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心理战制效机理与运用方法研究

时事   2024-12-26 18:10   北京  

知作战作为运用多域作战手段,通过对目标感知、记忆、思维、判断进行打击与干预,塑造控制敌我人员对战争的理解和认识,以达到改变敌决策及行动的心理战则被认为是一种手段和工具,与法律战及舆论战等共同服务于认知战目的的实现。而认知过程作为心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关键阶段,是影响决策及行为的主要因素,被认为是解决涉及人影响战争问题的核心矛盾的关键。因此认知作战是一种更加强调决策、行为的作战概念,它关注预期条件下的行为动向,同时更加注重心理层面的预测、控制和管理。而心理战作为认知战的主要制效方面、应用的关键手段,是认知链路形成的前提基础及过程起点。心理战指运用特定信息和媒介,通过理性宣传、意志威慑和情感引导,对目标对象的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引导战局向有利我方预期方向发展,并最终获得战争的主动权,以达到促进政治、军事斗争目标实现的作战行动。本文通过对美西方国家心理域作战概念,运用方法思想的总结,对心理战运用过程中的典型原则及运用机理进行梳理,并形成了初步的研究结论。

心理战的理论基础

在当代国际政治斗争中,以非暴力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争端的特征日益明显,用心理战手段去实现战争的目的,从而直接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发展的大趋势,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军事斗争中,而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多领域,可直接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目标。一个国家的战争力量分布于政府、军队、人民,若这三者及其相互联系有一方出了问题,国家战争体系将失去平衡,战争机制运转将出现障碍甚至失灵。运用心理战破坏战争体系中任一方或者其相互联系,将对敌方的战争部署造成严重扰乱,使战争形势有利于我方,这就是信息时代心理战发挥作用的机制原理。而与信息技术、计算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使心理战的行动方式和作战样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丰富。

战法生成原理 心理学等领域理论催生心理战的作战方法,支撑心理战行动手段的形成与使用。这些基本理论催生了心理战的七种战法,分别是“渲染气氛、心理过载、同化感召、心理欺骗、雷霆震慑、断联孤立、分化瓦解”。

一是回音室效应。心理学“回音室效应”就是指人群或者社会的互动,并通过群体极化放大,扩大传播,形成一个群体的氛围,就像一个回音室一样,会很快把声音变大并变得更加极端。在心理战行动时,可以强调敌方领导已经开始沟通洽谈投诚的新闻等方法,把妥协让步当成敌对势力的第一个比较响亮的声音,然后通过群体极化放大。这就是“渲染气氛”的主要理论依据。

在海湾战争中,“沙漠盾牌”行动初期,
美军一反常态,有意制造信息“泄露”

二是有限认知资源。有限认知资源(或称心理资源),人的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容量十分有限,通常只能同时处理5~9个信息单元,这也就决定了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当信息过量时,个体将陷入认知过载状态,无法完成信息加工和决策任务。这一理论在群体决策和人机混合决策系统中同样适用,但后者的认知资源要比个体高出许多。在海湾战争中,“沙漠盾牌”行动初期,美军一反常态,有意制造信息“泄露”。大量的各类情报信息使伊军一时间无从下手,终日处在对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中,导致伊拉克官兵在持续的紧张、疲劳中产生了心里失调、精神麻木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厌战情绪高涨、精神防线崩溃,战场指挥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干扰,不得不向进入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美军部队纷纷“缴枪”。

三是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自身所处群体的认同经历类化、认同、比较等三个过程。类化,也就是人们产生一种自己属于某一群体的想法;认同,是发觉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通过比较自身所处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优劣,来实现对自身群体的认可。因此,打破对手一贯的类化概念,强调我与对手民众的广泛共性,再让民众认识到我群体与对手群体各方面差距,就能够改变其群内认知,催生出对我群体的向往。社会认同理论是“同化感召”战法形成的基础与支撑。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四是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建立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时,由于人类本身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以及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失真”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均是常见的认知偏差类型,认知偏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们在不刻意自我控制的条件下,很难发现自身出现认知偏差。因此,认知偏差的存在让“心理重塑”具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利用德军对坦克推进战术的恐惧,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征集大量农用、家用车辆,在夜幕的掩护下,所有车辆开启大灯,以真坦克在阵前开路,其他车辆梯次跟进的方式,形成了几百辆开着双灯的移动堡垒。德军把所有车灯都认定成了坦克,阵地一片混乱,最终全部投降。这一战法实际上是苏军利用德军对坦克的恐惧心里,通过夜晚的灯光制造“失真”环境,使其错判并产生了认知偏差,主动在内心中重塑了对苏军进攻的认知,导致畏战投降。

五是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经济学与心理学融合的产物,该理论强调人在进行风险决策时难以保持绝对理性,往往受到风险压力的影响而产生决策偏差。因此,利用“雷霆震慑”让对手及其民众知道将要面对的巨大损失,将对其心理造成剧烈影响。同时,前景理论还强调,在面对损失时,人们倾向于选择铤而走险,我方可利用这一原理预判对手决策倾向。

为了促使日本投降,
美国对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阶段,随着纳粹德国的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基本停止,但亚洲战场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日军盘踞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为了促使日本投降,美国决定对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其恐怖的威力致使日本几十万人员伤亡,广岛、长崎两座城市也沦为废墟,此举对日本的顽固分子心理造成了剧烈影响,面对美军将进一步对日其他地区投放原子弹的表态,日本也不得不选择无条件投降。

六是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指个人在社会网络中所获得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让人在高压或应激环境下保持情绪稳定、理性决策,该系统中关键节点(如父母)的反馈会极大影响个人态度,而社会支持系统的瓦解将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恶劣影响。“断联孤立”就是基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原理形成的战法。

七是群体冲突理论。群体冲突理论,群体冲突是当前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旨在揭示群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方法。研究发现,群际威胁、群体偏见、群体边界是群体冲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群体成员认识到另一群体的威胁增加,并对其存在负面的群体偏见,且群体之间的边界被严格封锁时,两个群体的冲突风险会显著提高。“分化瓦解”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诱发群际冲突的过程,随着该方面研究进一步发展,分化瓦解的目标选取、方式手段都更为精准有效。

近年来,美国多次介入或操纵中东欧、
中亚以及西亚北非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作为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对独联体和中亚地区国家煽动的政治事件,是通过支持新政府抵制原有政府为基本手段,并以推翻独裁、拥护民主、自由独立作为口号,使新旧两股势力对立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彻底分化。在美国的支持下,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都推翻了原有的亲俄政府,建立了亲美的民选新政府,这正是美国利用群体冲突理论从群体内部分化并彻底瓦解反对势力的成功案例。

心理战的作战目标

心理战的战法运用要依据心理学的原理,从运用制效角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行动手段组合施用对目标人或群体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根据具体行动目标(人或群体)特点及预期行动目标,与武力打击以协同互促的形式联合开展运用。

心理战紧贴作战任务和进程展开行动,结合军事任务在不同阶段的目标,通过深入剖析心理战所产生的应用效果与运用目的,选取能够支撑军事行动的运用手段,以铺垫军事行动、牵引武装打击、加速行动进程为目标,使敌对人员产生利我的心理状态变化,通过对目标人物的影响,动摇、摧毁、瘫痪敌方的顽固抵抗心态,占据其思想意识主动权,进而达到瓦解敌军战力、引发决策失准、迫使盲从易动、塑造弃战心态的心理战效果,致使敌军无法按照既定军事计划实施抵抗行动,为军事行动全面开展简化作战难度、放大打击效果,提供贯穿各作战阶段的支撑与助力,实现心理战与军事行动的耦合运用、协同互促,达到心理战为武力战提能增效的运用目的。

目标设定 心理战作为全域联合作战的一种重要作战样式,其最终目的是从心理上打击敌人和增强自己,形成对敌心理优势,破坏敌军作战意图达成,达到战略上促进国家政治目标实现,战役、战术上辅助作战目标实现的最终目的。其在目标设定时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辅助决策指挥。分析敌方心理态势,为研究制定军事行动作战计划提供支撑,辅助决策确定作战方向和作战任务;提供作战地域内敌方人员心理态势发展变化情况,结合军事行动战果和战场态势,辅助决策指挥军事行动阶段转换。

二是配合作战进程。在作战的各阶段实施,形成有利于我的心理战态势,促进作战行动顺利推进;进行效果评估,研判各方向作战对象综合打击心理承受能力,为确定军事行动提供参考依据。

新型战争的目的更在于改造其灵魂,
迫使敌人暂缓军事行动

三是引发判断心理失调。传统战争的直接作战任务在于摧毁敌武器和肉体,而新型战争的目的更在于改造其灵魂,迫使敌人暂缓军事行动。干扰心理,导致短时间盲目和盲动,出现行为失误;干扰情感,导致情绪霸占理性,出现行为失范;干扰意志,导致指向和能动丧失,出现行为失能。

四是诱导错误组织行为。心理战所面对的是敌意、邪恶的意图,潜在敌人的意志、思潮、信念、价值观、文化习俗、行为原则和情感取向等矛盾问题。通过有效的心理战行动影响敌方各领域之间内在的组织联系,着重干扰政府、军队和民众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分化瓦解的态势。

作战对象 心理战的作战对象,包括作战地域内的所有人员。作战对象的分类。为更好地配合完成作战任务,有效组织心理战进攻作战,将进攻对象进行分类,以采用针对性方法手段,达到预期目的。按照军事作战任务地域范围,根据目前技术支撑能力能够达到的程度确定。可以将作战对象分为决策指挥、武装力量、行政人员和民众等4类,并在此基础上再分若干级,直到以心理学群体传播模型计算收敛能够达到的分类层级,目的是建立数学模型评估判断心理战作战行动效能,便于精准实施心理战。

作战对象的选择。根据作战任务选择作战对象。综合物理消灭与心理战打击的协同耦合,相互支持、紧密配合,促进战争进程按照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针对关键人,重点关注对战争进程影响较大的人或单位、群体,如政府高官、军方高层、作战地域一线人员等;抓住弱群体,将心理抵御能力弱的群体列为主要攻击对象,进而通过弱群体受众衍生心理战效果的“粘性”传播,同时,用心理战效果反馈作为二次心理战的输入条件,进行攻势效果迭代;根据总体作战进程,结合阶段作战任务,适时调整心理战作战对象。

心理战的技术基础

运用传媒、社交工具和网络攻击技术手段。声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大众传媒和网络电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广泛来源。社交工具,如百度、腾讯、抖音、微信、微博、脸书、推特、Lines等多种信息载体或媒体媒介,能够优化心理战信息控制,促进信息共享,改善信息渠道,打破地域时空限制。通过口令入侵、放置木马程序、Web欺骗、电子邮件攻击、网络监听、端口扫描攻击等网络攻击手段,攻击、侵入、渗透预设作战对象网络设备及通信工具,将特定心理战信息灌输给作战对象。这些技术手段都使心理战有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

网络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网络心理战技术运用提供了新途径。通过采集作战对象的互联网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社交媒体数据,对页面数据、交互数据、表单数据、会话数据等线上行为数据和应用日志、电子文档、机器数据、语音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内容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获取预设作战对象心理行为指标,了解掌握其心理态势。同时,大数据也为心理战行动其他方面的运用提供支撑,如,心理战的组织指挥、作战行动效果评估等,均可通过对作战对象的心理行为大数据进行深度研究分析加工,形成精准量化有效的方法。

信息连续传播建模及仿真技术。参考基于空间地域分布的传染病模型SEIR(Region -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借鉴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情绪影响分析方法,综合作战对象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行为表征,运用建模技术,建立心理战行动效果评估模型。预测和评估其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等心理因素指标,实现心理战行动的量化效果评估,辅助军事行动决策与配合作战进程,以实现更佳的作战效果。依据已有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心理战有关理论,构建典型作战应用场景,将军事作战进程、心理战行动与战法、心理战效能评估模型,按一定的传播路径机制进行模拟仿真,形成心理战战法与行动效果评估方法。

心理战攻防技术。军事新闻传播在信息对抗领域,是战时与平时都有效的武器,其作用和威力与实装武器相辅相成。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对抗技术,根据指定的域名、作者、标题、日期等信息,生产和辨别新闻攻击信息。生理与心理复合性损伤是现代战争性损伤的重要特征,当个体的心理能量无法承载战争的负面信息的重量时就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症状。运用大规模心理创伤辅助支持技术,及时准确地开展心理创伤辅导治疗,满足战后大量民众、士兵的咨询需求。

心理战的作战流程

根据心理战的制效机理与运用特点,我们将其作战应用流程进行了梳理归纳,即运用作战信息指挥控制系统,生成与军事作战行动相耦合的心理战作战计划,利用攻击信息生成技术,形成心理战制品,利用网络传媒、社交网络、智能终端和网络攻击技术手段,基于社会心理学传播规律,采用针对性心理战行动战法,对作战地域内的作战对象进行的心理进攻作战。具体流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拟定行动计划、制造心理战产品、全面立体推送、信息收集处理和行动效果评估。

在拟制行动计划阶段,需要根据战役总体作战任务,遵循总体作战机理和心理战制胜机理,按照传播路径机制,确定心理战使用时机、作战对象、作战目标、战法运用、组织实施等作战计划的具体内容。

待计划完成后,则需要根据计划要求制造心理战产品,即根据总体作战目标、战争进程和敌我双方的作战态势,以及心理战计划目标,按照不同作战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弱点,设计生产有针对性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强度合适的心战制品。

在全面立体推送阶段,要根据作战对象和目标,灵活有机运用心理战推送力量,选择最能达到效果的最终传播路径,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将各种心理战制品按照不同的方法、渠道推送给目标对象,从而对目标对象施加心理影响。

在心理战手段实施及信息推动之后,应及时开展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准确理解和把握指挥员的作战决心意图,根据作战方针和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作战对象行为表征等信息,综合判断进攻和防御行动、强弱点分布等敌我双方心理战态势,并据此不断调整优化心理战行动策略。

在评估行动效果阶段,要紧密贴合作战过程中的战场态势,通过网络传媒、智能终端、社交网络等多种途径,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全面收集作战对象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行为表征,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心理战效果进行阶段性或实时评估。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4年 12 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刘玢、景博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

军事文摘
深度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及时解读国际军事热点、详尽分析武器装备技术、立体透视军事历史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