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
(网站与公众号同名)
争抢范蠡故里是今人的造次
——谁有资格和古人较劲?
【近日,南阳地面上范蠡故里之争可谓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作为蠡院副秘书长、南阳大观网的创始人,我非常纠结。一边是钟情的山水,网站采集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数据;一边有我多位良师益友、亲属;一边有我的多位恩师和同窗。怎么说都会得罪亲友。但最终我觉得,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必须有所担当,要尽绵薄之力来拯救未来可能要发生的文化灾难,无意论战,只是凭借自己的眼界和对客观史料的理解来表达一点非常个人化的观点。其中对一些怪现象可能会有所触及,请见谅!】
中国先秦学会名誉会长宋镇豪在南阳的范蠡文化研讨会上说:范蠡故里在宛城古代是没有争议的,所谓争是今人的事。他甚至私下还道出了一句很自嘲的话:我们今天的到来也许是多余的。
先生的真诚与豪爽,是缘于一个真正学人对南阳文史资源的客观把控和认知,是真心话。南阳的学人之所以不能如此,并不是对资源掌握不够,多是因受到私底情结或长官意识所左右,于是“皇帝新装”“指鹿为马”的戏子们就粉墨登场了。
是啊,范蠡故里在宛城根本就不存悬念,古人说的已经明白的不能再明白了,当世几人有资格能与古人较劲?
以下六题7项古人的“认定”,如果质疑,任凭你使出吃奶的劲来比试比试。
一 “古范蠡乡”“孙喜公墓志铭”两块石刻地上地下构成了地域信息复证。“古范蠡乡”这块在寨门上悬挂了二百多年的界中第一门额,是中国迄今唯一的范蠡故里铭牌。
“孙喜公墓志铭”,6处提到范蠡,墓主是界中人,有家谱为证,撰文人又是界中邻村的进士。该墓志铭很具体明了记载,界中就是范蠡乡,即范蠡故里。
该石刻1962年出土于界中南孙家祖茔。此间,先后发现两套,另一套的主人叫孙虎(完好珍藏)。底盖对扣,铁条捆扎,白灰封口。后该墓志顶盖丢失。
墓碑往往是为了光耀门庭的,多溢美之词,给生人长脸的。而墓志铭不示人,铭刻的初衷是客观记录主人的真实身份信息,故用字更庄重,可信度更高。
你要质疑,那把你家祖上所有的墓掘开看看,能出几块墓志铭,又有几行字值得得拿出来说事。百年后,你敢把自己的真话刻入自己的墓志么?即便你横心想哄骗千年后的后人,你的铭文又能有几斤几两?
二 范蠡墓,范蠡叶落归根地的标志性遗迹 。范蠡墓位于界中东南1公里,1969年被平,2016年系铃人现场认定,恢复了封土。它是南阳境内唯一一座范蠡墓,它能实证界中的范蠡叶落归根地。
然而自该墓恢复以来,不断遭到来自官方和民间众多文化精英们的质疑和打击,甚至诽谤。担当文化的乡贤们屈打不招,苦苦咬定青山。
2022年,南阳府衙博物馆长刘绍明先生从美国哈弗大学讨回了一份1892年出版的《南阳县图》,地图上界中东南标有“范蠡墓”字样。界中乡老这才流出了一行冷泪。 该图是南阳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接近现代绘图技法的地图(与之相比,康熙年间的地图就是小儿科。)标注点告诉人们范蠡叶落归根的位置,与今天我们看到的范蠡墓位置完全吻合。事实证明界中人是光明磊落的。
该地图上的标示为范蠡故里在宛城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三 清光绪《光绪新修南阳县志》(1904年)地图,在南阳县南界冢标有“范蠡故里”字样。 该地图的主创人是一个很生疏的名字王宗刚 。王宗刚何许人也。王宗刚(1858-1937),字可亭,南阳城南25里的王庄人,清末民初南阳著名学者。他是张嘉谋的莫逆之交,是杨廷宝的恩师,是南阳近代史上的文化大咖。他画出了“范蠡故里”的位置,非常明晰。这是迄今为止官方文献最具体的范蠡故里落点。与上文范蠡墓一起形成了复证。
120年前大儒们的认定,你不服气,那就先报出你是哪块地里的红薯。
四、明代大儒袁宏道、袁中道的日记已指明了”三户”和范蠡乡在哪里。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载: 袁宏道(湖北公安县长安里人,著名文学家,万历二十年进士)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1年)过南阳,他在《宏道日记》中写道:“从林水驿(今瓦店)发,过光武故里(白水村,今叫八里铺),经范蠡乡,宛三户也。”
袁宏道三弟袁中道也在万历三十八年过南阳,在《游居柿录》中写道:“从林水(今瓦店)发,过光武故里(白水村,今叫八里铺),饭范蠡乡,宛三户也。”
袁宏道、袁中道都明明已经指清宛三户就是范蠡乡界中,这与下文的叶佩荪表述构成了复证。今人为啥还在拿“三户”望文生故事。要知道楚地今含有“三户”字样的地名足有二十多处。按某些人的逻辑,范蠡就有回不完的故里。
省省心,别难为自己,也别难为老乡范蠡了好不好?
(在百度地图里搜出的全国有三户字样的地名)
五 郦道元的描述起码是南北朝时期史学界对范蠡里籍的共识。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载:“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旧有二澨(音室 ),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漬,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对这段文字,很多学者质疑:“郭仲产言” 道听途说, “三十”太 粗略,有被窝丈量大腿之嫌 , “卑小”的城 是多大, “以为” 是主观臆断, “推“是理性判断, ”城侧”城边上。
笔者认为郭也是史学名家,其言不会离谱;三十里,纵然历史时段的里程单位再冒顶,向南也过不了宛城新野之界(70里),所指必在宛城。其它质疑不足为道。
地理学家郦道元是范蠡故里在宛城的最早(1500年前)圈定,谁想让范蠡故里跳出这个圈那得整出个相当的戏法。
六 叶佩荪诗点明了三户即界冢(界中),是范蠡故宅的所在地。乾隆年间南阳知府叶佩荪曾为界中作过这样一首诗:
界冢范蠡庙
涅阳古道没沙墟,界冢何年少伯庐。
故国久辞三户远,扁舟常向五湖疏。
风流今古吴宫怨,霸气春秋越绝书。
总为楚材能雪耻,寒潮不必怨灵胥。
这首诗为范蠡故里提供了客观依据。他再次点明了三户与就是界中的关联就是其实的事实,该诗的作者身份和写作背景还潜藏着更多研究空间。
叶佩荪(1731-1784),字丹颖,号辛麓,浙江归安(时隶属于嘉兴)人。生于清世宗雍正九年,卒于高宗乾隆四十九年,年五十四岁。乾隆十九年进士(全科第八名,二甲第五名,名次超过了第七名的纪晓岚),改兵部主事。累官卫辉知府,开封知府,南阳知府,山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著有《传经堂诗文集》十二卷,《易守》四十卷,《清史列传》传于世。在浙江有“归安叶氏一门风雅之盛,为吾浙之冠”之誉。
1、叶佩荪是所有论述范蠡故里著作存世的人物中,“文凭”最高,官职最大。他的眼界宽广、知识架构齐全,其语言表述更客观可靠。
叶佩荪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对范蠡生活过的三地都了如指掌的论述人(他的家族是嘉兴名门望族,他做过山东按察使,做过南阳知府),他对有关范蠡的传闻和文献掌握得最为详实,加上他有多年的京官经历,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政治修养,当有高瞻的历史观,所以他的论断最具可依性。
2、从诗中的“少伯”“三户”“楚才”“吴宫”等字词看,他定熟读有关范蠡的著述。他没有障目于《水经注》,显然他深谙郦文,而不以讹传讹。
3、叶佩荪是浙江人,又同为南阳府辖区人民的父母官,对范蠡故里主张的地方不存在感情偏私,且是不论之论(只是诗作),言事更具客观性。
4、已经没入沙墟的涅阳古道在历史的尘烟中隐隐约约,我们这位知府却明了它的历史渊源,能认准它的具体位置,且把对它的哀愁容入诗篇,加上该诗的风格和意蕴以及信息含量,足见他的博学多才,和非凡的史学造诣。
5、诗中特意提到了他的两个殒命政治的“同行”文种和伍子胥 ,可见那些历史事件对他心灵的冲击之大,说明他是在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正视历史,而不是戏说。
6、叶佩荪曾对官方数据有过这样著名的论述:“地方辽阔,户口畸零,官必不能遍历乡村,细询姓氏,只凭乡约造报,错误相仍,则编审之不真。”这说明他是一个处事极严谨的人,不会文过饰非,人云也云。对于他的文章也一定会力求缜密。。
作为地方长官,后又官至“省部级”,本诗作为官方文献被“发表”且传播至今,可见那时叶佩荪始终认可此文的文学价值和史学观点,且此后历代史家认可,因为到现在也没出现过任何一篇质疑此文的史学驳论。
当今三教九流的大神们哪个更比叶佩荪更有资格来坐论范蠡文化呢?
如此等等,若自认较劲不过古人,那就消消停停,坐下来摆出出点文人的大样,强撑点该有的风骨,端正心态,永于自省,担当起大南阳的文化,不负上天的恩赐,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古人,尊重故里在宛的古论,这才是对圣贤范蠡的最好尊崇。
作者简介
齐英杰 :南阳市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南阳市宛城区政协常委。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河南范蠡研究院驻院副秘书长,河南省红学会常务理事,南阳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南阳亘古文化苑创建人,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南阳大观网创办人。
总编
王保定:南召县南河店人,中共党员,南阳大观公众号、网站总编 ,河南省范蠡研究院网站编辑,东北坦克部队某部退役中校,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探究者。
采编
王越钟 惠千里 谭庆凯 齐嵩岳 曹宽
校对
孙法迪 张畅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有更多的好故事等着你! 网站是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在电脑上搜寻南阳4000处文化资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