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女性的情感表达研究

学术   2024-08-24 17:39   河南  



 本文以符号互动理论为框架,通过文本分析社交媒体上女性用户的情感表达与称谓变化,揭示了其对社会性别概念的重塑。研究不仅为新媒体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社会情感观测与治理贡献了经验。


作者: 张晓萌  张静怡

  来源《情报科学》2024年刊 

   社交媒体女性情感表达的路径与特征——以小红书

 评论中的女性间称谓为例


摘要

【目的/意义】探讨社交媒体用户情感表达的实现方式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探索社交媒体作为社会观测窗口的可能性,为新媒体语境中的信息传播与治理提供相应观察视角与经验。【方法/过程】以符号互动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代表性女性用户及其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女性用户间称谓的变化、特征及含义,分析女性用户表达中的情感呈现以及对社会性别概念的重塑。【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女性用户间称谓可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呈现不同的意义和情感强度,自我呈现是女性用户情感表达的重要实现方式,其表达行为突破了传统社会分工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性别概念,符号化是女性用户情感表达的实践路径。【创新/局限】探索符号互动理论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中的作用与体现,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观测社会情感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治理等提供经验探索。


关键词

社交媒体  情感  自我呈现  社会性别  符号互动  社会治理


                                           
                                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用户在网络空间的情感表达方式逐渐丰富。其中,女性群体内部间称谓的新变化尤为突出:例如,老婆等词被用于女性间的称谓,改变了传统定义中作为男性妻子的女性角色的含义。在此过程中,性别、情感、社会关系等因素在网络女性间称谓活动中相互作用,构建了新的概念意涵,体现了女性群体的自我表达诉求。这种现象反映了网络空间中女性间信息传播的变化,体现了情感等因素在网络女性话题信息传播中地位的上升。本文以符号互动论为研究视角,提供了对这一现象的观察与审视,探讨了女性社交媒体用户情感表达的实现方式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并为新媒体语境中的信息传播与治理提供了相应经验。

近年来,用户情感在社交媒体中的机制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情感因素成为影响用户社交媒体行为的重要动因,反映了用户对于平台隐私泄露问题的容忍度,体现了民众在突发事件中的态度倾向,反映了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等,成为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情感研究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情感分析与识别手段、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8]、用户反馈与使用体验等领域,对情感表达的性别特征以及其社会影响的讨论还有待深入。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1.1 社会性别的概念
社会性别(gender)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概念范畴,与生物特征意义上的性别(sex)相区别。社会性别这一划分方式最早由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 J.Stoller)提出,他通过临床数据证实社会性别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生理性别。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性别更强调文化特质,即社会对于男性或女性特质的文化期待。安·奥克利在《Sex, Gender and Society》一书中明确划分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由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作用形成。社会性别的特殊性在于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一项针对美国年轻人的调查显示,大约一半的受访者(57%的女性和44%的男性)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整齐地归入女性或男性类别。在英国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只有78%的男性认为自己是100%的男性,80%的年轻女性认为自己是100%的女性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性别是一个中立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别于生物性别的非二元的性别划分方式。因此,社会性别并不能代表优于二元性别划分的性别观念,也并不一定是性别定义的最合理方式,其对于促进性别平等的积极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将社会性别作为讨论的切入点,是因为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解释多样化性别行为的阐释路径,一方面,它为性别间的模糊与融合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讨论空间,另一方面,它强调了社会分工在性别划分中的作用,因此引导更多研究者关注到了社会建构在性别间不平等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为网络空间中的性别建构打开了局面。

1.2互联网与社会性别
随着媒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其内部的性别歧视并未消失,反而以一种更隐蔽的形式运作。互联网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不例外,性别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性别间的交往方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变化。已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社交媒体的网络用语中存在着差异性,例如男性在提到妻子女朋友等词汇时,比女性提到丈夫男朋友时更常使用到所有格形容词我的。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了同性别间网络交往相比于现实交往产生的变化,例如青年男性的网络交往实践逐渐亲密化和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对于男性交往的严肃性的规约。由此可见,网络空间的性别相关行为出现了弹性化和模糊化的趋势,一些行为特质可以为不同性别间所共有,传统观念中的男性和女性特质也出现融合交叉的现象。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关注到社交媒体对女性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动员和组织中发挥了纽带作用,促进了线上线下活动的联系和开展,跨越了传统的空间界限,并且取得更多现实性影响。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在文化层面带来了各类变化,直接影响着女性话语权在网络社会中的提升,进而促进了现实世界女性主义的发展。社交媒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得更多女性能够积极参与到政治讨论当中,并且在网络空间中获得更多关注。社交媒体不仅作为交流工具参与网络空间中的性别建构,从内容和形式等多个维度影响着女性间信息传播,而且对不同性别群体内部的信息传递及扩散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社交媒体中不同性别间的信息传播
社会性别的构建不仅是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结果,还深受技术系统和算法决策的影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性别的自我标示和算法的性别识别共同作用于信息的筛选和传播过程,这不仅影响了信息的流动模式,也反映了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媒体平台上的性别选择功能,可能导致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进一步分离。一项2020年的研究表明,性别不仅影响个体对信息分享的态度和意图,而且在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过程中也起到调节作用。女性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往往与维护和加强社交关系的需求相关联,并更频繁地进行社交互动和分享积极情绪的内容。这种性别差异不仅限于个体层面,也反映在技术应用上。在线媒体平台通过算法和自动识别技术来推测用户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这种数据驱动的内容个性化推荐虽然增强了用户体验,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现象的加剧,进而加深了性别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现有文献在探讨社交媒体中的性别表达与信息传播时主要集中在西方社会的数据与情景,东亚和非洲的相关研究仍然很少,忽视了中国社交媒体使用和性别表达上的独特性与多样性。目前韩国已有类似研究,发现韩国女性线上发言的活跃程度显著低于韩国男性。此外,算法和个性化推荐系统在性别信息流通中的作用仍缺乏深入的系统性研究,特别是这些技术如何具体地影响性别表达和社会性别构建的细节尚未被充分探讨。此外,现有研究对于社交媒体在性别表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限制了国家网络治理中形成有效干预措施的能力。

本文综合分析了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女性群体的社交互动,特别是新兴称谓如老婆”“姐姐等在女性间的非传统使用。这些称谓的流行反映了社交媒体中性别表达的变迁,其中情感需求的符号化表达不仅揭示了个体间的深层情感联系,也体现了数字环境下社会性别制度的重构。这种语言使用的普及揭示了性别认同的模糊化趋势,并突出了社交媒体技术在形塑性别信息流动中的作用。这些技术的介入,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也可能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从而影响了性别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此外,本文还深入探讨了这些称谓变化在现实中的意义,尤其是在虚假信息和性别暴力问题的背景下,这些社交媒体现象如何进一步影响女性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尽管社交媒体促进了女性主义的传播和性别平等的讨论,但同样需要关注这些平台可能对女性用户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加剧性别刻板印象和增加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包括优化算法设计以减少偏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多样性,以及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等,这些措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平等的信息传播环境。

社交媒体的女性间称谓与社会性别的演变


2.1 社交媒体女性间称谓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将小红书平台的账号类型依据账号所有者身份特征及内容特征进行了分类:身份特征分为明星类与博主类两个类别,其中,明星类账号具有更强的社会曝光程度和粉丝基础,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局限于小红书平台,因此在小红书平台中的贴文及评论内容也具有较强的跨平台、跨事件关联性;博主类账号的影响力相对集中于单一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受关注度更多源自贴文内容的吸引力,评论内容也更加聚焦贴文本身。根据小红书平台中的职业类型设置功能,平台对博主类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主要包括时尚博主、美妆/护肤博主、潮流博主、漫画/动漫博主、音乐博主、游戏博主、科普/教育博主、财经博主、数码/摄影博主、美食博主、心理/情感博主、兴趣爱好类博主(手工、鲜花、模型)、运动健身类博主、旅行/探店类博主、汽车博主、母婴博主等。本研究结合女性用户的主要关注内容以及评论特征,选取了时尚博主、美妆/护肤博主、美食博主三类账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结合账号受关注度、内容类型等选取了17个女性明星及博主账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选取的样本账号如表1所示。在开放式编码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已有样本已经在服务研究目的方面较好地达到了饱和度要求。


总体来看,各类账号的评论内容中,女性用户间常用称谓可分为专用型称谓和通用型称谓两类:专用型称谓指用户根据明星和博主的名字、个人特征等自发创作的专门称谓,比如称谓明星虞书欣为“欣欣子”;通用型称谓指不具备专属性,用于任意明星或博主的称谓,研究所涵盖的文本中主要包括“姐姐/妹妹”“老婆”“宝/宝贝”三种通用称谓方式。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对明星及博主的专门称谓较为多样,尚不具有社会性别意义方面的规律性,更多反映粉丝群体的情感表达,故不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内容,本研究主要对通用型称谓的使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韩葳巍等在对男性间网络称呼的研究中分析了“基友”“老铁”“宝”三种称谓的应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男性交往亲密化现象。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文本当中,除一些名人的专用型称谓以外,“姐姐/妹妹”“老婆”“宝/宝贝”是出现较为频繁且被普遍使用的三种称谓类型,在反映性别议题以及女性用户的网络社交行为方面有其代表性和分析价值。具体来看,三种称谓方式都被用于指称贴文的发布者,但在词汇本义、使用方式、社会意义等方面存在差异(表2)



从词汇意义上看,各类女性间称谓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使用已经超过了词汇本义的所指范围:姐姐/妹妹本义仅用于称谓具有亲属关系的女子,且与指称双方的年龄差异有着对应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姐姐/妹妹被广泛使用于非亲属关系间的称谓,且与年龄间的关联性产生了明显的弱化。例如:姐姐!我好不容易来这么早,翻翻我嘛”“啊啊啊姐姐你好美”“衣服好闪亮但是姐姐更耀眼老婆一词本义是男女结婚后男子对女子的称谓,涉及到婚姻关系和使用的方向性,即用于男子称谓女子,而社交媒体中的老婆已经超越了婚姻关系和性别限制,成为了女性间广泛使用的称谓词。例如:女性用户对女性明星和博主的评论中出现了老婆好美”“好喜欢好喜欢胶片感的老婆”“老婆好美!圣诞快乐啊啊啊!等用法。/宝贝本义指珍贵的东西,也用于对小孩的爱称,与之相似的词汇还有宝儿”“宝宝等,此类词汇本义用于对特定群体(小孩)的称谓,但在社交媒体的女性用户间被广泛使用,扩展了此类词的适用对象。例如:宝贝真美~”“宝贝贴贴”“是不是瘦了我的宝等。

从性别指向来看,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称谓也与词汇本身的性别含义有所区别。其中,姐姐/妹妹”“/宝贝两类称谓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性别指向与词汇本义相符,前者仍旧较多用于女性使用者之间,后者本身并无特定性别指向,因此也适用于女性用户的相互指称。老婆一词在性别指向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词汇本义指向异性之间,而社交媒体中女性用户常用该词称谓其他女性,在小红书平台中常见女性用户使用老婆一词称谓女性明星及博主的情况。例如:老婆这组我狠狠爱了”“轻轻老婆周末快乐等。

从社会意义来看,三类女性间称谓在工具性和情感强度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工具性主要指词汇在使用时被作为称谓他人的工具,通常与诉求、告知类的内容连用,不单纯作为情感表达的方式。姐姐/妹妹”“/宝贝两类称谓具有较强的工具属性,且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上存在兼用的情况。在工具性较强的使用场合中,两类称谓常用于问询或表达诉求的语境,例如:帽帽哪里买的小姐姐”“姐姐的发箍是什么牌子的啊好美等,用于询问博主的服装、饰品的购买渠道;希望姐姐多多分享你喜欢的书”“姐姐,强烈请求多出妆教”“来一期说一下分享吧宝儿等,用于提出对博主后续贴文的建议和期望;是不是瘦了我的宝”“不当得利啊宝子自己百度一下吧”“宝你去微博看看有没有等,仅用于纯粹对他人的指称。相比之下,老婆一词的工具性较弱,更多用于带有情感表达的场景当中,女性用户多以此表达对女性明星及博主的赞美、崇拜、喜爱等情感。例如:老婆爱了”“这是谁的老婆呀,这是我的老婆”“老婆素颜也很好看等。

综合小红书平台女性用户间称谓的文本特征可以看出,当前社交媒体中的女性称谓呈现出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亲属称谓的使用出现泛化,姐姐”“妹妹”“老婆等称谓不再局限于具有亲属关系的主体之间;第二,女性间称谓出现跨性别使用现象,女性与女性之间用老婆等词汇互称;第三,情感性和工具性成为社交媒体女性称谓使用的影响因素,宝贝等词用于称谓他人,不再局限于小孩这一群体的使用范围,女性在使用称谓时更多用于满足自身的表达需求、社交需求、情感需求,而不再完全遵循词汇本义,女性间称谓的社交性与互动性增强。

2.2 社交媒体女性间称谓的社会性别意涵
根据对小红书平台女性间称谓的初步分析,本研究将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间称谓的功能性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亲属称谓的泛化;第二,跨性别称谓的通用;第三,工具性和情感性成为称谓选择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社交媒体平台女性称谓的具体意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当前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间称谓对社会分工背景下的社会性别概念进行了解构,这一解构过程可以从社会分工语境、审美对象的变化、话语权力转移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从社会分工语境来看,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间称谓对女性交易的概念进行了解构。在传统语境中,老婆等词需要在婚姻关系中建立意义,因此,这一概念也难以脱离由男性主导的话语体系。具体来看,交换行为被视为实现社会联结的重要方式,法国学者莫斯在原始互换理论中指出,赠送、接受、交换礼物在原始社会中被认为是交换者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列维·施特劳斯将婚姻关系解释为一种交换活动,女性则被视为用于交换的物品,通过交换与男性建立亲属关系。因此,女性在传统社会语境中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带有物品属性,女性也必须被迫接受社会对于女性的各类规约和限制。相比之下,社交媒体语境中女性对老婆一词的使用突破了性别限制,从而脱离了婚姻和交换关系这一社会分工基础。老婆一词更多用于女性间表达友好、赞美的方式,与闺蜜”“朋友等称谓具有相似性。在此过程中,老婆一词也不再是老公”“丈夫等词的对应,而是作为任意女性间的称谓进行使用,进而突破了社会分工语境下的性别概念。

从审美对象的变化来看,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间称谓弱化了审美活动当中的性别角色。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凝视理论中指出,他人对自我的凝视是自我形象建构的重要方面。在女性主义语境中,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则是女性自我发现和建构的主要过程,因此,女性也需要接受父权制社会对自身的规约,在男性的凝视中成长和生存。乔纳森·施罗德指出,凝视也意味着心理上的权力关系,凝视者优越于被凝视的对象。在男权文化占据主导的传统社会语境中,女性是被凝视和规约的对象,男性则是凝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在社交媒体平台当中,女性通过带有情感性的相互称谓表达对彼此的赞美、肯定,例如小红书平台女性用户评论中的老婆好美”“宝贝做自己等表达方式,通过将老婆”“宝贝等称谓词的泛化使用,建立女性间的凝视关系,进而颠覆了男性为主导的审美活动。与此同时,女性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自我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男性审美规则的迎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自我表达。

从话语权力的转移来看,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间称谓实现了女性用户对高话语权力的掌控。福柯在话语权力理论中指出,话语的作用不仅是运用符号来指称事物,而是包含了语言使用和对语言使用的规约两个方面。与此同时,话语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对话语的使用方式、使用习惯等都是话语社会功能的体现,反映了社会权力的分配,是社会权力运作的产物。因此,对话语使用方式的规约和支配、对话语意义的赋予等也是对社会权力掌握的重要体现。根据话语权力理论,老婆一词在传统语境中的含义需要通过婚姻关系以及女性的从属地位等隐含属性实现,是男性主导的话语权力体系中的产物,因此代表着较低的话语权力。在社交媒体平台当中,女性用户使用老婆一词称谓其他女性,以此表示亲密关系。这一变化体现了对传统话语权力关系的反叛,老婆这一称谓不再依赖于男性话语体系中的意义建构而实现,而是具有了区别于词汇本义的使用方式和内涵,这一新型使用方式和内涵是由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用户自发约定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女性用户实现了网络空间话语权力的掌控以及对自身的话语赋权。

2.3 社交媒体中的社会性别重构与信息流转
在探讨社交媒体女性间称谓的功能和意涵的基础上,本文将这种称谓变化现象放置于网络信息传播空间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以探究女性间称谓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具体作用过程和方式。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间称谓体现了对社会分工语境下的社会性别概念的冲击,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性别概念的再建构。前文中对社会性别概念的中立属性进行了说明,女性主义理论对社会性别的批判也来自于其背后所代表的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但是,从社会性别本身来看,这一概念从本质上提供了非二元对立的性别划分思路,更加强调个人特质在性别建构中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的女性间称谓则实现了这一性别划分思路的拓展和深化。一方面,以女性博主为代表的女性个人特征更加多元化,形成了女性个人形象建构的多重途径。另一方面,女性自我建构逐渐脱离以男性作为参照的话语体系,实现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此过程中,网络空间也为女性社群的自我建构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相互支持。

具体而言,网络女性形象建构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网络空间社会性别概念的深化。即以个人特征作为性别划分的基础,而不是生理差异或社会分工。从小红书平台的女性间称谓可以看出,女性用户通过使用亲密化的称谓方式表达对于女性明星或博主的情感支持。女性明星及博主在平台中的自我展示是其在网络空间进行自我形象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几类样本账号中,不同类型的博主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内容风格差异,同类型博主间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特征。这一现象在女性间称谓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以时尚形象、个人写真等作为主要内容的贴文中,评论中较多出现老婆”“宝贝两类称谓方式,所表达的情感程度也较强;以日常生活分享、食品吃播等作为主要内容的贴文中,女性用户更多使用姐姐”“妹妹等进行称谓,评论更多倾向于信息咨询以及单纯对博主进行指称。由此可见,当前社交媒体平台的女性用户中存在着通过个人特征进行称谓选择的行为,而不是根据性别对女性明星及博主进行无差别的统一称谓,这一过程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特质在女性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女性社会性别建构成为更具自主性的群体行为。性别不再是二元对立的概念,女性不需要通过与男性的差异化表达来实现性别建构。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为女性自我形象的建构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为女性用户群体之间形成相互认同提供了渠道。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虚拟社群的崛起使人们在互联网年代重新思索人类认同,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建构身份,并以此建造社群感,这一行为能够给需要沟通和自我表现的人带来安慰。前文讨论了凝视理论视角下女性对传统凝视关系的反叛,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女性间的凝视实现的。进而,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女性用户实现了女性群体内部的互动,通过亲密化的称谓、赞美、认可、对话建立网络空间内的社会认同,从而完成性别建构。

讨论与分析


3.1 虚拟空间信息传播对社会性别概念的重塑
社交媒体作为用户自我表达的平台,也是个体和群体实现自我呈现与自我建构的重要空间。社交媒体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沉浸式和伴随式的媒介场景,虚拟与现实空间的情感联结与概念互动也随之越发深入。简言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的情感表达与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重塑着现实空间的概念意涵。从这一视角出发,小红书女性用户间的称谓变化不仅是用户间情感表达和交流互动方式多元化的表现,也是女性用户群体自我呈现方式变化的重要表征,这种变化以称谓作为实践进路,进而反映出群体对称谓含义的认知变革,对社会性别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在社交媒体语境下,虚拟空间的用户表达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表达对传统概念的重塑可以从概念的产生机制中加以理解。实用主义观点认为,概念是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抽象和构造的产物,概念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在实践中经历新与旧的交替。根据活动理论,概念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并用以进行实践交流的工具,概念不仅是用于在物体和符号之间建立关系,也是物体与人类实践共同演化的产物。从这种意义上看,概念的建构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演进。女性用户在社交媒体空间的表达实践丰富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意涵,从而推动了性别概念的历史性演进,使其具有了突破传统社会分工理论视角下对立性的性别定义。在此过程中,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扮演了女性用户实践的重要工具,成为反映和影响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

3.2 社交媒体赋权视角下的女性间称谓解读
互联网作为相对自由的观点表达空间,赋予了用户较为丰富的自我书写体验,这一过程也被视为网络对公众的赋权过程。社交媒体构造了个体的线上聚集平台,同时使得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度得以提升,个人通过在线的表达与交流与群体实现连接。与此同时,个体在社交媒体中具有更加宽泛的行为自主性与选择空间,可以通过表达个人观点、施加个人影响力、塑造思维认知等长期行为实现不同程度的社会活动参与。女性用户在社交媒体当中的称谓变化是一种自主性的群体行为选择,这种行为通过信息的流动与交互逐渐传递和扩大化,进而形成了群体性的行为习惯与变革趋势。

社交媒体平台的女性间称谓变化一方面是社交媒体实现女性赋权的表现,但也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话语权力建构的双向性,这种双向性也凸显了社交媒体中话语权力的复杂性和话语意涵的多样性,因此其对社会权利的影响也尚有进一步商榷的空间。从一般意义上讲,女性主义的发展是对传统权力关系和制度逻辑的反叛过程,其中,对于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女性进行反传统的自我形象创造的重要方面。因此,女性主义的发展要求摒弃对于消费主义的迷恋,追求创意性的创作方式和思想特质。但是,社交媒体中的女性间称谓仍然是基于对象间的凝视形成的,女性用户的相互称赞等语境为这种凝视提供了基础,因此仍然未能完全脱离男性话语体系中建立的审美习惯和逻辑。女性对其他女性的凝视可能进一步将女性物化为网络空间中的被消费和被审美对象。从现实层面来看,这种审美活动又可能加剧女性的形象焦虑等问题,使女性的自我建构过程异化为对于网络空间审美规则的迎合过程,反而丧失了社会性别建构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3 社交媒体用户情感需求的符号化实现
符号互动论是指个体会依据事物在社会互动中所产生的意义采取行动,并通过解释、处理和调整这些意义来应对事物[35]。符号互动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通过自我呈现的方式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形象。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学视角,关注意义的社会建构,其核心前提是意义源于互动。此外,符号互动主义提供了一个概念工具来检验身份的表征,以及如何通过个人叙述创造意义并嵌入社会和意识形态结构。这种观点将身份、经验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36]。社交媒体作为用户情感表达的工具,也成了用户情感表达实践的重要载体,成为观察用户情感需求及其实现方式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女性用户间称谓行为变化的分析可见,符号化成为社交媒体用户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在信息流通过程中,用户通过对某些特定表达的选择和沿用形成了具有群体特征的语言体系或文法方式,从而形成了网络空间的情感共识。在这一过程中,群体内的用户关联度通过符号表达得到强化,群体间的异质性也通过符号表达的特殊化得到增强。

小红书平台的女性用户称谓是对已有符号概念进行再建构的过程,也是对符号意义进行新旧更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一方面来自于用户自身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可供性,平台信息流动与交互的功能实现使得女性用户的表达需求得到满足和强化,进而形成意义相对固定的语言符号。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交媒体提供了用户情感需求生成与实现的过程性机制:社交媒体用户的内容发布为相关情感的表达以及情感需求者的被发现提供了基础,用户间的互动与交流则为相关群体的情感实现与使用满足提供了途径,此外平台的推荐机制等则进一步深化了需求群体的信息接触,从而强化了用户的情感认同和符号意义。

                        研究结论

社交媒体中的女性间称谓变化反映了女性用户群体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认知的变化。小红书的女性间称谓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的新型现象,反映了女性用户群体对性别概念的自我呈现与建构过程,突破了传统社会分工视域下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这一过程不仅是女性主义话语在社交媒体空间呈现和作用的体现,也是社交媒体作为用户情感表达和概念建构工具的再发现过程,体现了社交媒体的社会实践功能以及话语权力地位。这一工具属性的再发现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交媒体作为用户情感的载体功能在女性用户的情感表达实践中得到凸显。由此出发,将网络空间作为社会情感观测的窗口,对于反映社会认知的发展变化,观察群体活动的特征与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这些观察也将为网络内容的治理与规划提供相应关照。

从理论层面来看,社交媒体中的女性用户表达对符号化实践在新媒体语境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延伸,对其讨论与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符号互动理论在社交媒体中的作用形式。与此同时,女性用户的概念重构实践对概念理论视角下的新媒体内容传播进行了具象化的展示,对其概念建构过程的分析也是对社交媒体意义建构过程的再现,用户的自我呈现仍然是新媒体场域中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这一理论探讨将为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社会互动提供更为多样的解析视角,为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相关讨论提供观察与发现。

###此文省略参考文献,请查阅原文

质化研究
每天一篇质化研究文章,助您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