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奉之死”汉画石原出博望沈桥

文摘   旅游   2023-09-14 09:22   河南  


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 

(网站与公众号同名) 

  沈桥,一座 “张骞桥”的姊妹桥于20234月彻底拆除了。这座横跨在白洮河西支上千年古石桥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河道里、河坡上,高岸上一大片一大片堆放着形状各异的构件、石板、石方。震撼的不只是石头的规模,汉画、石雕、石刻更是彰显着这座桥的不同寻常,也彰显着博望这片土地的文化厚度。

       20179月笔者曾为唐河收藏家方清刚、方清亮珍藏的一块著名的画像石撰过《邓奉之死》的长文,文中 援引了一位业内人士的消息,说来自南阳城东的泥营。该文当年引起汉画界和文史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奔赴唐河亲自观摩原物,热议着该石的出处背景。

画像石两块构件320cm,40cm,厚30cm。共刻画3面,4幅画:宴乐图,太平有象,仙人赶鹿,飞天九尾狐。其中宴乐图画面最大,展示了11个人物的大场景。是南阳汉画像石中罕有的珍品。

20179·21研讨会上主要探讨的是该画像石正面(如图)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前些天方清亮突然电话来,兴冲冲地说:找到了!找到了!那块石头的原在地找到了,是在博望镇西边的沈桥村石桥上。我听了也很兴奋,毕竟一件文物有了原出土地信息其文化价值可能得到很大提升

昨天应方兄之约,邀请南阳市、区史志部门领导张泉山、田永正先生一起,赶往方城搏望沈桥实地考察古桥的历史沿革,为上述汉画石的前世今生察觉更多的史料信息。 博望镇主抓文化的两位领导也闻讯赶陪同。村里的灵魂人物听说后也都自发来到了现场。沈桥村书记沈德河,朴朴实实,言谈中肯,不张不扬 ,更像八九十年代的乡贤型书记,他谈起古桥、谈起沈性家族的文化、谈起陈年往事,如数家珍。 沈明东老师详细介绍了博望一带的主要文化点,一听就知道也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十足文保发烧友

  明清时这里东西贯穿着连接石桥和博望盆地两大古镇的官道。沈桥古桥在今桥址北60左右,为漫水桥单孔,高约2米,桥面宽约3,桥体全部由石构件修建桥面两端连接大路沟,如今的老路道作为排水沟使用。桥的肇年代不,这些大批的构件来自哪里不详但可以看出博望周围一定是历史文化肥沃之地。

   1972年前后,由于老石桥太低矮,常常因洪水中断,加上道路取直工程需要,平移至今址,构件有所增添,桥体仍然为单孔 ,为满河桥。至1985年,来自三贤山的白洮河发起大洪水,桥孔流不及,使桥边人家受了严重灾害。1986年,进行扩建,加宽了原有桥孔,又往东增设了一孔,从此水患被排除。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桥面太窄,有碍交通,20234月彻底拆掉石桥更换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所有的石构件都被闲置。

据方城文化乡贤吕应冉先生说,他发现老石桥时,己拆挪,一块石头在水中,另一块少半节在水面,沈桥村人在石头上洗衣,洗脸,夏男人白天在这里洗澡,女人晚上

  方清刚所征集到的汉画像石,可能就是这个期间流落外乡的。方清亮说:当时水面一块石头有斗牛图,另一块深水处上游拦水后方捞出,我弟只为太平有象一幅画出巨资,想不到另两面有画”他呆呆矗立在河边不时喃喃着:感谢苍天,感谢方城,感谢沈桥

沈德河书记和沈明东老师正一起规划着沈桥的未来:把桥边的高台上的古砖集中起来沈氏祠堂,在祠堂院落中摆放画像石;在河边恢复石阶码头,石阶绕过老林通往祠堂;恢复古路沟的历史原貌;用青石铺筑祠堂到村东头的博望坡古柘树;在原址恢复一座体量稍小的石桥,在桥头恢复白洮河神庙、二郎庙;在新大桥头雕刻青石桥名;在桥南建起小石坝,蓄水成湖······听着他们憧憬的美好,一个文化沈桥仿佛跃然眼前了。

此行,至于方清亮,一是丰富了宝贝的文化信息,二是宝贝有了合法的出处(之前已经二次甚至三次利用过)。三是矫正了此前关于原出地的错误论断。

一块汉画像石的解读

 引子

2017921日,时任鸭河工区书记的白振国先生召集学界于白河宾馆,对唐河方清亮先生收藏的一块汉画像石进行专题考究。其中参会的有南阳著名学者、南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逵富太,河南省汉文化研究会会长、南阳师院硕士生导师郑先兴、南阳师院音乐系教授、器乐专家季伟、南阳汉画馆副馆长曹新洲、南阳大观网创办人、地方文化学者齐英杰等,笔者第一次与白振国先生正式会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大家反复商讨,最后基本同意逵老的思路,把这块汉化像石到主幅面命名为《刘秀回乡图》,主要人物依次是阴丽华、阴兴、刘秀、侍者、乐人等,定为东汉新立时刘秀回乡,地方官隆重接驾。最后着笔者执笔发文。笔者在保留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如实写下了讨论会的决议。101日文章一经发出,汉画界褒贬不一,其中不乏大家里手。接下来,拓片在日本、德国展出,多位国际汉学家不认可该解读,日本学者提出核心人物应是汉献帝云云。

对于此前大家们的论断,笔者一直很纠结:画史无声到语言,一幅工量不寻常的汉画,必定要表达某一思想或要记述一个特殊场景,绝非无病呻吟。没有任何价值故事的所谓的2号人物“阴兴”,那么突兀反常,肯定是为了表达一份原委,如果找不出能圆其说的原委,一定是我们的断想出了问题,无端刻画一个傻帽侍卫,那墓主也就太傻帽了。都知道,大多有皇帝角色的戏,皇帝往往并不是主角,也就是说,从画面的“着墨”表现看,故事的主角肯定是2号,但必须找到“合码”的历史人物,才是合理的解读答案。

   两年多来,笔者一直在历史的暗夜里寻觅。假定、排除,再假定,再排除,反复研判了十多个汉代甚至更早的历史事件,坚信古人“文章合为事而作”,寻寻觅觅总算圈定了邓奉,然后放入大的历史背景反过来进行验证,最终命名为《邓奉之死》。遴选过程一直得到了白振国局长、方建国馆长、方清亮、方清刚等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刘秀曾信赖的好兄弟邓奉在东汉开端毫无征兆地反了,历史没有给出合情的理由,千百年来历史学家们苦苦诊断不出病因。故事发生在南阳,邓奉遭戮之地在我的家乡瓦店(小长安)。该文凭借这幅难得的汉画将揭示这桩历史公案,还邓奉以本色,拂光武之蒙尘。

          邓奉之死

(于2019年)

【关键词:  阴丽华 邓奉  刘秀  “止于奉舍”  宴饮图   “谒归”  吴汉  瓜里津 朱祜 小长安  “帝亲征”】

    东汉开国之初可谓皆大欢喜,新皇身出帝胄又知人善任,威慑宇内,德服六合;将帅齐心,所向披靡;天下云开曙照,黎民归心。可就在这鼓锣雷震、笙瑟愔愔万般款洽之时,却冷不丁冒出了一支“杂音”,这支杂音谁都听到了,但似乎谁都不以为惕,甚至连御史院外听墙根的野老耳朵似乎也都没逮住造杂之器。

皇家核心亲朋圈里的邓奉将军本“谒归”省亲,却反了。

叛乱升级为四帅九将无可奈何,止于光武亲征,败而来降,头颅落地。

邓奉的反因究竟是什么?他是新皇的老同事、铁哥们儿,昆阳之战毙命巨无霸的破虏将军,刘秀原配阴丽华的监护人,刘秀姐夫邓晨的堂侄,开国重臣邓禹的族弟,阴国舅曾经的主公。一向以仁柔盛名于世的光武帝何以决绝地顶起痛斩手足的帽子而亮剑于史册呢?

东汉建国之初第一大悬案昭然千年而不破。

事件回放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八月,南阳郡人许邯、董欣据宛作乱。刘秀令大司马吴汉率部平叛。从洛阳请假回新野老家的破虏将军邓奉见吴汉军肆意掠民,怒而率部暴起,迫使吴汉部南蹿。十一月,在渔阳太守彭宠叛乱有点失控的局势下,刘秀调遣征南大将军岑彭率领朱祜、贾复、耿弇、汉忠将军王常,武威将军郭守,越骑将军刘宏,偏将军刘嘉、耿植等九员大将再次讨伐。初战征讨军大败,建义大将军朱祜被俘。此后两军相持不下。建武三年三月,刘秀亲征。夏,四月,邓奉战败,朱祜携之负荆来降。刘秀欲赦免,岑彭、耿弇力谏,23岁的邓奉遂被斩于小长安(瓦店)白河滩。

曾经生死相托的兄弟

邓奉当年是随刘縯刘秀兄弟二人加入刘玄队伍的。昆阳之战时又是刘秀手下的得力大将。刘秀能选择邓奉府上作为家人的庇护所,反映出以下几条信息:

1.刘秀本家人,在小长安之战已经死伤了不少,此时大哥又刚刚被害,厉害的人又都随着去河北征战,其余的人已经没能力保护家眷的安全。

2.豪门阴家的势力也远不如邓奉家,或许阴家人也大都跟着刘秀去了河北。

3.选择托付人的必须条件:人格信任基础、交情深厚基础,其次才是保护能力。这点能说明刘秀和邓奉非常交厚,足以生死相托。

4.邓奉平时的处世水平能得到周围人的普遍认可,绝非鲁莽行事之辈。

焦麦炸豆天,邓奉“谒归”有些蹊跷

邓奉此刻回新野的原因没有滴墨文字记载,只是写了一个极简略的行为方式“谒归”,这是一个职场用语,也就是请假回家。皇帝刚迁都洛阳,天下初定,战火未熄,百废待兴,连皇帝还要时不时“加班”亲征,谁还有资格休假。按常理,邓奉从老家刚到洛阳,恨不得赶快再立新功赚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才对。是什么导致其愤然“谒归”呢:

1.我这几年顶住压力保护你家老小,刚来洛阳,望生生等着和你叙叙旧,热脸却碰着个冷屁股。这是咋了?

2..算了,不领情就算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请假总中吧,不在你鼻子底下求酣水了,离了你的夜壶老子还会憋死不成,你看着办吧,。

3.你是不是怀疑我做了不义之事?你让我咋和你解释?越描越黑,算了,我干脆闭嘴站一边,你想好了,咱弟兄们再沟通。

4.老子心底坦荡,怕啥,老子敢也有资格甩给你个脸色瞧瞧。

5.是不是当了皇帝就高高在上了,要知道当年咱也不比你差哪儿去。咋老子怕你?

“衅起吴汉”?

吴汉回宛平息董欣(新莽南阳守军)之乱时,纵兵劫掠百姓,伤及家族利益,“度假”故里的邓奉遂暴起。这是史家给出的邓奉反叛理由,但依照常理有点不够通顺。

1.邓奉家族是刘秀集团的原始大股东,未来刘秀集团会给他带来无尽的利益。吴汉对原有利益的侵扰,其损失和未来所得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2.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邓奉反叛之前对盆地以外的势力扩张记述,也没有跟风涌入长安觊觎龙位。说明他本没有另立山头的野心。他不是拿吴汉作为“师出之名”。

3.能和一群明星级将领对持大半年,说明邓奉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也就是说他有足够的统盘考虑问题的能力,他在权衡“暴起”的得失方面,不会一时性起拍脑袋决断。定是无奈的选择,另有难言之隐。

4.在皇帝面前,邓奉比吴汉更有话语权,对于吴汉的造次,只用和“皇兄”耳语几句,这事就不算事,还用得着干戈说话。

5.后汉书出了逻辑问题。说是吴汉军抢掠行为才激起邓奉的反叛。但又记述吴汉军离新野(或淯阳)边界百里外,邓奉已经起兵增援远在南阳的董欣守军。

“他要干嘛?”邓奉开始有点懵

吴汉大兵跟脚赶来,让刚回新野的邓奉惊恐万状:

1.我前脚走你就后脚派人跟来,你这是要干啥里,赶尽杀绝吗?

2.你以为我是畏罪潜逃吗?笑话!

3.升米恩,斗米仇的俗语今天我算是领受了。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是你在逼我。

“他要干嘛?”刘秀开始也很懵

邓奉愤然付袖,继而暴起,让刘秀也很吃惊:

1.我心里不舒服,可也没怎么你,你倒拍起桌子来了。

2.你小子心里是不是有鬼?畏罪潜逃。

3.我只是派人去看看你的走势顺便平一下小乱,你倒好,拉起架势竖起毛,想造反么?你以为我还是当年被我大哥你们嘲笑的文叔吗? 

家人咋也不出来譲譲邓奉

邓晨是邓奉的堂叔。邓禹是邓奉的族兄;阴识是邓奉的老部下,又是阴丽华“止于奉舍”的监护人;阴丽华是处在同一屋檐下两年的嫂子。打了几个月,这些人咋都到哪儿看蚂蚁上树去了,也不去譲譲邓奉。刘秀咋也“没想到”这些关系呢。

俗话说“劝赌不劝色”,就是说涉及到私生活方面,再知近的关系都没法插话。

大家都知道船弯在了哪里,但谁也不能说出口,其实根本没啥可说的,越说越尴尬。

于是邓晨沉默了,邓禹沉默了,阴识更是你让我咋说。一家人一致的意见:你俩的事你俩一起说吧!

“去收拾他”含糊颁旨,圣意难揣,不知所措

别说亲戚,就连像刘秀的“指腹亲家”吴汉都拿捏不好分寸,只好“被驱出”到边沿观望风向,打也不是,罢也不是。一项勇猛无比的岑彭在没有得到上峰明确指示的前提下,也是犹豫不定:这仗让我咋打?真打?假打?于是,朱祜就过去密谈了(被俘),在前线“失利”,将帅们没自责,皇帝也没问责,任由他们在“全国形势瞬息万变的当口”僵持半年之久。就在皇家颜面实在没地方搁的时候,刘秀才不得不出面,收起僵局。

皇帝哥一来,邓奉就败了,其实刘秀也根本没有带来比“五宿九将”更有名气的厉害人物,邓奉瞬间溃败更是蹊跷。关键是,我不信你不来,这就好,你来了,好,我不闹了,咱们好好说道说道吧。走!朱祜。你陪着俺就按前些天说定的见咱哥去!

邓奉坚信刘秀不会怎么着他

1.首先我真的问心无愧,不然我还敢送嫂子去洛阳。

2.我和你“派来”的特使朱祜已经沟通好了,我不是真心要反你的。真要想反,能会是现在,他刘秀能不明白。

3.咱们的道道儿,除了朱祜,我和谁也没说过,我顾了你的面子。

4.我托管了你家的老小两年,我不相信你会恩将仇报,不义于天下。

5.你会记得你大哥刘寅在时咱们一起相处的融洽时光的,你的江山有我的功劳在。

6.女人算什么,相信你不会为一个女人,失去起家时的难友。

依我看就罢了,你们说该杀,那就杀了吧

历史聪明地把刀柄递给了臣属。赦免的理由是“怜奉旧功臣,且衅起吴汉,(帝)欲全宥之”,岑彭和耿弇深谙主子的无奈,如果留,下一步的棋怎么走。君臣言欢?或自我检讨,怎么检讨?判刑,谁判?作案动机?留下就有可能被人放大皇后的历史不明点。乱麻只能用快刀。这样也能省却史家们的不少笔墨。

对于一般持柄生杀的皇帝这不算什么。但刘秀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圣人,是帝圣。误解、猜嫉,验证了人无完人的铁律。坏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格言。

我本不想杀,可是你们说该杀,可都别怨朕哦。刘秀起码在纸面上开脱了自己。

闪烁其词的“止於奉舍”

《后汉书皇后纪上》载:更始元年六月,遂纳()后於宛当成里,时年十九。及光武为司隶校尉,方?之洛阳,令后归新野。及邓奉起兵,后兄识为之将,后随家属徙淯阳,止於奉舍。光武即位,令侍中傅俊迎后,与胡阳、宁平主诸宫人俱到洛阳,以后为贵人。

也就是谁阴丽华在与“党”失去联系的一年多里,历史不清楚。换作一般的队员归队前也要严苛审查一番,而阴丽华不是一般的队员,她是皇帝的原配。但按常理,皇帝的女人是不能出任何哪怕半点差池的,一旦疑似也会终生搁置的,而阴丽华却不是一般的皇帝女人,她是皇帝的初恋情人是挚爱,是皇帝心目中未来的皇后,所以不会像对待衣服那样轻易扔掉。就因为这个原因,不能公开审查,因为一旦公开审查,再干净的阴丽华也会被世人谣传为皇帝的不堪。这是刘秀的心结所在,这种窝在心头的不舒服和谁都没法说,甚至在阴丽华面前更得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史家还是偏爱刘秀阴丽华这对美好鸳鸯的,以阴识为阴丽华“监护人”,以“止於奉舍来粗略代过那段“覆巢之下”的非常时期,不信谣不传谣不附会,尊重了事实。

一幅汉画映现了邓奉初入洛阳城就“谒归”的动因

十多年前,有人在南阳东郊白河西岸泥营村附近邕河一座石桥上发现了一款汉画像石,后被盗出现在市面上,几经转手,被方清亮、方清刚兄弟收藏,现存于唐河县元潭镇。该画像石为汉代形制的墓门楣石,构件长320cm,40cm,厚30cm,共两块构成一个共有11个人物的大场景。两块画石的正、背、下三面均刻有画面。何时出土不详,推测发现地为二次利用地。2017921研讨会上主要探讨的是该画像石正面(如图)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一场宴饮,乐工艺好,侍仆殷勤,两大人正襟危坐,中有魁梧大汉坐立不宁,倔然而起”,经过反复枚举、反证、排除比对汉代及以前的历史事件,最终被我命名为“邓奉之死”。它用简约的线条描绘出了邓奉的不安、狐疑、临界崩溃如坐针毡的窘态。这最终导致了他愤然“谒归”、最终走向暴起、被斩的绝路。 

画面简介:

画名:最后的晚宴——邓奉之死

时间:发生在建武26年春天。

地点:洛阳城汉宫。

主题:刘秀做东,欢迎邓奉归队,感谢他两年来对家人的照顾,重温兄弟情谊。

人物:一号阴丽华为主陪,二号邓奉为主宾,三号刘秀为东,其他是侍仆和乐工。

场面:一人失控、全场惊恐。

人物神态:阴在频频示意劝阻,邓在酒醉发飙,刘秀流露出不屑理睬的表情,强忍着,敷衍着,侍者在惊诧,乐工毫无觉察,卖力献艺。

画面模拟配音:

1号阴丽华悄声提醒邓说:“你别上头上脸了中不中,安安生生坐着吧!”

2号邓奉大声说:“俺哥们儿还没尽兴呢,去,女人蛋子们懂个球,莫说我哥当了皇帝,就是当了老天爷他也还是我哥。哥!哥!你说是不是?来,喝。”

3号刘秀手有些发抖:“嗯!嗯!啊!啊!”

4号侍者:“我靠,要出大事了!”

结局:酒精点燃了过往的不快,彼此尴尬,不欢而散。邓奉临界心理防线决口了,愤然“谒归”。这却引发了更大的误解,矛盾升级,最终导致了悲壮的结局。

结语

这幅画描绘的当是邓奉护送阴丽华初到洛阳,刘秀摆的接风答谢宴。这个葬在南阳郊区的汉代墓主可能是这个宴会的参与者,知情人,或为阴丽华的高级护卫,或为邓奉的随从,或宴会的陪客人、筹备者,或为阴识,甚至就是邓奉本人。主持刻画者一定很尊重刘秀、吝惜阴丽华、却也同情邓奉,对事件的发生很震惊、很无奈、很遗憾。

这个事件是误解积重所致,是面子惹下的祸。其实当事人都没错,错的只是胸怀、皇家的颜面、升级的猜忌。若能坦诚地沟通,何致干戈说话,累及无辜。这真是面子天大却又纸薄。

悲情的邓奉

作者简介:       

    齐英杰 :南阳市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南阳市宛城区政协常委。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河南范蠡研究院驻院副秘书长,河南省红学会常务理事,南阳市红楼梦研究会副秘书长。南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南阳亘古文化苑创建人,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南阳大观网创办人

       总编

        王保定:南召县南河店人,中共党员,南阳大观公众号、网站总编 ,河南省范蠡研究院网站编辑,东北坦克部队某部退役中校,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探究者。 

       采编

     王越钟     惠千里    谭庆凯     齐嵩岳    曹宽

       校对

       孙法迪    张畅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有更多的好故事等着你!   网站是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在电脑上搜寻南阳4000处文化资源点。

南阳大观网
鹰寻盆地风物 解读盆地文化密码 指引盆地好去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