒不起这种局。”吕锦标感叹。
2024年四季度以来,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开工率及产量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受西南地区枯水季到来,电价上涨的影响,以通威为代表的龙头硅料企业开工率明显降低。
据InfoLink数据,2025年1月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开工率分别约36%、47%、48%、35%,一线企业开工率显著高于二三线企业。
光伏主产业链开工率,来源:中信建投、PVinfolink
各环节企业开工率情况(1月),图片来源:中信建投、PVinfolink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未来产业链供需出清的核心在于硅料环节出清。2024年以来,硅片、电池环节率先降低开工率,当前库存水平较低,在传统淡季1月,两个环节的价格还出现小幅上涨。而2024年底,硅料库存约为50万吨,以2025年1月硅片产量估算,硅料库存消化周期约为5个月。
据其测算,只有当硅料单月产量下降至8.8万吨/月(对应全年500GW产量)以下时,硅料库存周期可在2025年底回到1个月内。而如果单月产量9.6万吨/月、10.5万吨/月,则分别要到2026年3月份、2026年中才能够实现。
吕锦标认为,硅料、硅片端已经调整得差不多了,企业在价格回到成本线之前应该不会再提产。在硅料环节,未来当价格逐渐上升,就要看龙头企业能否通过对自身产能的控制,将价格维持在自己的成本线附近,一方面阻止成本更高的中小企业开工,另一方面不至于让自己亏损。

责编 | 张生婷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