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军事系统工程视角下的敏捷作战概念实施情况与启示

时事   2025-01-17 18:18   北京  

1986年9月,钱学森在全军首届战役理论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时提出,军事系统工程研究的是构成军事能力的武器装备、作战条令、部队结构和部队训练四大力量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军事系统工程也在会议上被列为军事科学军事技术层次的学科,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发展。当前,我军建设正处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主席在开训动员令中明确要求全军各级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美空军在近年“大国竞争”的战略背景下提出了敏捷作战概念,并通过增设扩建军事基地、开展敏捷战斗部署演练等形式推动这一作战概念落地实施,因此以军事系统工程为视角分析美空军敏捷作战概念实施情况便成为了践行领袖嘱托、助力强军兴军的必要之举。

敏捷作战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敏捷作战(Operational Agility)概念源于快速猛禽(Rapid Raptor)概念。快速猛禽概念是2008年由第477战斗机大队的F-22预备役飞行员凯文·萨特菲尔德提出的,即将1架搭载定制的维护包与保障人员的C-17运输机与4架F-22战斗机编组成一个小型混合机群,通过建立机动保障力量降低F-22对飞机保障能力完善的大型永备机场的依赖,使F-22能在缺乏飞机保障能力的任意一处简易野战机场部署,并在24小时内做好战斗准备,在72小时的周期内保持移动、加油、重新武装、独立遂行任务的能力。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F-22通常只集中部署在大型永备机场的状况,使其能分散部署在数量更多的野战机场,增加了对手对其实施侦察与打击的难度,提高了其生存性和运用灵活性。

为了验证快速猛禽概念的可行性,第3联队和第477战斗机大队的飞行员和保障人员在2009年、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开展了相关演习。2013年8月,常驻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基地的第3联队第525战斗机中队成员向前来访问的时任美空军参谋长马克·威尔士介绍了快速猛禽概念。2013年9月,时任美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司令赫伯特·卡莱尔在采访中表示,潜在对手在过去十年中大力投资的区域封锁战略之一将美国的设施置于危险之中,大量的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使应急计划变得复杂,潜在对手知道美空军的特点之一是从固定基地起飞和回收飞机,如果想对它们做点什么,这些基地就很容易成为目标;快速猛禽概念是可以将飞机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而不是将它们长时间留在固定位置,那里有很多机场,对手可能知道飞机在那里,但当其想对此采取任何行动时,飞机已经不再在那里了。

在快速猛禽概念长期的探索酝酿下,2015年9月15日,美空军发布《空军未来作战概念2035》,报告首次正式提出敏捷作战概念,阐明敏捷作战的本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同一天,美空军空战司令部司令赫伯特·卡莱尔在空军协会航空航天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第五代战争”,表示敏捷性和灵活性将是未来空中优势的关键,当美国空中力量出现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间时,那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

3天后的9月18日,赫伯特·卡莱尔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军事战略论坛发表讲话,他表示美空军正在致力于快速下一个(Rapid Next)计划,即在外界无法预见的时间和地点部署各型先进作战飞机。这一计划贯彻了敏捷作战概念,旨在将快速猛禽的构想拓展到其他作战机型。

2017年3月2日,美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司令特伦斯·奥肖内西在空军协会年度空战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敏捷战斗部署(ACE)概念,他表示,美军此前已有2架F-22在1架C-17和1架KC-135的支持下验证了敏捷战斗部署概念,并提出敏捷战斗部署概念还可以应用于F-15、F-16或盟军飞机。敏捷战斗部署概念设想将1架或多架搭载定制的维护包与保障人员的保障飞机与多架作战飞机编组成1个小型混合机群,依靠保障飞机搭载的机动保障力量降低作战飞机对大型永备机场的依赖,让以往通常只集中部署在少数大型永备机场的各型作战飞机都能“化整为零”地分散部署在数量更多的野战机场,进而增强作战体系的抗毁性,提高兵力运用的灵活性。

美军地勤模拟开设前沿弹药和燃料补给点

伴随着敏捷战斗部署概念的提出,前沿弹药和燃料补给点(FARP)作业模式也得到进一步实践,美国《国防部军事词典》将这一作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临时设施,提供航空机动单位参与战斗所需的燃料和弹药补充”,其流程包括重新装弹、加油和飞行员换班,通常能在90~120分钟内完成,这一作业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被提出,并在北约各国对战时前沿基地安全的担忧下通过“高速公路84”“咸味演示”等一系列演习得到验证与重视,在冷战结束后,其受重视程度一度下降,但随着近年来美国潜在对手军事实力的提升,该作业模式的受重视程度又有所提高,在一系列演习和训练中得到使用。

在敏捷战斗部署概念的背景下,与前沿弹药和燃料补给点同样受到重视的还有“热加油”和“热座椅”。前者是一种在发动机运转时进行加油的作业模式,相比传统的“冷加油”更节约时间,后者是一种着陆后经机载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检测无故障便可直接由另一名飞行员接管驾驶舱的作业模式,相比传统的维护检查更节约时间,两者均有利于敏捷战斗部署概念的实施。从2017年到2018年,美军在赫尔伯特机场、威克岛机场等地使用F-22、B-2等隐身飞机和MC-130J等加油机开展了“热加油”训练,而在2019年,美军在埃格林空军基地等地使用F-22、F-35A等隐身飞机开展了“热座椅”训练。

美军地勤为部署到天宁岛的F-22实施保障

2018年初,美国防部在《国防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和俄罗斯列为其“战略对手”,宣告国防战略重点从“全球反恐”转向“大国竞争”,还首次提出动态兵力运用(DFE)概念,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约瑟夫·邓福德认为这一概念具备不可预测性、敏捷性和主动部署三大特征,这一概念同样是敏捷作战概念的延伸,丰富了敏捷作战的内涵。

2019年,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报告《大国竞争时代的空军》,报告基于美国国防战略重点的转变,提出了美空军未来的任务和力量编成,也正是从这年开始,美军密集开展“红旗-阿拉斯加19-3”“敏捷闪电”“轰炸机敏捷战斗部署”“敏捷秃鹰”“翡翠勇士20-1”“爬行阶段”“对抗北方2021”“马赛克虎”“太平洋钢铁2021”等一系列敏捷战斗部署相关演习,深化了敏捷战斗部署的实践。

2021年12月1日,美空军发布《敏捷战斗部署》条令说明1-21,条令提出美空军目前拥有33个永久性海外空军基地,比二战期间的93个海外空军基地减少了65%,这对其投送力量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也集中了友军的高价值资产以应对潜在的对手行动,在美国全球存在减少的同时,其潜在对手能在所有领域大规模、精确、快速地实施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的作战行动,足以挑战其从规模较大、集中式部署、基础设施不受保护的持久部署地点投送力量的能力,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敏捷战斗部署将作战行动从大型集中式部署地点转移到由小型分散式部署地点组成的网络,这一概念的价值在于从多个地点将对手目标置于危险之中的能力是可防御的、可持续的、可迁移的,这一条令的发布标志着该军事概念得到了更规范化的解释以及更高层级的地位,在纳入美军条令体系后将在训练、演习和部署等活动中得到更大规模的常态化应用,敏捷战斗部署概念与敏捷作战概念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敏捷战斗部署的实施难点

正如钱学森所言,军事系统工程研究的是武器装备、作战条令、部队结构和部队训练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在军事系统工程的视角下,敏捷战斗部署的实施难点应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美军地勤为F-22热加油

一是在武器装备方面,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各型飞机的能执行任务率普遍较低、仅靠保障飞机的燃油容量难以长期支持作战飞机执行任务、保障飞机在高烈度冲突中的生存性不足、部分新型装备未能得到大批量采购等难点。

首先,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的难点在于其部分飞机的能执行任务率较低。2021年,美空军的F-35A的能执行任务率仅为68.8%,F-22A的能执行任务率更是低至50.81%,美海军的F/A-18E/F的能执行任务率也仅为51%,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很多基层单位缺乏足够数量的备件和保障设备,例如F-35的自主式保障系统(AL)就存在备件管理混乱、备件短缺、备件不兼容等问题。

其次,在某些缺乏基础设施的野战机场,仅靠保障飞机搭载的燃油支持作战飞机执行任务也是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的难点。虽然KC-46的燃油容量约为468034千克,KC-135的燃油容量可达440920千克,但《燃料后勤规划》《空中交通规划因素》等条令给出的F-15E的燃油燃烧率参考值约为29198千克/小时,F-22A的燃油燃烧率参考值约为24511千克/小时,其他飞机的燃油燃烧率参考值也都不低,在作战飞机高强度、多批次执行任务的情况下,保障飞机搭载的燃油在短时间内就会消耗殆尽,这就需要调配更多的保障飞机用于支援。而保障飞机在与潜在对手的高烈度冲突中的生存性显然不足,这也是美军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最后,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的难点还有部分新型装备未能得到大批量采购。例如新型车载机动式指挥控制系统、飞离(Flyaway)通信终端、灵活通信包(FCP)、多功能集成合作伙伴设备加油(VIPER)套件、远征联合精确进近和着陆系统(eJPALS)、基于区域的集群预置工具包(RBCP)等新装备就存在采购数量不足、列装单位较少、装备换代缓慢的问题。

二是在作战条令方面,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在第二岛链内较少的可用机场数量难以支撑其较好地实施条令规定的机动方案、第二岛链的机场难以支持大机群前往潜在对手周边空域与之交战、使用东道国机场可能面临阻力等难点。

美空军发布的《敏捷战斗部署》条令说明1-21提到了主动式机动和反应式机动两种机动方案,主动式机动的要点是主动塑造慑止侵略的态势,反应式机动的要点是针对预期的或已存在的敌方侵略做出反应,使其目标定位复杂化以提高生存能力。条令还将作战地点分为持久地点和应急地点,前者包括永久驻扎的主要作战基地(MOB)、轮换驻扎的前沿作战地点(FOS)、很少或没有驻扎的合作安全地点(CSL),后者包括为应急行动提供长期支持的半永久性应急地点(SCL)、为应急行动提供短期支持的临时应急地点(TCL)、在应急行动初期占据的缺乏支持能力的初始应急地点(ICL)。

首先,在西太平洋地区,当美国要在与潜在对手的高烈度冲突中实施条令规定的机动方案时,面临的首要难点便是美军在第二岛链内经条约规定拥有使用权的机场数量仅有不超过40个,这一数量远少于美空军中校罗伯特·戴维斯在其文章中把无条约明确赋予美军使用权的机场囊括在内的乐观估计,较少的机场数量提高了美军通过敏捷战斗部署规避对手的侦察与打击的难度。

其次,美军面临的另一大难点是“距离焦虑”。美军在第二岛链拥有使用权的机场距台湾海峡仅直线距离便接近3000千米,即便其未被瘫痪也难以支持大机群前往潜在对手周边空域与之交战。

最后,来自东道国的阻力也是美军可能面临的难点。美军在冲突中使用有条约明确赋予其使用权的东道国机场仍然可能面临来自东道国的种种阻力,而使用无条约明确赋予其使用权的东道国机场的可行性则更加存疑。

三是在部队结构方面,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现有部队结构受条块分割的限制而难以应对潜在对手的挑战、新的部队结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全面建成、现有加油机队的结构和规模难以满足需要等难点。

美军地勤为轰炸机吊装巨型杰达姆航弹

首先,从空军和太空军协会战争研讨会上的措辞和改革方案中可以看出,美军现有的部队结构难以应对潜在对手的挑战,这是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的难点。美空军参谋长戴维·奥尔文在2024年2月12日的空军和太空军协会战争研讨会上提出美军当前仍然采取从整个军种中零散地抽调战斗机中队、轰炸机中队、加油机中队等单位并将其组合部署到战区的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并不能应对所谓“步调挑战”,宣布美空军计划将改革部队结构,要将当前的空军联队重组为随时可执行任务的三类“行动单位”,分别是可部署作战联队(DCW)、就地作战联队(ICW)、战斗力生成联队(CGW)。

其次,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的难点还包括新的部队结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全面建成。尽管美空军宣布计划重组联队结构以应对“步调挑战”、计划筹备组建3个空中特遣部队以为新的联队结构奠定基础、计划建立作战联队与基地指挥部的关系以优化分工、计划建立空军远征基地团队以提高协同作战能力、计划将第16航空队提升为美空军网络司令部以使其直接向参谋长和部长报告,但这些结构改革目前大多停留在方案阶段,其中既有很多亟待厘清的问题,也有大量需要不断磨合的要素,可以说其能否顺利推进仍是未知数,即便进展顺利,新的部队结构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全面建成,具体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最后,现有加油机队的结构和规模亟待进一步调整也是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的难点。作为美军加油机更新换代主力机型的KC-46不仅因体型过大而难以敏捷部署到许多简易机场,还在服役后频繁出现种种故障,这对急于替换老式加油机的美军而言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较好地解决。

四是在部队训练方面,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在有关科目上的整体训练水平仍然不足、飞行员的飞行时长持续下滑等难点。

一方面,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面临有关科目的整体训练水平仍然不足、各部队训练水平良莠不齐的难点。尽管美军将敏捷战斗部署要素融入指挥控制、通信、加油、起降等训练科目,开展了“黑旗22-1”“北方打击21-2”“北方敏捷22-1”等有关演习和训练,但大量列装新型装备、专攻精练有关科目、熟练掌握敏捷战斗部署能力的部队仍然只有少数,在联合作战时的磨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军飞行员在模拟器上训练

另一方面,美军实施敏捷战斗部署的难点还体现在美军飞行员的飞行时长持续下滑。自美国于2011年颁布《预算控制法案》后,美空军飞行员驾驶实机升空训练的资金被削减,只能将部分训练科目转移到地面模拟器上进行,这导致美空军飞行员2021年的年度飞行总时长仅81.6小时,比2017年达196.8小时的年度飞行总时长下滑了近60%,这将影响美空军的训练水平。而对比2018年和2021年美空军各机型飞行员的月平均飞行时长,则能看出更多的问题。美空军现役战斗机飞行员的月平均飞行时长从2018年的8.2小时下滑到2021年的6.8小时,现役运输机飞行员的月平均飞行时长从2018年的12.7小时下滑到2021年的12小时,现役加油机飞行员的月平均飞行时长从2018年的13.6小时下滑到2021年的12小时,现役战场机载通信节点飞机飞行员的月平均飞行时长更是从2018年的26小时骤降至2021年的9.2小时。可以说,飞行员的飞行时长持续下滑是美军近年面临的棘手问题。

结  语

通过分析美军敏捷作战概念,可看出其底层逻辑便是建设新质力量、拓展装备效能以实现高效机动、伴随保障、敏捷作战,以此为视角切入,可看出该概念对航空兵综合保障能力建设的一些启示。

在建设新质力量方面,一是要强化基层部队建设,加快批量列装新型主战装备,适度扩充技术人员员额、增加保障设备与备件数量;二是要推动“一专多能”型保障人员培训,提高单兵复合能力,锻炼灵活补位接替能力,增强部队抗损失能力;三是要加强重难点保障课目训练,提高训练水平,推动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四是要健全国防动员体制,优化后备力量建设,以备不时之需;五是要深化军地协作,完善协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适时调用地方人力物力,凝聚军地合力。

在拓展装备效能方面,一是要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自保障能力,降低故障发生率,减少所需人员和物资,简化保障程序,增强故障自主检测能力;二是要提高保障设备综合化、通用化、标准化、小型化水平,减少转场所需种类和数量,简化准备工作,降低运力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5年 1 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梁智馥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

军事文摘
深度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及时解读国际军事热点、详尽分析武器装备技术、立体透视军事历史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