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鏖战东普鲁士:攻入军国主义的“巢穴”

时事   2025-01-04 18:09   北京  

当卫国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时,战场上的攻防态势已经完全发生了逆转,1944年10月,苏联红军的兵锋直指东普鲁士,而此地素来被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巢穴”。

“德国野兽”的巢穴

东普鲁士被视为德国军国主义的大本营。几个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军官和士兵在该地区成长。13世纪和14世纪,条顿骑士团正是以东普鲁士为出发地,向波兰和波罗的海地区发起了进攻。

投入东普鲁士战役的德军士兵素质参差不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和俄军曾在东普鲁士地区激战,后者在1914年的坦能堡战役和1915年的第二次马祖里亚湖战役中遭遇惨败。一战结束后,东普鲁士根据《凡尔赛条约》的精神而被从德国划出,而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后又重新控制了这一地区。

在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的最初时刻,东普鲁士是北方集团军群攻向列宁格勒的出发点。而到了1944年初秋,北方集团军群已经被困在波罗的海沿岸,指挥着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将军则收到了莫斯科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是时候攻入“德国野兽”的巢穴了。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于1944年10月初进抵东普鲁士边界,这意味着军国主义的大本营成了第一个受到苏军威胁的德国省份。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很快就制定了行动计划,他的大军将沿着古比嫩—因斯特堡—柯尼斯堡这一轴心发动攻击,而柯尼斯堡乃是东普鲁士的首府。

按照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安排,苏军将兵分数路展开行动。

加利茨基上将的近卫第11集团军由9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团组成,将在古比嫩以西约40千米的埃迪特考地区发动强攻。位于其左侧的是格拉戈列夫上将领导的第31集团军(7个步兵师),将沿着罗明特希思向戈尔达普推进。在近卫集团军的右翼,鲁依德尼科夫中将的第39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和1个自行火炮团)将突破位于古比嫩东北约55千米处施温德特的德军防线,在其身后跟进的则是卢钦斯基中将的第28集团军(9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和2个自行火炮团)。

克里洛夫上将的第5集团军(8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团)将作为方面军的预备队。此外,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手里还握有布尔德内少将的近卫第2坦克军(3个坦克旅和1个机械化旅),随时可以投入作战。

安静被打破了

挡在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面前的,是由霍斯巴赫将军指挥的德军第4集团军,自从由苏德战场上撤退到东普鲁士后,这支饱受打击的部队一直在忙于恢复力量。

大批被俘的德军士兵
行进在东普鲁士的开阔地上

按照苏军的作战计划,其主要的进攻矛头将指向马茨基将军的第24军和普莱斯将军的第27军。马茨基能指挥的只有第1师和第56师,布劳洛克准将的第56师战斗力一般,而希特尼格准将的第1步兵师主要由来自东普鲁士的士兵组成,因此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普莱斯的麾下尽管有4个师,但其中的第549师、第561师和第547师都是7月才组建的国民掷弹兵师。与拥有9个营的标准步兵师相比,国民掷弹兵师只有6个营,而且兵员构成中除一小部分退伍军人和现役军官外,其余都是新兵、青少年和被认为年龄太大而不适合服役的人。第27军的另一支部队是韦伯少将的第130步兵师,该师在夏季遭受重创,最近仍在整补中。

霍斯巴赫和他的部将们知道时间不多了,不停督促部下开挖或加固阵地。与此同时,希特勒拒绝相信东普鲁士已经大难临头,他没有同意霍斯巴赫一再提出的将东普鲁士变成战区的请求。如果霍斯巴赫的请求得到批准,他本可以及时疏散民众,并更加高效地布置防御体系,希特勒拒绝其请求的一个出发点,是不想剥夺自1928年以来就一直担任东普鲁士最高长官的科赫的职权。

东普鲁士的安静在10月16日凌晨4时被打破了,数百门苏联大炮开火,实施了好几个小时的炮火准备。第24军的作战日志记录道:“阵地下起了铁和炸药的冰雹,炮击和随之而来的空袭的强度在此前苏军的行动中是很少见到的。”

炮击告一段落后,卢钦斯基的第28集团军开始朝马茨基的第24军发起攻击。第1师和第56师的士兵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在废墟般的阵地中发出火力,挡住了推进中的苏军士兵。

卢钦斯基要求第122自行火炮团和第881自行火炮团在前开路。到达前线后,这些自行火炮以直瞄射击的方式压制了多处德军据点,不过德军一些隐蔽良好的75毫米反坦克炮做出了回应,击毁了多辆自行火炮。到第一天的战斗结束时,德军第1师折损了约十分之一的兵力,已经退往第二道防线。

在战场的另一侧,加利茨基的近卫第11集团军猛击了第549和第561国民掷弹兵师。不过,由塞韦罗少校指挥的德军第276突击炮旅及时加入了战斗,这减缓了苏军的攻击速度,使得国民掷弹兵师得以朝埃本罗德和皮萨河一线撤退。

地面战斗进行的同时,苏军的攻击机摧毁了贯穿古比嫩的铁路线,而随后出动的中型轰炸机则把古比嫩的大部分城区变得面目全非。

“国民”紧急动员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对第一天的行动成果并不满意,他敦促他的部将们取得更大的进展。10月17日的战斗再次以苏军的炮火准备为开端,第39集团军上阵猛攻德军第1步兵师,后者守住了他们在施温德特的防线,但伤亡颇大。鲁依德尼科夫中将随后把坦克部队投入行动,T-34坦克从南北两侧包抄施温德特,在经过“逐屋逐户”的战斗后,德国人放弃了这座城镇。

T-34坦克和自行火炮的苏军进攻中的利器

与此同时,近卫第11集团军在面对第549国民掷弹兵师的阵地时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苏军部队夺取了韦尔巴伦,然后继续推进3千米,向埃迪考发起攻击。掷弹兵在那里进行了顽抗,但不得不撤离。

不过德军的一支援军开上来了,这就是穆默特少将所指挥的第103装甲旅的一个坦克营。这个坦克营与一个装甲掷弹兵营联手发起了反击,阻遏住了近卫第11集团军的兵锋。

鉴于主要进攻方向被封锁,加利茨基上将转而命令他的主力向南移动,然后再穿越沼泽溪流地区向西转进。这样的战术安排是相当危险的,不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同意了加利茨基的请示。

苏军连续的攻击吓坏了东普鲁士的纳粹党领导人,最高长官科赫姗姗来迟地发布了平民疏散指令,而这对许多被卷入战斗的当地人来说为时已晚。惊慌失措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只能带着他们能带的东西逃跑,马车堵塞了道路,阻碍了德军增援部队向前线的移动。如果霍斯巴赫早些时候的请求得到批准,由此产生的混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18日上午,加利茨基的部队成功越过了沼泽区,在战斗机和轰炸机的保护下,士兵们又越过了罗明特河,进入了一片相对开阔的地带。

在接到有关近卫第11集团军的行动报告后,希特勒意识到事态严重,他下令在东普鲁士动员国民冲锋队。所谓的国民冲锋队是由那些即使是在国民掷弹兵师也不够资格服役的老人和孩子组成的,他们缺乏训练,甚至缺乏制服,配备的主要武器是老式步枪和一次性的反坦克武器“装甲铁拳”火箭筒。

更糟糕的是,国民冲锋队缺乏专业的军官和军士,有的营居然是由完全没有军事经验的纳粹党官员指挥的。科赫坚持要求拥有对国民冲锋队的控制权,而希特勒也同意他这样做,其后果是,国民冲锋队与德军的正规部队之间的行动几乎难以协调一致。

重型坦克登场

随着加利茨基的部队取得突破,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命令卢钦斯基的第28集团军向其靠拢,同时要求格拉戈列夫的第31集团军穿过罗明特希思。而在战场的北面,他投入了作为预备队的第5集团军,以这支生力军去冲击马茨基第24军的防线。

在东普鲁士的某处城镇,苏军的炮兵正在开火

在苏军重新部署的同时,德国人这边也在调兵遣将。最近成立的“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军自北面而来,该军由内克尔上校的第1伞兵装甲师和沃尔瑟上校的第2伞兵装甲掷弹兵师组成,战斗力颇为可观。同时,利珀特上校的第5装甲师也正从同一方向赶来。做好反击准备的还有由贝施韦茨少校指挥的第505重型坦克营。而在南面,卡勒上校的“元首”掷弹兵旅正逐渐开抵战场,这支部队于夏季成立,士气不错,但缺乏经验。

加利茨基和格拉戈列夫的部队于19日发起了联合攻势,在埃本罗德东南面的战场上,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凶猛的厮杀。贝施韦茨的“虎”式重型坦克击毁了7辆T-34坦克,这帮助德军步兵稳定了侧翼。交战中,第279突击炮旅的旅长霍普上校中弹身亡,接替他的是海斯上尉,但他也很快就受了重伤。

10月20日,苏军的攻势有增无减。而“戈林”装甲军的部队则和第505坦克营一道对近卫第11集团军的右翼发动了局部反攻。苏军投入多支反坦克部队稳定了局面,接着继续向昂热普和内默斯多夫一线推进。与此同时,卢钦斯基的第28集团军正向戈尔达普推进,沿途击退了德军第130步兵师的多支分队。

东普鲁士重镇古比嫩在21日遭到直接攻击,发生在此地的战斗较之前几日愈形激烈。苏军投入了新型的IS-2重型坦克,这些庞然大物的战斗全重达到45吨,正面装甲厚达160毫米,并配有一门122毫米口径的火炮。

在克莱因谢伦多夫附近与IS-2交战的第276突击炮旅的雷吉尼特上尉,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我在大约2000米距离上锁定了一辆IS-2,我们射出的每一枚穿甲弹都准确地命中目标——我可以看到曳光弹朝着目标飞近。但足足6次——穿甲弹都被坦克弹开了!”

到这天的白昼即将结束时,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投入了他的另一支机动预备队,也即布尔德内少将的近卫第2坦克军,以便扩大战果。而该军编成内的近卫第25坦克旅和近卫第4机械化突击旅迅速占领了内默斯多夫。

现在,苏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希特勒位于拉斯滕堡的总部已经不到80千米远了。不过,尽管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不断向西取得进展,但其侧翼也危险地暴露了出来,而在战场的北端,德军第1步兵师仍在据守着他们的阵地。

反击与停顿

正是在看到苏军的侧翼出现空档后,霍斯巴赫在21日下午决定发起反攻。他计划让第5装甲师和第505坦克营从北面进攻,与从南面推进的“元首”旅会合。参战部队在22日凌晨进入了他们的出发位置。在短暂的炮击之后,德国人向前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战至10月23日,德军南北两路的钳形部队会合,从而建立起了一条新的脆弱防线。

尽管近卫第11集团军这个矛头已经有点钝了,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并没有收手的打算。他命令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继续进攻,因为他知道德国人遭受了难以弥补的巨大伤亡。在24日的交战中,双方都没能取得太大进展,两个阵营也都在重新调整兵力,希望能够压倒对手。到了第二天傍晚,加利茨基上将的部队攻占了埃本罗德,从而开始威胁到通向柯尼斯堡的道路。

不过,随着霍斯巴赫在11月初再度发起反击,苏军的前进势头又放缓了。这一次,德军指向戈尔达普周围的苏军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威胁到德军在罗明特河和昂热普河一线的防区。德国人新一轮的反攻同样是南北两路的双管齐下:在北面,第5装甲师向戈尔达普推进;而南面则以几个新到场的步兵师为主要力量。

11月3日午夜过后,德国人在没有实施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发起了反攻。冲在最前面的是第5装甲师的坦克,这个师的亚德克上尉描述了他所在部队的经历:“第一辆坦克和半履车接连压上了地雷,但我们还是冲进了俄国人的第一条战壕,然而当我们恢复前进时,他们又从下一道战壕里射来了子弹。”反击进行两天后,德军夺回了戈尔达普这座支离破碎的城镇,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至此,1944年秋季发生在东普鲁士的战事就告一段落了。苏德两军在一条新的战线上对峙,然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已经在第三帝国的本土打进了一个深40千米、宽150千米的大突破口。

冬季即将来临,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所以都把补充和休整作为主要任务。而从1945年1月12日起,当新一轮的红色风暴席卷东普鲁士时,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巢穴”将会被彻底清扫干净。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4年 12 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鸿渐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

军事文摘
深度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及时解读国际军事热点、详尽分析武器装备技术、立体透视军事历史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