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出于几点原因想系统的写一下宫颈细胞学诊断,暂命名为《零基础学宫颈细胞学》吧。一来是对自己的知识做一个总结,二来是希望能帮助到一些初学者。另外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推文中出现不准确的地方,也希望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以便在后面推文中及时纠正。该系列推文,我将尽量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方式表述,在一些表述上可能会有出现不严谨,这是我能够预料到的,也希望老师们担待。
开始喽!
首先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子宫颈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简称TBS(这个简称将会在后面频繁提起),该书为第三版,宫颈细胞学必备工具书。往后的文章也会围绕这本书展开。
宫颈细胞学中经常会听到“核增大3倍”、“染色质粗糙”、“核质比增大”、“核膜不规则”等等等等。有时候只是模糊的概念,下面我就这些常见的名词举证,且称之为诊断线索吧。
核增大
首先是要找参照物,即中表层细胞的细胞核大小。增大的倍数怎么计算呢?是按镜下观察到的面积计算。下图可作为参考。增大的程度对应不同的诊断标准,比如ASC-US的诊断标准有一条是核增大至2.5倍,LSIL要求细胞增大至3倍及以上等等。
图1.该图每个对照组左边箭头所指即为中表层细胞的细胞核。
多核细胞
多核细胞可见于各类良性/反应性细胞和病变/恶性细胞。双核细胞在正常的中层和表层鳞状细胞中是很常见的,多核的相对少见得多。常见的多核细胞有多核巨噬细胞、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细胞、滋养叶细胞、放疗反应细胞、恶性细胞等。细胞核的多少并不是判断细胞是否异常的依据,更多的是可以据此判断细胞来源和做出一些鉴别诊断。
图2.一些常见的多核细胞。多核巨细胞常见于绝经后和产后标本中,也见于放疗反应的样本。合体滋养细胞见于妊娠期,核常常多余50个。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多核有特征性的毛玻璃样及核镶嵌。
核质比(核浆比)
是指细胞核与细胞浆的比值,确切的说是细胞核的直径(最大径)与细胞胞质幅缘(细胞质边缘到细胞核的最大的距离)的比值。不好理解咱就看图。
图3.简单说核质比就是绿色线段的长度与红色线段的比值。
不同层次的鳞状细胞核质比不同,如副底层细胞的核质比为1:1~2;中表层细胞为1:3~5,表层细胞为1:10,当副基底层鳞状细胞核质比>1,称为核质比倒置,多考虑HSIL。
图4.上图这个胞浆出现奇异形状的细胞,不要用核质比去评价它,因为按照上面的定义,它的核质比很小,但这种奇异胞浆的细胞往往提示鳞状细胞癌。
另:这个定义在这里只针对宫颈细胞学,在其他系统中(如尿液细胞学TPS)核质比指的是核面积与细胞质面积的比值。
染色质
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主要成分是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正常的细胞染色质细腻,分布均匀,HSIL染色质多呈粗颗粒状,鳞癌细胞的染色质可呈块状。
图5.第1个细胞显示模糊的染色质,多代表细胞的退变,且往往深染。后面则显示细腻且分布均匀的染色质到块状分布不均的染色质的一个变化。
核膜不规则
正常的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不规则指核膜呈锯齿状或者细胞核的形状不规则,有的称之为核形(型)不规则。中层细胞成熟到表层细胞细胞核变小、固缩造成的核膜不规则不在讨论之列。细胞的反应性改变、病变或恶变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核膜不规则。
图6.其中2为正常的核膜(核形),圆形或卵圆形;1为细胞核固缩引起的细胞核核膜的不规则,不在讨论之列;3、4、5则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核膜不规则,并伴有其它的异型性,如核增大,核质比增大,染色质增粗,挖空等。
核沟
核沟是细胞核染色质折叠、褶皱形成的沿细胞核长轴的线形或裂隙样结构,可能称为“嵴”更合适。在宫颈细胞学中,核沟作为一个单独依据提出来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在HSIL诊断中会提到核沟,但在正常和反应性的细胞当中也可以见到核沟,并且很常见。
图7.核沟(箭头)
核分裂象
核分裂像即细胞的有丝分裂在镜下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我们见不到核分裂象,宫颈细胞学取样是刷取,核分裂象就更加少见,核分裂象多代表着增生活跃。核分裂象分为正常核分裂象和异常核分裂象,后者又称为病理性核分裂象。正常核分裂象可见于修复和增生,病理性核分裂象常常提示肿瘤。
图8.核分裂象示意图。左边示正常核有丝分裂的过程,右边示各种病理性核分裂象的表现,病理性核分裂象就是染色质或者说染色体分布比较乱,因为肿瘤细胞着急分裂,想一下子变成三个细胞、四个细胞、更多细胞。
核仁
核仁主要成分是RNA,还有一些蛋白质和少量DNA。核仁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核糖体。根据Koss书上的描述,核仁是在染色体特定部位形成的,形成在5对染色体的特定位置,即每个细胞会形成10个核仁,小的核仁在细胞形成后很快就合并融合,通常光镜下我们只能观察到1个核仁。(理解不了的话就忘了上面这段话吧)
核仁一般情况下是圆圆的,小小的,核仁增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细胞增生比较活跃。当核仁很大、很多、形状不规则常见于恶性肿瘤细胞。
图9.核仁。在中表层鳞状细胞中,多数情况下核仁观察不到,在副底层细胞、宫颈管腺细胞、化生细胞会观察到圆圆小小的核仁,反应性腺细胞、修复细胞、放疗反应细胞中会看到明显的大核仁,在腺癌细胞、非角化鳞癌细胞和其他恶性肿瘤细胞中常见到显著的大红核仁。核仁的有无、大小、多少、形状在判断良恶性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后面具体章节具体再讨论。
肿瘤素质
肿瘤素质可以理解为涂片背景中炎细胞、红细胞、细胞坏死物和颗粒状蛋白组成的稀稀拉拉的物质。
图10.肿瘤素质的形成过程。肿瘤细胞缺血坏死(一般为凝固型坏死),形成细胞残影,此时我们称之为“影细胞”或者“鬼影细胞”(图中的2、3、4),这些细胞残影被分解成颗粒状,就是所谓的肿瘤素质了。再混合一些炎细胞啊、粘液啊、红细胞啊什么的,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上纯属我个人臆测,仅供参考。
图11.真假肿瘤素质。左边肿瘤素质(鳞癌);右边为炎性物质碎屑。很难区分,做诊断还是要找见病变细胞/癌细胞。
细胞形状及细胞排列方式的描述
常见的关于细胞形状及细胞排列方式的描述:蜘蛛样,蝌蚪样,纺锤形,纤维形,菊形团样,鸟尾形,鹰眼细胞等等。
图12.蜂窝状排列。常常用来描述正常的颈管细胞。颈管腺细胞病变或者恶变也在蜂窝结构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图13.鸟羽状排列。细胞核拉长,外展,形成鸟儿的翅膀展开时的形状,常常用来描述颈管腺细胞的病变,尤其是颈管原位腺癌。
图14.菊形团样排列。细胞核拉长或者椭圆,排成一圈形成花环状,常用来描述宫颈管腺细胞病变、原位腺癌、腺癌。
图15.中性粒细胞口袋(白细胞口袋)。看上去是细胞质分泌空泡内包裹着一定数量的中性粒细胞。这种结构常常提示子宫内膜癌,在宫颈管腺癌中有时也能见到这种结构,放疗的标本中也见到过(可能与患有子宫内膜癌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典型的“中性粒细胞口袋”在镜下是有立体感的,表现为“包裹”、“吞饮”,这区别于中性粒细胞粘附与腺细胞表面,后者没有意义。
That's all.
先写到这里,望各位老师点赞支持,并且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