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伪装是为降低敌方侦察效果,欺骗、迷惑敌方,对作战企图、行动和重要目标等进行隐真示假的活动。战场伪装与防护事关生死存亡、战争胜败,始终是现实性难题。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重大变化,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战略、战役、战术行动界限趋于模糊,时间要素不断升值,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对参战方战场伪装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纳卡冲突中无人机“点名式”打击,乌克兰危机中全世界都在“直播战争”,现代侦察监视手段和打击方式日新月异,战场伪装防护面临重大挑战。
侦监手段综合化配备使用,预定战场愈发透明。当前,各种先进侦察设备分布于各类平台,形成了完备的战场侦监体系。一是空间上愈发立体。太空的侦察卫星、空中的侦察机、地面的侦搜设备,高中低、远中近搭配使用,无论是前沿的、还是纵深的,全域覆盖、尽收眼底,各类目标难以隐藏。2002年11月9日,在阿富汗荒凉的山地间,一架美军捕食者无人机发射地狱火导弹炸毁了包括阿布•哈里斯在内的6名“基地”恐怖分子,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无人机首次成功实施的精准定位后的“斩首”行动。二是时间上愈发实时。航空航天设备长时间滞空侦照,各型装备全时段开机侦搜,情报信息第一时间回传共享、实时分析研判,“夜暗”“拂晓”不再隐蔽,已不存在安全时段、空档时期。三是手段上愈发综合。合成孔径雷达、电视摄像机、红外探测器等设备综合运用,光学、电子侦察技术互相补充,各种手段交叉印证,分辨率、精准度越来越高,对隐蔽伪装带来极大挑战。2020年1月3日凌晨,美军依靠MQ-9收割者无人机击毙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表明人类战争的作战进程真正进入了“秒杀”时代,在侦察探测方面实现了“感知即定位”,在火力打击方面做到了“发现即摧毁”。
有人无人灵活化协同应用,作战企图愈发暴露。无人、智能技术等普遍投入军事领域,将颠覆传统的伪装与欺骗技术。一是信息自动采集。无人机、无人战车、无人潜航器等大规模使用,可全盘收录空间地理、电磁频谱、气象水文、人员活动等数据。比如特斯拉电动汽车,就是行走的数据收集器,我国道路交通、行军车队、重要军事目标等信息极易暴露。二是数据自主分析。从现代多维战争的战略决定因素看,大数据信息流成为重要因素。大数据智能识别技术趋于成熟,可对各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交叉分析,捕捉重要目标的特征变化,自主选择关键信息。2011年美军击毙本拉登,依靠的就是长达数十年的数据积累与分析。三是情况自行研判。战场识别分辨的精度、数据分析的准度,支撑了情况判断的自动化程度。车臣战争中,俄军预警机截获车臣总统杜达耶夫的手机通信,迅速判断出位置坐标,随即从待命的苏-24战斗机上发射两枚反辐射导弹,击中杜达耶夫通话时所在的小楼。
面部识别精准化探索运用,精确打击愈发快捷。在乌克兰战场,美“星链”给与乌军援助,向乌军的无人机提供包括人脸识别、大数据身份比对,乃至直接由“目标狙杀”的相关服务,乌军利用AI人脸识别技术锁定并击毙了数名俄军将领,让俄军陷入了混乱。一是成本低。利用手机APP就可实现,乌方运用美“清晰视野”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的技术,仅通过屏幕截图就能在五分钟内识别出俄军指挥官和士兵身份信息。二是应用广。美国人工智能公司数据库拥有超过100亿张照片,其中逾20亿张来自俄VK社交网站。门禁系统、手机识别软件以及社交网站等广泛用于大众生活,新闻报道、军官授衔、国际联演、会谈会晤等,也存在暴露高级指挥员信息的风险。三是识别准。AI技术为乌方实施定点清除行动提供支撑,极大降低了误杀率。12万俄军信息被乌媒体公布,包含姓名、服役地点、出生日期、职务和护照等信息,为其精准定位目标提供重要信息源。未来“无人机+AI人脸识别”的精准打击模式,将对一线指挥员构成极大威胁。
任务派单社会化便捷应用,行动隐蔽愈发困难。在俄乌战场,乌军在美支持下,开创了“外卖订单式”新型战斗样式。一是情报中心提供情报。美欧利用卫星、预警机、侦察机、无人机设备捕获俄军情报,尔后由美军驻德情报部门研究整合,在短时间内将分析报告传送乌军,提供实时情报支撑。二是指挥中心分发任务。乌军运用信息传输平台,共享分发俄军行动信息,如俄军多少辆坦克、装甲车,多少直升机、火炮,以及具体行军时间和路线等详细信息。三是班组小队接单突袭。乌军编组众多战术小队及外籍雇佣军分队,利用信息平台就近“接单”,采用西方资助的便携式武器对俄军发动突袭,战斗结束后,通过无人机拍照上传战果领取奖励,班组小队成了“快递员”。
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打是一时的、防是全时的,伪装防护既是能成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存战斗力和官兵生命的根本举措,需立足当下、运筹长远,通盘考虑、综合施策。
突出“研”,牵引实战准备。应对敌人对手,知得准才能跟得上,研得深才能防得住。深挖技术“研”,深入学习光学、红外、雷达、电子侦察和高新武器装备的技术原理,掌握技术参数,能够灵活运用其各项技战术指标。紧盯对手“研”,搞清主要作战对手的侦察装备性能和远程打击能力,着重掌握敌军技术优势、作战样式和发展趋势,加强针对性伪装防护。创新思路“研”,把新技术与传统手段结合起来,做到使单个目标突出隐藏、遮蔽、示假,集群目标突出疏散、转移、管控,部队机动作战多方佯动,以确保作战意图消痕。
重视“技”,发展先进手段。强化伪装防护,靠的是装备,拼的是技术,应把装备建设和技术研发摆在突出位置。改造现有的,配发新型伪装器材,升级改造老旧装备增强防红外、雷达探测的能力。研发新型的,大力发展智能伪装、精确制导干扰和仿真等新型技术,研发便携式导航定位干扰器、反无人机武器系统等,推动高技术装备配发使用。攻关前沿的,紧盯世界各国伪装防护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能力集成试验,加快推进前沿科技成果向部队作战准备转化应用。
重点“建”,夯实基础支撑。战场伪装防护是个系统工程,需整体规划、体系建设。把制度机制健全,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军民融合跨部门、跨领域技术研发论证和成果转化共享机制,制定建设发展路线图,统一装备技术体制标准。把专业力量建强,走出军方与地方、部队与院校共同培养的路子,院校专家教授、厂家专业人员请进来指导,部队干部骨干走出去培训,打造专业精干的力量体系。
专项“练”,强化任务能力。紧贴使命任务练,针对主要对手的侦察和打击手段,结合不同战场环境的作战特点,开展针对性、系统性训练。紧跟敌人对手练,美军在条令中,对训练内容、方法、标准都进行了规范,对单兵的脸部、手部,携带的武器,甚至是钮扣的伪装都进行了规定,可充分吸收借鉴、转化运用。紧盯未来战场练,把伪装防护训练当成重要训练内容、核心生存技能、关键制胜手段,突出侦察与伪装、打击与防护之间的对抗性训练,使部队不断提升战场伪装防护技能。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