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聂振弢先生

文摘   旅游   2024-01-30 17:07   河南  


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 

   (网站与公众号同名)

  南阳城旗杆院张家掌门人张凤岗(光绪进士,南阳近代大儒)从西安回宛,马车途经内乡秦丰岗阻雨驻留。老先生看着那里地貌突兀,翠山秀水,就与店家闲聊:“俗话说‘小乱奔城,大乱奔山’,我想给孙女在此地结门亲事,闲时来散散心,遇乱了也好来避一避难。”张家是何等门第店主当然清楚,当地望族孙家闻言,便来求亲。凤岗见面看了孙家少爷孙本伦,当场口头定了亲事。可回南阳后,儿子张孚襄(进士)和媳妇都不乐意让女儿远嫁山里,提出得让女婿来南阳置产的要求,也就是说“城里得有房子”。孙家家产一点也不含糊,很快在张家老宅旁也购置了一大宅院(后成为大华电影院——在南阳商场西边今大华眼镜店)。老先生一语成谶。1945年初,日军占领南阳,张家老小合托到内乡山里躲避时艰。

   后来孙家的女儿又与宛西望族聂家结亲(聂家与宛西名流别廷芳的关系就不用多说了),不久聂家一个男婴呱呱落地。

  那个男婴就是聂振弢先生,那个张家姑娘叫张淑敏,她是聂振弢的外祖母,南阳当代教育家张剑工的姑姑。说张剑工大家可能不熟悉,他是旗杆院张家的嫡孙,南阳新知书店的创办者,袁宝华、赵芝庭的同学,姚雪垠的朋友,二月河的老师,聂振弢的表舅。

   聂振弢先生是在张家长大的。解放初,聂家遭受重大历史变故,聂振弢的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回到外娘家居住。外祖母不是一般的女子,知书达理,通贯古今,五经四书名句随口拈来。对经典名著也是烂熟于心,经常给外孙讲里面的故事,最多讲的是《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她是外孙的启蒙老师,甚至是对其一生产生影响最大的亲人。外祖母走的并不遥远,1982年才在南阳师院仙逝。

    ……这是2019年3月15日,笔者与聂振弢先生当面交流的家世。

   以往每回味这段家世的时候,总让人涌出几分心酸,不过也庆幸张家的文脉能通过聂老接续后世。此刻再回味这段家世,心底很难受,聂老走了,2024年1月19日走了,走得急急促促,全然没了他一向的儒雅和从容。

   聂振弢先生,是南阳数一数二的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国学传人、书法家。生前曾任南阳师范学院教授、韩国京畿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南首尔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大使”、英国威尔士大学汉学院首席教授,担任中国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儒学会讲师团名誉团长等,是《作文指导报》创始人。

   他在担任南阳师院教授,却不局限他的古典文学专业,他在音律、书法、传统国学等方面也影响了一波波学子;他创办的《作文指导报》做着文脉的传承功业。他创办语言学院试图将南阳的汉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笔者有幸结识这样的泰斗级人物,尽管接触还不够多。

   捡拾与聂振弢先生的接触,每个画面都还是那么清晰感人。

   之前听过聂先生的专题讲座,文化活动同场,对先生的言谈风格和传奇人生都特别有感觉,但只能敬而远之,毕竟他到哪里都是中心人物。直到2015年8月,先生带领一帮同仁建起了伯元文化研究院,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可能因对《红楼梦》有一知半解吧,我被杜学庆和杨四方两老兄举荐给了聂老,下了聘书让充数研究员,聘书上盖着聂振弢鲜红的大印和署名。到场一看那阵势就懵了,夹在文化名流之间,心里惴惴不安。先生却如同老相识一般,握手寒暄,称呼中,在我名字后还客气地缀了老师二字,被折煞得脸都红了。

   会开始了。先生正在很投入地讲话,一个小蒙童,晃晃悠悠爬到了台上,然后沿着讲桌,扒眼望着聂老嗷嗷地笑。会场组织者们愣了半天才回过神慌忙上去拉。聂老停住讲话,摘下眼镜笑笑,轻轻拉着娃娃的小手说:“哦!爷爷在开会,不能陪你玩,先外边去,好不好?”把全场都逗乐了。

   2019年3月,几位有志之士,联合起来欲成立张衡大学,我被邀入列撰文助阵,连续发表了6篇《张衡大学呼欲出》系列文章(内容见本号),在其中《盆地何以立名黉》一篇,从古到今展示了南阳东汉的辉煌、南阳历史上的教育前辄、南阳近代大儒、南阳当代大学校长群等来论说南阳打造张衡大学的历史文化底气所在。

   文章发表后第二天,已经是市委领导的杜学庆兄约我晚上吃饭,说聂老想见见你。我半天不安,觉得先生可能是要问罪的,一个劲寻思着,究竟是哪段话讲过卯了呢?想了一百个致歉的话语,结果竟一句也没用上。

   先生已提前到房间候着,见我进门,起身拉着手亲切地说:“你文章我看了。写里好啊,写里好啊,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尽管心里知道这是先生鼓励后学的一贯语风,但心里还是充满了感动。一个晚上的交流,聂老几乎都是探讨的口气,间或幽上一默,而言笑又恰到好处。

   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常接待外地专家进行交流文化,往往要邀请南阳学术界参会。先生作为研究院副院长,多有求必应。但每次电话提到接送事宜,他一般都会说有车,委婉谢绝。其实,他一般乘坐公交。有人说没见他的车,他就开玩笑:“我有车,比你们的都大!”。私下解释说:“用一块钱能解决的事,何必要麻烦人穿城挤巷,斗转半天不安生。啥大教授,就一个教书匠,别人抬举是一回事,咱得有自知是另一回事。”

   直到先生去世前的遗嘱也如此态度。他嘱托,去世后直接从武汉运回内乡安葬。不必在南阳设灵堂,免得浪费人们时间。

   先生不仅如此,他在南阳参加的所有讲座都拒绝报酬,一分也不收,给南阳学界树立了新风,让一部分人汗颜。他常说,国家给我发有高工资,就是让我做事的,哪能还要双吃双拿?

   先生讲座,很少使云里雾里的所谓学术术语,他总是家常话一般,很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却架构起一个耳目一新的观念体系。他仿佛融汇了古今万物,简直如一位神厨,能把一堆白菜萝卜碎边烂沫烹出一桌美味佳肴。或如一位魔术师,能将一堆瓦砾朽木,转瞬筑成一栋华丽的阁楼。

   先生不仅是学问家、演说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实干家。

   他在教授古典文学的同时,使《作文指导报》落地生根,一代代学子,受到滋养,拔萃于文林,为南阳作家群培养了新生力量。

   先生到处宣传南阳楚汉文化的同时,近七十岁高龄,还激情浩荡地树起大旗,在伏牛山下兴办起南阳语言文化学院。他的办学兴教精神,可与王可亭、杨鹤汀、张嘉谋、别廷芳、彭禹霆等古人比肩。

   先生浑身透着儒雅、大气、睿智、幽默、风趣、童真。赏一赏先生的书法,你可能就懂了他的人。南阳各高雅之所多悬挂先生墨宝,令过往者,难以移步。都赞誉先生是大书法家,他却笑言“我只是也会写字的人”。只是也会写字的先生却写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他把人生况味发酵凝注在了笔端:大道至简、通透灵性、干练洒脱、干净清爽、自信从容。

  字如其人。惯常的品赏而今却成了凭吊。

  那就以此凭吊聂振弢先生吧!

附 :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华夏汉语国际学院)

  2011年,聂振弢在南阳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南阳市城北潦河坡镇开工筹建以传统语言学与传统文化为主打课程的“南阳语言文化学院”,聂振弢说:“我希望能够为南阳、为中原河南、为国家民族、为子孙后代做件事。”

   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支持,无偿提供千亩大学园区,立项建校。2011年底,在这块山水灵秀之地盖起了两万平方米的校舍。按当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五百人规模,生均十平方的建筑面积要求,已达到了办学标准。但2012年上报审批时,“门槛”又提高了,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办高等学校要达到三千人的规模,六万平方建筑面积,聂振弢一时未能筹集足够资金,建校一事暂时搁置。直到聂老生病前办大学的梦想在他心里并未曾熄灭,他期待有公信力、有充裕资金的企业能给予其硬件支持,同时也诚挚邀请那些有识之士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共襄盛举。

   作者简介:

    齐英杰 :南阳市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南阳市宛城区政协常委。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河南范蠡研究院驻院副秘书长,河南省红学会常务理事,南阳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南阳亘古文化苑创建人,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南阳大观网创办人

       总编

        王保定:南召县南河店人,中共党员,南阳大观公众号、网站总编 ,河南省范蠡研究院网站编辑,东北坦克部队某部退役中校,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探究者。 

       采编

     王越钟     惠千里    谭庆凯     齐嵩岳    曹宽

       校对

       孙法迪    张畅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有更多的好故事等着你!   网站是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在电脑上搜寻南阳4000处文化资源点。

南阳大观网
鹰寻盆地风物 解读盆地文化密码 指引盆地好去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