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英杰||在安康汉水文化交流会上的发言

文摘   旅游   2024-11-30 21:58   河南  


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

  (网站与公众号同名)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11月27日至29日,安康市举办了“美丽汉江 美好生活”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区域文化交流—第二届“汉江号子”传承保护等汉水文化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陕西省文化馆指导,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十堰市群众艺术馆、南阳市文化馆、丹江口市文化馆、襄阳市群众艺术馆、老河口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文化馆、商洛市文化馆、紫阳县文化馆、石泉县文化馆、汉阴县文化馆、汉滨区文化馆、旬阳市文化馆协办。来自相关省、市、县的文化馆领导、非遗干部、音乐和舞蹈干部、特邀专家共计80余人参加了活动。

   笔者有幸作为地方文化的探索者、航运文化项目的实践者,受到会务方的盛情邀请。2021年受疫情所限制,笔者爽约了第一届交流会的邀请,一直有欠了安康一笔债似的感觉。这次参会,总算了慰藉了此前的遗憾。

以下是笔者在汉水文化交流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仁们:下午好!

今天我们越过千岩万壑,踏浪而来,会聚于汉水中上游核心区域安康,来探讨航运文化,是因地制宜的生动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南阳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渠首,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特别贡献,南阳唐白河还是汉水流域最大的支流,也是汉水流域人口最多的地市。唐白河流域的航运是汉水航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汉水航运文化方面南阳人当责无旁贷。

尽管我不能代表整个南阳,但作为南阳一位文化领域的跋涉者借此,想谈谈个人视野下对汉水文化的一些零散的感悟和关于南阳航运发展的汇报供同仁们参阅

一、汉水中上游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汉水流域独特气候和水土环境,这里藏风纳气,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适宜人类繁育,使这里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汉水流域发掘了多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汉中梁山、斗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安康发现的四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南阳八里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遗址。南阳黄山人类遗迹的发掘,更是将汉水人类活动史追溯到了7000年前。

二、汉水流域是华夏文明核心文化伏藏地

1.独特方域

汉水中上游在全国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文化海绵地域,像涵养水土一样涵养着中国的文化,汉水以外的文化无论如何衰减,甚至淡去,汉水都能给予全息化复原。因此,天下众多支流只有汉水能与四大名渎相提并论。还绝无仅有的出现了长汉丹“江上江,江中江”的非正常命名逻辑。

在历史上,文化往往以水系为轴心进行传播。即使一条支流也有支流的文化体系,如唐河、白河、湍河都各有各的风俗、语言、秉性。

汉水上游为相对独立的四塞之域,仅有汉水如胎儿脐带一般承担着流域内文化的吸收和输出,吞吐着广阔的华夏文明,沉淀着,升华着,生生不息。

2.汉水之花

从汉水走出的范蠡,他如何能导演出吴越争霸的大戏,背后当然靠的是汉水流域的智慧和莽莽秦岭所蕴藏的人力、物力的支撑。

《山海经》《水经注》都以汉水流域为详细表述区;《三国演义》的故事多发生在汉水流域,吴承恩在汉水流域著成《西游记》;《红楼梦》用的所谓俚语最接近汉水古话,文中的贾家祖先是南阳人(坟墓就在邓州) ;《李自成》把汉水流域的商洛地区展现给世界;当代汉水流域集中出现了6位茅盾文学奖作家(贾平凹、陈彦、姚雪垠、周大新、柳建伟、宗璞)他们的作品都是地域文化的凸显。

特别是贾平凹先生,一支椽笔,独步天下,快节奏、高质量写出了汉水的无限娇美,写出了秦岭的浑厚雄壮。(其中《山本》一书中的涡镇,原型就在咱们安康,对吧?)它的作品中汉水文化波澜壮阔、汹涌漫溢。

如果把汉水比作一株山花,西部、东部区域为叶片,那么,丹江就是一束美丽的红色花序,棣花就是汉水流域灼灼绽放的奇葩——极花。

三、灿烂的汉文明给华夏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发端于汉水流域西部的西汉帝国,征战漠北,所向无敌,用200年时间成功塑造了“汉人”、“汉子”、“汉族”、“大汉”的民族形象;

发端于东部的东汉帝国,开启了崭新的封建文明,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形成了统一的汉语体系,陶瓷、印刷、造纸等文化艺术也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今天的普通话是汉话与域外地方化杂交后形成的语体,是蹩脚的汉话;很多古诗词,只能按汉水话读才能押韵。很多节令仅仅符合汉水中上游一带的气象特征,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蜀汉的顶层设计和大批人才出自汉水流域,在广阔的流域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两千年来一直丰富着中国的文学,激励着多少乱世儿女走上了为国效命之路。

三汉文化对华夏文明做出了重大,还丰富了汉江号子的歌体内容,给该地域增添了几不少英雄气。

四、南阳船工号子是对汉江文化的丰富

  南阳名字在先秦已经出现,源于“南山(秦岭余脉伏牛山)之南,汉水之阳”,这注定了它文化上的归属地就在汉水流域。

1.南阳号子

南阳境内自西向东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大水系,成为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天然桥梁。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出各自独特的行船号子,如丹江号子、白河号子、唐河号子等。丹江号子很多,著名的有《上水拖船号子》、《下水摇橹号子》、《湾船拖锚号子》、《起锚号子》、《扛船号子》、《撑篙号子》、《过街号子》等。唐河号子有《撑篙号子》、《摇橹号子》、《抖逢号子》、《拉纤号子》等。这些号子或表达河面风平浪静时船工们的愉悦心情,或表现江面起风暴或驶入险滩时,船工们同心协力与风浪展开搏斗的激昂情景。无论上水、下水,船抛锚、起锚、撑篙,到处都有船夫们的歌声,处处都展现着他们的坚毅、勇敢、勤劳的精神风貌。

2.号子与航运的历史

船工号子最初是底层劳动者辛苦劳作的苦痛呻吟。而艺术融入劳动后,二者就相得益彰了。对歌体来说有了场景依附,更具质感;对劳动者来说起到了更好的协调动作、排解愤懑、释放压力、焕发激情、抒发情感、苦中作乐的效果。千百年来也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从船工号子的产生看,号子与航运是共生的。

据范蠡生平记载,早在2500年前范蠡就从南阳舍岸登舟,沿白河、汉水奔赴江浙。

“鄂君启船节”铭文显示起码在2300年前就有大型船队穿梭在汉水流域(往北可抵南阳城北)。如此说来,这些航运活动的记载可作为汉江号子的最早历史。

也就是说作为汉水号子的一部分,白河号子至少有2300年的历史,这也是确切的汉水航运的历史记载。

五、汉水船工精神是汉民族精神气质的体现

旧时船工多为生计,不得不出卖苦力。他们挣扎在艰辛、劳累、危险的贫困线上。全家生活在船上,生活单调、枯燥,遇到连阴天,简直度日如年。结婚生子成为大难题,养孩子更难,无暇照看,也没条件上学。直到七十年代,很多年轻的船工还是文盲。水手们的家庭状况都不是很好。

船工们工作非常苦。过去,从南阳到汉口1300里,帆船创造纪录的航速是来回顺风,半月打一个来回,一般情况下单程需要半月到20天,遇到特殊气候甚至需要一个月时间。一路上特别苦,身心疲惫、吃不好、休息不好。古来就有船工“三死”说:路上累得要死,搁浅或出意外苦等急得要死,吃饭时间没准常常饿得要死。

撑船还要冒很大风险,狂风、激流、险滩、暗礁、土匪。古谚天下三大险事撑船位列其首:撑船,跑马,上刀山。

南阳流传着一则古谜:“在家里青翠粉嫩,出了门黄皮寡瘦,跑江湖,串码头,提起来老泪横流。”尽管谜底是竹篙,却是水手们人生的真实写照。

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练就了船工们非同寻常的精神气质。总结起来为四大精神:勇敢冒险精神、机智坚毅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乐观豁达精神。这四种精神说开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体现。这也是我们今天传承船工号子的价值意义所在。

六、汉水航运故事意外解答了“妃子笑”的疑问

1、谜团:唐代贡奉杨贵妃的荔枝,究竟是怎么实现在三天内抵达的华清池的?一直困扰着人们,众说纷纭。

2、南阳天妃庙初创故事。天妃庙老道长讲述的福建荔枝船遭遇诡异天气误闯南阳后,天气豁然转好,为感谢河神而建庙。虽无史料依据,但耐人寻味,毕竟荔枝本与南阳毫不相干,故事涉及荔枝来龙去脉的客观性较强。

3、荔枝盆栽,南养北运的可能性。

岭南人在盆中移栽荔枝,到成熟季节再她通过船移至汉江上游,然后日日摘鲜果,取道子午道、蓝田道,两日内抵达华清池。汉水的航运能力,以及盛夏有足够的高温来维持荔枝连续结果,是完全可能的。据气象数据,暑期,安康城的气温只是略低于汉水下游2-3度。

七、南阳航运境况

1.南阳当代航运概况

旧时南阳航运人多为单船单干,有时或入船行(如今天的合作社)。主要运营在:襄河段(武汉至丹江口)唐河、白河段(襄樊至南阳各地)、山河段(丹江口以上)。

明清为南阳航运的高光时段。至清末民初,但随着,京广铁路的通车,加上河水水量的减少,南阳航运逐步走向衰弱。

日寇侵占前,船户的生意相对还算红火,南阳市日出入300艘船次。2016年我采访了南阳新记船行老板儿子,南阳在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航运,(全是南阳民船)达45艘船的编队,为68军运送物资。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南阳成立了唐、新、淅三大航运局,下辖多个航运公社,航运大队。业务一度风生水起。1959年随着丹江口、鸭河、板桥水库大坝合拢后,河水步济,业务便每况愈下,其后转入下游河段,依次在湖北张湾、钟祥、汉口等处过活。上岸的船工们也被分流到各个行业,但因文化程度低,大多生活艰难,只能在城市边缘的窝棚里度日。

2.现状

据南阳海航中心数据,如今南阳依然有500艘货船在长江上运营,约有80万吨位。南阳市人民政府在汉口设有海事服务机构。南阳汉正街一带还有南阳大批航运历史遗留资产。

南阳的航运人,尽管远走江湖,却依然以南阳的窝棚为永恒的家。他们在外被笑话是无法驶回家门的编队,但他们坚信,驾着自己的航船回到家乡的梦想,迟早一定能实现的。

3.南阳复航

南阳复航工程是河南省“三横一纵”航运格局中的纵向航运线路,即沙颍河与唐河航道连接的航段。河南省着力打造唐河与白河的复航工程。唐河河段第一期率先投入施工。设计航道为四级,但关键设施都按三级标准。

一期复航工程,从湖北边界到唐河县城,共66公里,50米宽的航道,水深2.3-2.8米。计划2025年年底实现通航。届时,500吨位的货船可以从武汉港口驶向唐河城郊(至汉口水路全长约650公里)。

航运吨公里成本约0.06元,铁运0.22左右,汽运0.6左右。这是项目的动力所在。虽然曾经沉沉的号子声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汽笛声相信会依然悦耳动听的。

             结 语

汉水号子是汉水航运的标签,航运文化是汉水文化的通贯载体。

今天,尽管我们所处的汉江中上游还处在经济欠发达阶段,但我们有着丰富的天赐物产、庞大的文化体量。最高端的资源就是文化资源,见惯了风云变幻的汉水,神秘、高古、沉稳、大气、含蓄、智慧,足能经得住时代的考验,能守定地域自信。如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步入迷茫期,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相信,在汉水流域这个万宝囊中一定藏有经世济民的灵丹妙药,我们努力寻找它,让汉水流域这片无与伦比的热土再放异彩。

祝汉水文化安康!祝汉水人民安康!祝安康安康!

欢迎同仁们寻风南阳,共话汉水桑麻!

2024年11月29日

        安康旬阳市汉江航运博物馆

作者简介:

   齐英杰 :南阳市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南阳市宛城区政协常委。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河南范蠡研究院驻院副秘书长,河南省红学会常务理事,南阳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南阳亘古文化苑创建人,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南阳大观网创办人

      总编

       王保定:南召县南河店人,中共党员,南阳大观公众号、网站总编 ,河南省范蠡研究院网站编辑,东北坦克部队某部退役中校,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探究者。

      采编

    王越钟     惠千里    谭庆凯     齐嵩岳    曹宽

      校对

      孙法迪    张畅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有更多的好故事等着你!   网站是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在电脑上搜寻南阳4000处文化资源点。


南阳大观网
鹰寻盆地风物 解读盆地文化密码 指引盆地好去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