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如何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

学术   2024-09-07 17:31   上海  



新媒体时代,科普期刊如何利用短视频提升品牌?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SICAS-AARRR模型,探讨了增强用户互动、创新内容、促进转化的有效策略。科普期刊需创新思维,积极拓展新媒体,提升内容质量,以增强品牌活力。


作者:  赵鑫、韩瑞麟、李琦

源自於《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年 第 7 期

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路径及对策


摘要

【目的】探索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创新路径,为我国科普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品牌化发展提供合理方案。【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总结归纳目前我国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SICAS-AARRR复合模型为切入视角,探索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对策。【结果】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时可以增强期刊与用户的相互感知,以获取用户;添加短视频互动元素,以激活用户;创新短视频生产模式连接期刊与用户,以留存用户;打造“视频+购买”模式,使用户变现;借助短视频进行“体验-分享-推荐”,增强品牌活力。【结论】科普杂志社应创新思维,明确定位,积极“走出去”;品牌运营部门应完善建制,建立新媒体账号矩阵;视频编辑团队应创新短视频内容和形式,提高短视频生产水平。


关键词

科普期刊  短视频  品牌运营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融合创新繁荣科普期刊,促进科学、文化、金融协同创新,以数字化重构科普生态,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普类期刊集群。科普期刊若想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媒体新生态中取得可持续的长久发展,必须立足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借助数字化形式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进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科普期刊品牌。关于科普期刊的品牌运营:俞敏提出科普期刊应立足自身内容建设,以内容及品牌为基础进行科普期刊的全品牌运营;黄庆发等从品牌坚守、品牌创新、品牌延伸3个方面探析了融媒体环境下科普期刊的品牌建设问题;黄俏旻从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方面对科普期刊的品牌策略进行了研究;田歌探究了微博对于科普期刊品牌形象塑造的作用;黄桂萍等提出了科普类期刊在新媒体平台的品牌塑造策略,包括在新媒体平台中杂志品牌形象的建构、品牌塑造以及自身品牌价值延伸;余晓曼从期刊定位、内容建设、栏目设置、作者队伍建设及包装和营销等方面探究了少儿科普期刊的品牌建设问题;王世宏指出医学科普期刊应注重打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有用性、安全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以内容成就品牌。综合来看,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科普期刊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来进行品牌运营与传播,尚缺乏对科普期刊利用短视频来运营品牌的研究。视听化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媒介环境,短视频大量涌现。相较于纸质媒体,短视频丰富的视听语言能够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短视频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流量基数大的网络社会化媒体传播,拥有覆盖面广、用户群体大、易于扩散和社交化传播等优势。在短视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科普期刊逐渐意识到利用短视频进行科学传播和打造科普品牌的重要性。细究起来,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根本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如果满足了用户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科普期刊便会深入人心,其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自然也就与日俱增。品牌运营的终极目标是促发用户的消费行为,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拥有极大程度的自主选择权,因此,对于当下的科普期刊来说,依托受欢迎的新媒介形态来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进而促发用户产生消费行为是其品牌运营的必然选择。本文将消费行为模型和用户增长模型相结合,创新性提出SICAS-AARRR复合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切入视角,在立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具体探索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来获取用户进而推进品牌良性运营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科普期刊品牌运营能力的显著提升。

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案例分析、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等方法,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优秀科普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入选的50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及抖音账号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科普期刊在短视频内容建设以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我国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的新路径。

1.2 研究模型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用户与品牌之间关系与地位的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动”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网络社交需求,随时随地的互动使得用户与品牌在互联网中成为“平等”的点,用户可以主动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品牌,同样地,品牌企业也可以主动使用户感知自己的存在进而达到自身品牌构建与传播的效果。2011年,中国互联网监测研究权威机构及数据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了第三代用户消费行为模型———SICAS模型,即Sense-Interest&Interactive-Connect&Communicate-Action-Share,分别对应品牌与用户相互感知、产生兴趣并形成互动、建立联系并交互沟通、产生购买、体验与分享5个核心变量(图1)。

                    图1 SICAS模型图

与纸媒时代不同的是,智媒时代的用户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权,俨然成为品牌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智慧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用户角色的转变,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品牌建构与信息传播的主体。AARRR用户增长模型最早由美国的戴夫·麦克卢尔提出,是一个围绕用户、通过建立完整的用户生命周期来判定产品或品牌运营是否成功的模型,由Acquisition (获取)、Activation (激活)、Retention (留存)、Revenue (变现)和Referral(推荐) 5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该模型呈漏斗状,以获取用户为品牌运营的起点,之后品牌运营方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用户对品牌的兴趣,增强用户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增强用户对品牌的黏性,将对品牌忠诚度较大的用户有效留存下来。留存下来的用户在对品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实在的购买行为,用户变现最终得以实现。用户将对品牌的切身体验分享给亲朋好友,通过口碑效应,品牌获取了更多的或许能进一步产生购买行为的潜在用户,进而促发新一轮的用户增长过程。在此模型的单个循环中,随着各环节的推进,用户会不断流失,但留下来的用户是对品牌非常忠实的用户,是品牌得以有效运营的关键力量。通过5个环节的不断循环,用户在不断增长,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图2 AARRR模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短视频逐渐成为网络传播信息、承载信息的主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期刊纷纷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开通账号并发布内容,有些甚至成为粉丝数量超过100万、点赞量和播放量超过1000万的“网红号”,深受用户喜爱。由此可见,科普期刊的传统线性传播方式已逐渐被打破,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对科普期刊内容的需求呈现出碎片化、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科普期刊应充分肯定并尊重用户的互联网“主体”身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重视用户对科普期刊的诉求并及时反馈,最大化地满足用户需要,以内容为核、形式为引、用户为主体来打造自身科普品牌。因此,笔者将SICAS模型与AARRR模型结合起来,将强调用户体验的SICAS消费行为模型中的各个环节作为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的方法,并将AARRR用户增长模型中各个部分作为品牌运营目的与之一一对应,以全景式、立体式的SICAS-AARRR复合模型为专属于科普期刊品牌的用户画像,讨论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构建品牌的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SICAS-AARRR复合模型图


  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现存问题。  

2.1 借助短视频运营品牌的理念尚未形成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其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83亿,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科普期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意味着科普期刊必须转变固有理念,以适应新技术和新平台的新理念来进行自身品牌的运营。
根据对2020年度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22年4月12日,在微信平台开通公众号的科普期刊有47种,占比为94%;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21年5月10日,2020年度中国优秀科普期刊中在抖音平台开通短视频账号的期刊有22种,占比为44%。整体而言,目前科普期刊的品牌运营主要依托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主的即时通信平台,对于近年来备受用户青睐的短视频平台及内容形态重视不足,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运营品牌的理念尚未形成。

2.2 品牌通过短视频获取用户认知的能力整体偏弱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科普期刊对其抖音账号进行运营和维护的整体状况并不理想。如前所述,在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的50种科普期刊中有22种已在抖音平台开通短视频账号,但抖音账号粉丝量超过100万的期刊仅有《中国国家地理》和《航空知识》,其余期刊的抖音账号粉丝量较少,如《保健与生活》的粉丝量为199,而《大众科学》的粉丝量仅为4。在网民高频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今天,大部分科普期刊对通过短视频来运营品牌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大量网络用户无法借助短视频对科普期刊品牌形成有效认知,进而影响了科普期刊品牌获取用户的广度和效度。

2.3 短视频制作粗糙,内容定位不明

本研究对上述22种开通抖音账号的科普期刊进行调研,发现有13种科普期刊发布的短视频的总点赞量超过1万,而总点赞量超过100万的科普期刊仅有4种。大部分科普期刊发布的短视频制作较为粗糙,大多采用图片+音乐+解说+字幕的简单形式,画面色彩搭配杂乱;有些短视频则以单一背景下主讲人的讲解为表现形式,内容枯燥乏味;有些短视频甚至只是以配乐卡点的形式简单呈现科普期刊在其纸质期刊上刊发的内容。另外,有些科普期刊在其抖音账号上发布的短视频与其期刊内容关联不大甚至毫无关联,内容过于生活化。如此一来,科普期刊发布的短视频未能真正激起用户对科学内容的观看兴趣,视频账号的绝大部分粉丝并未真正转化为科普期刊品牌的活跃用户并最终被留存下来。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科普期刊对短视频的使用尚处在初期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借助短视频运营品牌的意识,尚未充分利用短视频来挖掘和获取潜在用户,所发布的短视频在对科普期刊的品牌提升未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路径

3.1 增强期刊与用户的相互感知,以获取用户

获取用户是科普期刊品牌构建与传播的起点。在SICAS模型中,期刊与用户之间建立相互感知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相较于纸媒,可视化的短视频表述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最重要的是,短视频能够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期刊之间的实时互动,通过评论与实时弹幕的方式,可以有效掌握用户观看时的第一手反馈信息。例如,《中国国家地理》曾在微博平台发布过西藏纳木错的航拍短视频,微博用户看到后在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就本期视频与期刊微博官方账号进行互动,并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在纳木错拍过的照片。通过利用微博平台搭建的动态感知网,期刊感知到用户的表达诉求,而微博用户也对《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品牌加深了印象,而且通过点赞转发,期刊品牌与用户间的感知网络进一步被扩大,一些原来不熟悉该期刊的网民也会对《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品牌有了初步的感知,对该刊物有兴趣者会自行关注并留意《中国国家地理》。如此一来,《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品牌便完成了一次找寻用户和获得用户的过程。

基于SICAS-AARRR复合模型,科普期刊应在用户使用频率高、流量基数大的社会化视频平台开通官方号或视频号,同时建立或完善官方网站短视频发布及与用户互动的机制,并由专门人员运营,充分感知用户需求、判断用户去向,重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以扩大感知人群,最大限度地获取用户并寻找用户,以保证短视频关于科普期刊内容及期刊品牌被尽可能多的用户感知,进而借助短视频及其平台使期刊与粉丝之间形成稳定社群,逐步建立起一个期刊与用户之间的动态感知网络,在此基础上细分读者群体并对其精准画像,将期刊品牌与用户进行初步“绑定”,这是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构建品牌的第一步。

3.2 添加短视频互动元素,以激活用户

激活用户是科普期刊品牌构建的重要一环。所谓激活,就是指将新获取的用户转变为活跃用户。在新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科普期刊逐步涉足新媒体领域,通过活跃于社会化平台,传统的科普期刊与以网络原住民身份自居的年轻用户走得越来越近。但是,接触不等于留住。如何让这些通过短视频接触科普期刊的年轻用户留下来并转化为对科普期刊产生参与热度和黏度的活跃用户而非短暂的过客,便成为科普期刊品牌运营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SICAS模型发现,影响用户对品牌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在于互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普期刊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的形式也发生变化。在短视频应用愈加广泛的今天,用户的体验已成为影响用户去留进而影响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建构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科普期刊应着力提高所发布短视频的互动性,多设置一些互动元素,以此来提升用户对科普期刊品牌的兴趣及关注度,以期使用户能够贡献一定的流量及活跃度。

首先,科普期刊可以通过制作并发布一些具有话题性的短视频来引导用户与期刊进行互动。例如《博物》杂志在其微博官方账号发布的短视频《猫头鹰头上的两撮毛是干嘛用的?》,以提问的方式抛出一个话题,初步吸引用户观看,然后逐步分析解答该问题。短视频主题本身的疑问句式与话题性,吸引了数千名微博用户在该视频评论区畅所欲言,与《博物》杂志就主题内容进行互动,以此具有互动性的主题吸引用户参与,其用户活跃数量相比于之前的纯科普类视频的用户数量有所增加。其次,在互动方式上科普期刊短视频也有很多种选择。除上述短视频评论方式外,以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为代表的弹幕文化与互动视频也是吸引用户与期刊互动提升兴趣的方式。弹幕以其嵌于视频内的社交及表达特性而成为短视频传播中重要的互动方式之一。除了弹幕与评论等文字互动外,在短视频中也可以通过设置选项的方式,让用户自行选择,以此来实现互动,提高用户对视频及期刊品牌的兴趣。根据相关统计数据,B站互动视频版块排名前10的互动视频平均弹幕数为14.45万,最多的弹幕数为51.8万。最后,科普期刊在制作短视频时,可以制作一些互动性强或者有互动潜力的内容,例如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的衍生互动微剧《目标人物》就设置了侦探解密类的悬疑剧情,充分运用了视频中的不同线索及反转情节,设置选项并通过用户选择点击相应按钮来实现用户与视频的互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部分科普期刊也可参照《目标人物》的互动方式改编具有互动潜力的内容。例如,《我们爱科学》在其微信平台和抖音平台上发布的系列案件侦破类短视频《疑案侦破》就可以在剧情推进的关键处设置线索及推理选项,供用户选择,用户可根据不同选项得到不同剧情结局。

综上所述,期刊能否激活用户的关键在于能否提升用户的兴趣。因此,科普期刊在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兴趣为着力点,以更有意思、更有趣味的短视频来吸引用户,进而激活用户。现如今,方兴未艾的短视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若能够想方设法激活用户的参与欲望,使“短视频+科普期刊”的趣味性更上一层楼,使用户在视频中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则势必能够使潜在的用户在对期刊短视频产生兴趣和参与互动中转化成活跃用户。

3.3 创新短视频生产模式连接期刊与用户,以留存用户

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为科普期刊提供了传播知识的新媒体平台,而随着短视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科普期刊的内容呈现也在朝着可视化的方向迈进。越来越多的科普期刊尝试以短视频为载体进行知识传播,并在流量多、用户基数大的平台上发布短视频以吸引用户。在此背景下,科普期刊应依靠平台,充分重视用户,借助短视频形式,思考如何打通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增强用户与品牌之间的黏度,以此来留住用户并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意指专业生产的内容,是指由某一领域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专业人士生产的内容,内容质量及专业化程度较高。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意为用户生产的内容,是指由业余用户自行生产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专业性不强,但形式灵活,较少受到专业制作规律的束缚,内容多元,个性化鲜明。“PGC+UGC”模式将这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内容专业且多元,同时为用户保留较多的话语空间,赋予其自我表达的权利。科普期刊在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时,可以利用这一模式实现用户与品牌之间的连接,使用户意识到自身主体地位并自愿留下成为品牌的忠实用户。例如,2020年《中国国家地理》与B站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野生生物视频年赛,该赛事设置有短片组、短视频组及手机视频组3个组别及不同等级的奖金,用户拍摄制作完成后注册B站账户并于B站投稿,期刊邀请由国内外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评审,最终参赛作品可在网络平台和线下进行展映。通过这种模式,《中国国家地理》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与用户打成一片。再如,《十万个为什么》在其抖音平台账号上经常发布这样的短视频:前半段是粉丝小朋友自行录制的提问视频,后半段则是专家回答小朋友提问的解答视频,这样就将用户投稿的UGC视频内容与专家专业解答的PGC视频内容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视频。如此一来,期刊与用户保持良性沟通的同时也在用户与期刊品牌之间建立了以视频为枢纽的连接。以PGC为主并辅以UGC的“PGC+UGC”的内容生产模式使用户与期刊品牌之间相互连接,使得用户在活跃于品牌与平台的基础之上对该品牌有了较强的黏性,在留存用户的同时,期刊品牌形象也随之被树立起来并得到广泛传播。

3.4 打造“视频+购买”模式,使用户变现

在SICAS-AARRR复合模式视阈下,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构建品牌的核心就是让用户产生消费购买行为。在“行动-购买”阶段,科普期刊要思考如何借助短视频挖掘潜在用户以及潜在的购买发起点并使用户能够顺利变现。

如前所述,短视频能够快速将观看者引入视频所建构的情境中,因此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互联网中最能够吸引用户流量的信息承载方式之一。科普期刊若想借助短视频助力自身品牌运营,不妨将“购买”这一最关键的环节与短视频相结合,激活短视频用户对科普期刊的变现能力,利用短视频拓展出“视频+购买”的科普期刊新型盈利模式。2022年1月26日,《航空知识》在其抖音账号上发布的短视频对纸质版《航空知识》2022年第2期进行相关介绍,包括对本期主题及主要内容的介绍与展示。随后,用户在评论区中纷纷发布“上链接”“能推链接吗”“不知道去哪里买”“都不知道该怎么订阅这杂志”“多少钱”等留言信息,由此可见,不少用户有非常强烈的购买欲望与意向,只是因为不了解购买订阅途径而无法进行购买操作。基于此情况,科普期刊可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开设商品售卖专区,并在其发布的相关短视频中放置可供用户跳转到购买区的超链接。《课堂内外》抖音账号就在抖音电商平台开通了小店———课堂内外官方旗舰店,用于售卖《课堂内外》杂志、相关出版物以及相关文创用品。用户点击账号简介下的“进入店铺”或从相关视频“小黄车”中点击就可进入。截止到2022年4月12日,该店铺的评分为4.98,平台显示该评分已超过99%的同行,已售商品数量达9678件。除此之外,科普期刊还可开通商品橱窗功能,同样通过短视频内置的“小黄车”链接或位于账号主页简介下方的“进入橱窗”让用户点击进入。与抖音小店不同的是,商品橱窗只是进行“带货”,即对商品进行推广分享,开通橱窗的账号赚取推广相关商品的佣金。例如,《少年科学画报》的抖音账号“草丛日记”就开通了商品橱窗功能,橱窗内置的图书来源于“育朵荐书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旗舰店”“华夏书社”“一起读书”等多家店铺。《少年科学画报》抖音账号帮助其在短视频中分享推广产品并赚取佣金,从而为《少年科学画报》增加营收。

3.5 借助短视频进行“体验-分享-推荐”,增强品牌活力

在互联网时代,借助泛在社会化媒介,“体验-分享”并不是消费行为或品牌构建行为的结束,相反,很有可能是消费行为或品牌构建行为新的开始。用户在观看短视频之后,产生了情感共鸣,就会自发地将该短视频分享给其他用户,有的会在诸如微信朋友圈等较为私密的社交平台中进行“熟人”分享,有的会在微博等社会化媒介中进行“公开”分享。无论何种分享方式,在发布分享信息时,用户通常会对产品或品牌进行简短的评价并说明他们体验后的感受,形成对品牌的传播。传播就是营销,几乎所有的分享传播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对品牌的营销。对于体验感较好的品牌与内容,用户会自发地将分享行为上升为推荐行为,而随着推荐人次的增加,品牌产品或内容在相关网站平台的“热门话题”榜单中占据一席之地,容易被更多用户获知,由此科普期刊品牌又可能获得新用户,进入下一个循环。这就要求科普期刊深耕短视频内容,多策划有意思、有用处、用户喜欢的短视频内容。同时,平台也会将用户推荐数量较多的热门内容智能推荐给更多用户,这种根据自身使用的体验分享行为在大数据广泛被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智媒时代往往会对品牌的口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品牌的口碑又能根据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用户推荐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应对措施

短视频的异军突起为科普期刊品牌运营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站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科普期刊若要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就要充分考虑用户角色的转变,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建立基于SICAS-AARRR复合模型的科普期刊品牌运营机制。这就要求科普杂志社、品牌运营部门和视频编辑团队上下一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通力合作(图4)。

4.1 科普杂志社:创新思维,明确定位,积极“走出去”

首先,科普杂志社应充分重视短视频这一内容载体,从思想上认可短视频对于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积极作用,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品牌运营思维;其次,科普期刊应明确自身定位,将“科普”定位与自身期刊特色相结合,坚持“内容为王”的内容生产方针,利用短视频做适合自身的“特色科普”;最后,科普杂志社应积极“走出去”,寻求与相关新媒体平台、企业或机构的合作机会,选派人才到在利用短视频运营品牌方面经验丰富的企事业部门学习,不断更新杂志社的品牌运营理念。

4.2 品牌运营部门:完善建制,建立短视频账号矩阵

对于科普杂志社的品牌运营部门来说,要完善相关建制,将短视频纳入品牌运营的规划中,组建短视频运营团队,重视科普期刊在各短视频平台上的运营。获取用户是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的第一步,这就要求科普期刊在各大网络用户聚集的、可发布短视频的新媒体平台上创建账户并进行维护,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生产具有针对性的短视频,打造服务于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短视频账号矩阵。与此同时,科普杂志社的品牌运营部门还要深化和革新运营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创新“视频+购买”模式,利用短视频及其平台挖掘潜在用户,注意对品牌的维护,借助短视频使用户进行“体验-分享-推荐”,增强品牌活力,以实现“借船出海”。

4.3 视频编辑团队:创新短视频内容和形式,提高短视频生产水平

对科普杂志社品牌运营部门的视频编辑团队来说,应创新短视频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短视频的生产水平。(1)深耕短视频的内容,进行垂直化内容生产。视频编辑团队应围绕科普期刊自身特色精心策划短视频内容,开发特色鲜明的选题,创新短视频的类型,将内容做细做深,真正起到提高科普期刊品牌影响力的作用。(2)秉持寓教于乐的理念,创新短视频的艺术表现形式。短视频属于影像艺术的范畴,新颖独特、富有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总会让内容更易被用户接受并在用户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视频编辑团队在“以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还要格外重视短视频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新形式和新表达来吸引用户,进而提高用户对科普期刊品牌的感知度。(3)创新短视频的生产模式,以“PGC+UGC”短视频生产模式来连接品牌与用户,充分调动起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使期刊品牌与用户之间产生黏性连接以留存用户。(4)使用先进的短视频制作技术,增强短视频的交互性,完善用户通过短视频进入购买专区的链接界面和跳转体验。(5)以专业主义精神来制作短视频。视频编辑团队在短视频的拍摄、剪辑、包装等环节都应做到精益求精,打造融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普影像志,以优质的观看体验来促进用户自觉分享和转发短视频。

图4 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应对措施


结语

新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媒介不断出现新的样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态势,科普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势不可挡。短视频以其形象化、碎片化、高效传播等优势逐渐成为人们传收信息的重要载体,这使得科普期刊的影像化生存成为其数字化生存及科普期刊品牌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用户的消费行为模式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进而影响品牌构建与营销模式。在此背景下,科普杂志社、品牌运营部门和视频编辑团队只有通力合作,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时期牢固树立以内容为核、形式为引、用户为体的品牌运营策略,借助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打造科普影像志,进而提升科普期刊的用户体验和品牌效应,增强科普期刊服务用户的能力,从而构建智媒时代世界一流科普期刊品牌。

###本文省略参考文献,请参考原文











质化研究
每天一篇质化研究文章,助您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