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军事战术、技术与战略的发展,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已成为未来战争最为显著的三大特点。未来,在传统自然空间(陆、海、空)、技术空间(电磁、网络)、外层空间和深远海空间等多域作战维度,预期将形成传统能战—网电能控—外层能瞰—深海能隐的战略布势。同时,分布式的小规模战场正在成为无人作战的主要战斗形式。应加强力量的灵活部署,以实现迅速、精准、高效的作战效能,从而使无人战争的战略布局更加贴近现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大维空间作战体系突破了传统陆、海、空三维空间的限制,将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外层空间和深远海空间等多个维度纳入作战范围。2023年10月美国防部发布《2023年国防战略》,明确了国防部的战略方向和联合部队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威慑、保卫国土、遏制战略攻击和建设有韧性的联合部队及防御生态系统,并强调了整体空间作战的重要性。结合智能无人作战,可从三个角度理解大维空间。
作战空间上呈现破壁式战争空间整合。这一转变意味着无人作战不再局限于自然空间,而是能够利用技术空间创造新的优势,实现“由点及面”向“由面向体”的滚动式转变。网电空间增强了对战场的控制能力,外层空间提供了“高域”瞰打优势,深远海空间则实现了“全域”覆盖,作战环境高复杂化、作战博弈高对抗化、作战响应高动态化,各类空间与作战力量实现有机(按类匹配、按需分配、按战组配)整合。
力量运用上呈现分布式灵活部署形态。在大维空间作战体系下,分布式的小规模战场成为无人作战的主要形式。高智能化平台,如临近空间无人作战平台、深远海水下无人作战平台、空海协同无人作战平台等,能够填补临界域(濒海、低空、临太空)的空白,实现全球范围内战争空间的无缝连接,使作战行动更具连续性与联合性,并强化平台运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使战术部署更加高效迅速。
未来发展上呈现智能无人式建设趋势。大维空间作战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战争时代向智能化战争时代的迈进。铁马金戈的有人战场还在,但多维联动的无人力量却成为主导体;炮火轰鸣的有声战场还在,但网电空间的无声秘战却成为生死线;铁翼轰鸣的战机还在,但制智制脑的无形摧锋却成为攻心术。无人无声无形的“三无”智能无人战争已经来临,杀伤力、机动力、信息力、智能力全面提升,传统自然空间再也不是攻防焦点。
美军为保持时间与战略主动,提出“敏捷作战”概念,完善戒备等级制度,在高戒备等级下匹配建设快速部署联合特遣部队,有效提高空间快速响应能力。在智能无人作战条件下,陆、海、空、天、网、电作战环境构成了大维空间,时间超越各项要素,直接链接全域大维空间与指控系统状态,“时间制权”与“网电制权”“信息制权”“空海制权”等传统空间制权构成了新作战制权合集。可从内涵演变、节奏变化、制权意义三个角度进行深度探讨。
高质要求,深度拓展,制时间权内涵正在演变。一是作战时间内涵要义增多。时间已被置于空间之上,发展为一个崭新战术指标,天文时间、战术时间、计算机网络时间及信息系统运行时间等共同构成复杂多变的战场时间环境。二是作战时间要求提高。需要从精确性和协调性考虑,基准统一规范制定,专项嵌入时间系统,行动实施精确控制,以确保敌我识别准确性、通信系统实时保障与网电行动精度,实现战场信息聚焦和作战行动同步,从而提高整体作战效能。三是交战时间特征凸显。时间同步性加强,衔接过程缩短,“瞬间交战”“敏捷作战”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横向时间结构更加扁平化,纵向时间结构更加谱系化。需要提升体系灵敏度,从而奠定整体作战行动协调联动的保障基础。
求同去异,聚能速放,交战节奏按需跳变。时间异值性导致作战能力差异,当一方在智能无人技术方面占据优势时,能够迅速洞察战场动态,充分利用窗口时机、优势场景、先机时间形成局部优势,迫使对手面临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挑战。作战节奏加快促推能量释放集中,美军“阿尔法”智能空战系统、X-62A验证机等新机理智能武器平台的运用,短时高能,平快聚能,精准释能,大幅压缩了致使敌方武器装备及人员的“失能”时间,基于快节奏的短线作战与高机动的快速运动,以时间换空间的传统战略思维再难奏效。
时间支配,高维压制,时间管理核心驱动。只有在时间管理上做到严谨、稳重、理性,才能确保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一是时间支配地位凸显。以美军NGAD第六代飞行系统(忠诚僚机)为例,为确保作战行动顺利,必须有机整合时间、空间与力量三要素以期维持紧密同步协调,通过精确授时有效提升时空规划效能、精确制导效能、敌我识别效能,构成高效、有序、精准的时间共序有机体。二是夺取制时间权至关重要。传统战争中对于制时间权的把握重点体现于抓时机,司马懿新城急击孟达,曹刿的长勺之战,分别为先捕时机与适捕时机的典型战例。在智能无人条件下,基于时机的先捕与适捕,将作战空间放大到整体全局,把将帅运筹改变为系统规划,将作战效能提升至“泄洪式”冲击,一旦丧失时间制权,也就意味着受制于人,全面丧失战场主动权。
智能无人时代下的新时空条件对作战资源管理提出了创新要求,传统的层级架构与部门间界限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指挥控制的空白与资源配置僵化,进而限制了响应效率与响应范围。2014年,美军将“作战云”概念解释为“类似于云计算的方式”。资源云池本质上则是对“作战云”的再次运用,使其实现跨部门和跨层级的云池化资源整合,构建超越传统规范的“资源大云池”。
资源管理意义可从“三个一”探寻。资源管理创新可基于一类问题,精析一个方向,确定一条路径。一是基于现实局限性解构传统模式。以俄军新面貌军改实施前的军队架构为例,其资源管理所存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层级架构显得过于僵化,决策链条冗长,信息传递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部门间的界限分明,导致了资源的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从而妨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协同作战的实现;资源分配方式缺乏灵活性,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难以应对突发情况和作战需求的变化。二是以云池整合为方向进行精析。云池资源整合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云池化资源整合还能够提升指挥灵活性,通过跨层级的指挥体系缩短决策链条,提高指挥决策效率和应变能力,增强协同作战能力,通过跨部门协作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共享和作战协同,从而提升整体作战效能。三是提出云池化实现路径。在实现云池化资源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精简层级,建立扁平化的指挥体系,以缩短决策链条,提高指挥效率;构建网络化指挥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指挥和资源的动态配置;建立联合指挥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部门的协同作战;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现资源需求的预测、智能调度和优化配置。
资源管理能力可从“云池化”理解。资源云池是实现作战资源跨部门、跨层级整合的重要手段。资源云池核心能力的构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动态需求适应与自适应重构。与“马赛克战”所提出的分散—组合—异构思维类似,云池目标在于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预测算法等尖端科技,对战场态势进行实时、精准监测,对作战数据进行深度剖析。将通过对资源需求的科学预测,实施动态调整,实现资源池的自适应重构,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战斗力的最大化。二是自适应资源分配与优化部署。云池预期能根据特定区域的火力需求,综合应用战场态势感知、火力支援规划、电子战以及情报侦察等技术手段,实时分析该区域的火力需求,自动调配火力支援资源,确保实现精确打击。同时还能优化电子干扰和侦察探测资产的部署,以提升战场感知能力,确保作战行动的高效、准确和安全。
资源管理内涵可从“三特性”拓展。资源云池内涵丰富,可从能力支撑、功能基础的角度解析持久性、弹性、自愈性。持久性是指作战资源管理系统在面对各种干扰和破坏时,仍然能够持续运行并提供所需的功能。弹性是指作战资源管理系统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作战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快速恢复。自愈性是指作战资源管理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和修复故障,无需人工干预,从而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能力支撑角度看,为提升资源管理系统的持久性、弹性和自愈性,需采取冗余设计、分布式部署、预测性维护、自适应修复和网络安全防护等策略。这些策略共同支撑系统稳定运行和高效作战。冗余和分布式部署确保部分故障不影响整体运行,预防单点故障导致的全局性瘫痪。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预测性维护,精准预测故障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故障率。自适应修复机制使系统能自动诊断和修复故障,确保快速恢复和高效运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升系统对网络攻击的抵御能力,保障数据安全,确保系统稳定。从功能基础的角度看,为确保在部分资源受损的情况下,仍能维持作战能力并顺利完成任务,应持续优化作战流程,提升作战效率,减少设备故障对作战造成的中断。同时,采用预测性维护和自适应修复技术,有效减少设备维护成本,实现作战效益的最大化。
马克思指出,新式武器推动军队组织变革。现今,无人作战系统正深刻改变军事领域。从侦察到突击,从巡逻到射击,无人作战系统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力量。这引发了军队组织结构的深度调整,要求重新思考人力与机器的搭配,优化作战力量配置。
无人作战力量改变军队编制体制。智能无人力量不再是传统有人力量的辅助与增益,而是逐渐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着主角。这种趋势对军队编制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兵种结构变化。无人作战力量作为新型兵种出现,改变了传统以有人平台为主的兵种结构,推动陆、海、空、天、网、电等多维战场空间的融合。二是编制规模调整。无人作战力量的加入,一方面可能导致传统兵种规模的缩减,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军队整体规模的扩张,以适应无人作战力量的需求。三是组织结构创新。无人作战力量的指挥控制、作战运用等问题,需要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例如成立专门的无人作战指挥机构,或将无人作战力量融入传统部队进行混合编组。美军已组建多个无人机中队和无人机作战旅,并将无人作战力量融入陆军作战旅的编制中。
无人作战力量作战编成重塑。作战编成将更加灵活多样,包括有人与无人作战力量的联合编组、无人作战力量与有限有人指挥控制的融合性编组,以及不同类型无人作战力量的独立编组。一是人机协同作战编组模式。未来战场上,无人作战力量将与有人作战力量协同作战,形成人机优势互补的“伙伴”关系。无人作战力量可承担侦察、打击、干扰等任务,为有人作战力量提供支援和掩护。二是无人作战力量为主体的编组模式。在某些特定任务中,无人作战力量可能成为作战主体,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例如对敌方防空体系进行压制、进行斩首行动等。三是混合编组模式。不同类型无人作战力量之间,以及无人作战力量与有人作战力量之间,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编组,形成多样化的作战单元,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未来无人作战形态基于智能发展。联合作战正逐步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无人化方向迈进。展望未来,联合作战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人机协同作战将成为主导模式。通过有效整合有人与无人作战能力,实现双方能力的互补与提升,从而大幅增强联合作战的整体效能。二是作战体系将趋向更加紧密地融合。无人作战力量将与有人作战平台、指挥控制系统以及情报侦察系统等实现深度整合,构建一体化的作战体系。这一体系将促进信息共享、协同作战和精准打击能力的提升。三是作战样式将趋于多样化。无人作战力量的引入将为联合作战带来新的样式,如无人机蜂群作战、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突防等,从而丰富作战手段,提升作战效能,并对战争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