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常见的微生物有:乳酸杆菌、霉菌、滴虫、加德纳菌、纤毛菌、放线菌以及一些杂菌,还有一些微生物会引起细胞特征性的改变,如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衣原体等。
乳酸杆菌
乳酸杆菌是阴道常见的正常菌,利用和分解细胞质内的糖原来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主要特征是纤细,长度不等,嗜碱性的杆状物。孕期和月经周期的经前期中间层细胞占优势,乳酸杆菌繁殖并分解细胞内的糖原,会使细胞胞浆破裂,细胞核裸露,出现细胞浆破破烂烂和裸核的现象。乳酸杆菌作为优势菌,对其他致病菌自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阴道微生态的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图1.孕期妇女的宫颈涂片。背景中大量长长短短的乳酸杆菌,红色箭头标记了两个,乳酸杆菌分解细胞浆内的糖原致使胞浆破裂,出现很多裸核(黑色箭头)。
加德纳菌
加德纳菌(阴道噬血杆菌)形态上是一种短杆菌、球杆菌,在宫颈细胞学中与乳酸杆菌相比,它更倾向是一种球菌。加德纳菌常常覆盖于鳞状细胞表面,鳞状细胞被一层加德纳菌覆盖,我们称之为“线索细胞(clue cell)”。目前认为当线索细胞超过20%,需要报告,这往往提示细菌性阴道病。
图2.线索细胞。箭头所指鳞状细胞表面被加德纳菌覆盖,呈现一种朦胧感,这就是线索细胞,背景往往比较干净,这是典型的细菌性阴道病镜下表现,有时会有少量球杆菌溢于背景中,但当大量球杆菌在背景中时,可能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即由加德纳菌以及其他杆菌和球菌引起的感染。细胞学上提示“可见线索细胞”即可,大部分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比如“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
图3.乳酸杆菌。
图4.线索细胞。
图3和图4在这里做个对比,有时候乳酸杆菌也会覆盖在鳞状细胞表面,低倍镜下很像线索细胞,高倍镜下观察会看到这些菌都是杆状的,并且给人的感觉是在细胞表面错落有序,如图3所示。之所以我喜欢呈加德纳菌为球菌,也是能和乳酸杆菌区分开了,它在细胞表面呈现的是“小点点”,而不是“小杆杆”,如图4所示。
放线菌
放线菌顾名思义,菌落中菌丝呈放射状,为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可以存在,如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当机体免疫力降低,黏膜损伤,有可能引发感染,引起放线菌病。女性生殖系统放线菌病通常与宫内节育器置入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殖道黏膜损伤有关。
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呈菌丝状生长,以无性孢子繁殖。
图5.放线菌。放线菌菌落中菌丝交错在一起,呈“羊毛球”状。
在宫颈细胞学中见到放线菌要提示“可见放线菌”,其他的就临床自己考虑吧。放线菌引起的盆腔炎症很少见,病原体多为衣氏放线菌,多发于输卵管和卵巢,形成脓肿,有时脓肿形成较慢并且无症状,临床上可触及“包块”,换句话说就是,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临床上在盆腔触及无痛性包块,吓不吓人。
纤毛菌
纤毛菌无致命性,宫颈细胞学中纤毛菌的出现仅表示可能阴道菌群失调,且常伴有滴虫。
图6.a和b为纤毛菌;c为乳酸杆菌。纤毛菌跟长的乳酸杆菌很相似,纤毛菌更长一些,常形成环状。乳酸杆菌会长长短短的同时存在。幸运的是这两种菌你可以无需鉴别,在宫颈细胞学中都无需报告。
图7.a.乳酸杆菌。b.加德纳菌。c乳酸杆菌。d放线菌。乳酸杆菌长短不一,短的在细胞表面成“假线索细胞”,长的聚到一起模仿放线菌,长的散落在背景中又像纤毛菌。对比来看,放线菌菌丝更纤细,有一种毛茸茸的感觉,用“羊毛球”来形容很贴切。
假丝酵母菌
假丝酵母菌,又称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力低下时,会引起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霉菌性阴道炎),致病菌常为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
假丝酵母菌在巴氏染色中呈嗜伊红色或棕色,其以出芽的方式繁殖,新生的孢子细胞质伸长,保持着连接,连接处有缩窄,称之为假菌丝,假菌丝可以很长并伴有分支。形态学上菌丝和假菌丝的区分简单的来说是看连接处是不是一样粗细,一样的是真正的菌丝,有缩窄的是假菌丝。
图8念珠菌。一个长长的假菌丝,有两个小孢子形成分支。念珠菌的假菌丝要比乳酸杆菌、纤毛菌、放线菌那些粗很多。
图9.念珠菌。常见的是假菌丝把鳞状细胞“串”起来。有时会首先看到被串起的鳞状细胞,调节微调在其中轴线上寻找假菌丝或者孢子,来确定有无。
图10.啥也不是。有些初学者可能会纠结这种棕色的丝状物,到底是不是念珠菌,尤其当它穿插在细胞之间时,图中棕色丝状物没有分节,没有分支,整个轮廓的线条像麻绳,念珠菌假菌丝是细胞质的伸长,在某个层次上来讲轮廓是圆润的,是有质感的,并且有分节,有分支。
图11.念珠菌,形态符合光滑念珠菌。仅表现为散在的近似球形的孢子,不形成假菌丝,背景中的丝状物为某种细菌。
图12.念珠菌感染很多时候涂片中表现出特征性的背景,如上图,细胞皱皱巴巴在一起,细胞质彩染,细胞核淡染并出现核周空晕,当全片多数细胞表现出这样的形态,要仔细找找有没有念珠菌或滴虫。
阴道毛滴虫
滴虫引起滴虫性阴道炎,镜下滴虫呈灰蓝色的圆形、椭圆形、梨形、水滴形,核呈梭形,胞质内有时可见嗜伊红颗粒,有时可见鞭毛。
图13.滴虫。左边可见许多滴虫趴在细胞上,右边示散在细胞间的滴虫。
图14.滴虫。可以清晰地看到滴虫胞质内嗜伊红颗粒。
图15.有滴虫的涂片,鳞状细胞胞质被表现出这种虫蛀样外观。此外存在细胞核周空晕、胞质彩染、背景污秽、有少量出血背景,是寻找滴虫的动力。
所说的念珠菌或滴虫性的背景变化应为全片普遍性改变,仅有几处或局部区域,也不用费太大力气寻找。另外很多存在滴虫或念珠菌的涂片中,背景也可以干干净净的,并且细胞不出现反应性改变。
疱疹病毒(HSV)
疱疹病毒感染,我们光镜下很难看到病毒颗粒,即使看到了,也不能区分它就是疱疹病毒,但它会引起特征性的细胞改变:“毛玻璃”样的核、多核、核镶嵌、有时可见核内包涵体。
图16.疱疹病毒引起的细胞改变。“毛玻璃样”核、多核、核镶嵌状排列。
图17.疱疹病毒引起的细胞改变。箭头示核内包涵体。细胞有单核、双核、多核,都呈“毛玻璃样”。
会出现多核的细胞有增生的上皮细胞、多核巨噬细胞、滋养层细胞,“毛玻璃样”核是疱疹病毒感染最具特征性的特点,有助于与其它细胞区分。
人乳头瘤病毒(HPV)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最具特征性的细胞改变是挖空细胞。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因素。典型的挖空细胞归类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在后面写到鳞状上皮异常时,重点讨论。
图18.挖空细胞。多表现在中表层和表层的鳞状细胞,细胞核周边犹如胞浆被挖空,挖空的边界处有胞浆堆积感(箭头所示),挖空细胞常常出现双核。根据TBS上把这种挖空细胞归类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属于鳞状上皮异常。
图19.假挖空细胞。假挖空细胞表现为核周空晕,出现核周空晕常见于滴虫或者念珠菌感染。
图20.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引起的细胞学改变。细胞的大小特征性地增大,并且总是有一个大的核内包涵体被晕包围。染色质形成增厚的核边缘,细胞质典型不透明,界限清楚。巨细胞病毒感染通常不出现在鳞状细胞,但它可以广泛感染其他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淋巴细胞和造血细胞。巨细胞病毒感染没怎么注意到过,上面这副图取自《Atlas of Gynecologic Cytopathology》,在这里有个印象,往后可以多注意一下,看,像不像一对猫眼。
图21.寄生虫。宫颈涂片中偶然看到的,查了查资料,钩虫的可能性大一些,也可能是丝虫,作为外行,我就不多加评论了。
图22.实验室污染菌,疑为链球菌。那段时间,在宫颈涂片中不时的出现这种菌,在一堆絮状物之间,在涂片中显得很突兀,可能实验室消毒不彻底导致污染,不要把它当做念珠菌。另外链格孢菌也是常见的实验室污染菌,可以搜一下,很好认。
图23.衣原体感染。图中细胞出现个大空泡,核被挤到一边,空泡内有包涵体。这种形态并不特异,而且重复性差,目前TBS没有要求报告。
先写这些吧,想起什么,会在最后补充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