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体系转型视域下的智能无人对抗方式

时事   2024-12-16 18:09   北京  
智能无人作战时代,战场态势由人力侦察向物联感知转变,作战筹划由参谋分析向人机交互转变,作战任务由指挥部署向自主规划转变,作战行动由基层行动向智算控制转变,作战协同由合同作战向跨域联动转变,作战效果由粗略目观向精准评估转变。智能无人作战作为战争体系转型的关键要素,战争对抗方式也必将随之演进。
人机关系:人机相对分离向
人机协同一体的转化
在智能化初期阶段,有人无人协同行动更多以“人”为核心要素,态势分析、作战筹划、指挥控制、作战评估、力量运用的主题是“人”。“机”更多地作为“人”的智力补充与肢体外延,难以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混合多域战场环境。智能化程度的上升同步推进“机”在人机关系中的比重,例如美军“拒止环境下的协同作战(CODE)”项目致力于创建人工智能算法与模块化软件架构,在人机关系中更加倾向于“机”的自适应,探索分布式空战无人机的自主和协同技术,实现对带宽限制和通讯中断的弹性化设计。

 DARPA“拒止环境协同作战”项目场景演示图
人机相对分离组织模态 当前无人作战平台主要依赖预控、遥控、程控等方式遂行作战任务,任务执行区与人员操控区相对分离,无人机依托网电频谱相互沟通。这种人机分离的操作模式,存在几方面的局限。一是信息传递存在延迟。鉴于战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信息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操作员感知战场态势变化、发出指令,到无人平台执行指令,均存在延迟,可能导致战机被贻误。二是操作效率较低。远程操控要求操作员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且长时间操作易引发疲劳,难以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保持高效的反应能力。三是作战平台自适能力不足,在拒止环境中,网电频谱极大可能遭受干扰乃至切断,平台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依靠预设信息进行行动,传统模式下预设信息往往过于简单或指向单一,难以适应混合多域战场环境。
人机协同一体组织模态 为解决人机相对分离所带来的“感知—决策—行动—评估”四个环节存在时间异值带来的“感不同,身异受”问题。美军提出了人机协同一体解决方案。从感知层面而言,全域感知、边缘响应、关联研判等智能无人技术的加入,将极大程度上提升无人作战平台的自感能力,例如美军以CODE项目为“小精灵”和“低成本无人机集群技术”项目赋能,操控手本身成为蜂群的一部分,全方位饱和冲击对手防护网络,同时以个体机为感知单元构建感知网络,极大提升拒止环境中的平台自主能力。从筹划指挥层面而言,一是利用C4ISR等指控平台,人机智能交互,脑机融合、协同作业、智谋筹划,先期做好任务筹划。二是整合人工认知单元、自解释模块、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等组成智算决策中心,把握关键枢纽、临机调控力量、智算纠正偏误,真正实现指挥关系由人在链路上变为人在链路中。从运用评估层面而言,力量运用上注重陆海空天四域智能无人力量分散部署、智联协同,并依托网电空间实现跨域聚能,效果评估上注重算法赋能、实时反馈、支撑决策。例如美军NCCT系统技术,在宽带网络的支持下,使得人机共享信息窗口,可直接进行效果评估以回馈指导行动。
主导因素:信息能量主导向
智能认知主导的转化
如果将以海湾战争为代表的信息化战争做一个总结,那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信息与能量协同主导的信息化战争对于能量单向主导的机械化战争能够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结合智能无人技术发展,不妨大胆论断:智能认知主导的智能化战争对于信息能量主导的信息化战争也是一场压倒性的胜利。从方阵步兵到冲击骑兵,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机械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主导因素变革直接一次次改变战争胜负的天平。

 信息能量主导模式下信火协同狩捕装甲车辆
信息能量主导的有人作战 海湾战争如同震神洪钟,将信息化战争的钟声在短短42天遍播寰宇。二战“闪电战鼻祖”古德里安曾经在无线电、骑兵、摩托化步兵等多个兵种担任军官。往往令人容易忽略的是其无线电部队服役经历。在当时,这是一个与信息制权相关的高技术兵种,而正是因为这段服役经历,使得古德里安能够将无线电信息与装甲机动性相结合,首创了“闪电战”,谁掌握了信息制权,谁就掌握了胜利。在现代战争中,信息制权的掌握往往意味着制空权、制海权的同步攫取,网电域装备泛在布设于陆基、海基、空基乃至天基,战场几乎单向透明,战争组织形态由线性对抗向非线性对抗转变,层层叠叠的堑壕铁丝、装甲阵线与重兵集团形同虚设,信火(信号+火力)、信甲(信号+装甲)、信指(信号+指控)融合程度决定了军事运用最终的成败。
智能认知主导的无人作战 信息化战争以“信息+火力”为显著特征,而智能化战争以“智能+认知”为核心牵引,“智能”代表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为基础的技术体系,“认知”代表着智能无人语境下的脑体认知—机体认知—智能认知三大认知能力。可将智能无人认知主导的无人作战这样理解:它融合了各类先进技术,以实现在无人作战平台上的高度自主化和智能化。这种作战模式强调利用智能系统进行战场态势的感知、分析、判断和决策,以及执行复杂作战任务,从而减少战场上人员的直接参与,提高作战效率和安全性。在信息化时代的信火、信甲、信指作战模态下,“态势感知—情报分析—指挥决策—作战行动”四个环节间仍然存在较长时间异值,美军“黑鹰坠落”事件,本质上就是四个环节紧扣程度不够,环环脱节所导致。智能认知主导的无人作战则通过压缩环节间隙时间与提升作战效率。
战术战役战略三层次影响 智能认知主导的无人化战争对未来军事斗争全局的影响可从三个层面理解。战术层面上,作战力量基础单元由独立个人变交互体系中的“人机复合体”,营连排由智能模块嵌入式编组向小群适应性运用转变。战役层面上,核心目标在常规毁伤上新增瘫网断链、以智耗愚,同时借由智能无人系统,最大层次压缩任务节点间耗时,加速作战链条运转。战略层面上,高维压制低维,智能压制普能,新质压制传统,以智能为核心同步打造“智能—信息—火力”三重作战牵引机制,形成混合战争新模态。
打击要点:规模集群歼灭向
击节断链瘫体的转化
信息能量主导下对敌有生力量的聚焦性“歼灭”作战思路将逐步被智能认知主导下的“瘫体”作战思路所取代。陆、海、空、天四大战域的复合极大拓展了作战空间。小域胜利的不断累积取代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大决战。模块分布布势取代了整体规模集群。作战目标不再专注摧毁有生力量,而是各域有生力量之间的衔接关节。

作战主导要素与典型战术

智能平台优势与“三高两不”困境 智能无人作战平台摆脱了人类生理、心理极限,呈现出战斗持久力、无畏执行力、机动突防力、环境适应力四大显著优势。无人平台通过协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多平台之间的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具备更为明显的非线性、涌现性、自生长等多种效应的急剧放大和快速收敛等特点。但同时智能无人平台也面临“三高两不”问题,即“高复杂环境、高对抗博弈、高动态响应、信息不完全、边界不确定”,为压制或抵消智能无人平台效能,最根本的便是将“智能”与“平台”相割裂,使其“空有平台,不再智能”,将其所面临的“三高两不”问题呈指数级放大。
“瘫体”战术内涵与作战实践分析 可用四条链路将整个智能无人作战系统进行扼要概括:情报链—打击链—指控链—保障链。击节断链便是指综合利用软硬杀伤手段,干扰某个环节乃至破坏整条链路、以情报链为例,其由“
事实—数据—传播—信息—分析”五个环节构成,可借由干扰诱骗改变环境事实,以网络攻击破坏信息形成,以电磁压制阻断数据传播,阻塞整条情报链路,当同步切断两条以上链路时,整个无人作战体系运行将陷入暂时性瘫痪。
“瘫体”典型形态与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瘫体”战术主要表现为破网阻塞、电磁扰袭、认知控扰、集群智战、精确点毁、补给断链、指控毁瘫等形态,例如美军在“伊斯兰国”打击行动、格鲁吉亚战争、乌克兰危机中采取各类综合手段对敌实施瘫体。未来发展上,“瘫体”战术主要呈“智能+”发展模式,智能赋能,算法强能,融合聚能,用智能引导逻辑替代人工指控逻辑,用多维手段融合替代信火单一打击,实现“瘫体”战全面转型升级。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4年 12 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谭震、王普凡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

军事文摘
深度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及时解读国际军事热点、详尽分析武器装备技术、立体透视军事历史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