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英杰|朱生印忆南渡北归1948

文摘   旅游   2024-06-03 22:32   河南  


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 

   (网站与公众号同名)  

【他是解放前“南中”的 才子,他没被“裹挟” ,是千里追随补入南渡队伍的另类学子,  他吃尽苦头,丈量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他兜兜转转回到家乡,又在家乡展翅高飞,成为正厅级高官——朱生印先生,南阳瓦店镇人,曾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他在八十岁高龄讲述了,南阳解放前后个人南渡北归的经历】

      背景:  1948年11月4日,南阳解放之际,宛城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师生及1万多名工人、店员、市民,被弃城仓皇出逃的王凌云部裹胁南下的那一幕。亲历者,今年85岁的史定训,当年不过是个15岁的初中生,与诸多被国民党当局以“追随政府、共同撤退、完成学业”为由下令南下的师生一起,向新野、襄阳方向一路逃亡。在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地长途跋涉3个多月后,不愿随国民党逃亡的人,都在想办法出逃。最终或辗转沦落他乡,或流离客死异地,还有一部分人,行程数万里、历时4年零7个月辗转到了台湾。他们各自随了自己的命运归宿。 朱生印,没有被“裹挟”,而是事后追随者,完成了命运历练后,最终费尽周折成功返回了南阳。


        下边就听听先生的那段人生阅历:

         1934年农历正月初六,我出生在老家瓦店一个贫困家庭。全家八口靠父亲做银 货手艺养活。尽管家境拮据,但父母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千方百计供我们 上学读书。1940 到 1946 年,我先后就读于瓦店镇联立初小和初高小联读的瓦店完全中心学 校。小学毕业后,我参加了中考。那时的中考,都是各校自主招生,每个考生可同时 报考几所学校。我先考上了离家不远的私立泉凉寺中学,因学费太高负担不起而放弃。便又报考了离家 30 公里远的县立南阳简易师范学校(简称南师)和河南省立第五中学 (简称五中和南中)。听说南师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我打算上南师,以减轻家庭负 担。五中只报了名,没等开考就回了家。到家后,父亲问考了哪几所学校,我一一回答。父亲又问,为啥不考五中。我说 考上了也上不起。父亲让我吃罢午饭赶紧回去参加五中考试。遵父命,午饭后我立即动身返回南阳,参加次日五中的考试。当年报考的学子 1200 余人,仅录取 25 名。临近开学时,邻居才从南阳《前锋日报》上看到我被五中录取的消息。第二天父亲带我去五中报到。五中虽不收学杂费,但报名时要交验两套绿色斜纹布童子军校服、一套卧具、和两双统一规定的鞋袜。多亏父亲在南阳的挚友李三伯的帮忙,连夜赶制出来,按时办理了入学手续。 

    1947年,南阳处于解放前夕,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处于拉锯战态势,五中因此停课,我便回老家帮父母做些杂活。1948年,五中突然南迁到湖北省蒲圻县(今赤壁市) 羊楼洞山沟里复课,我在家未接到通知,没能随学校南迁。后来,父亲托人想在汉口 为我找个事做,给我三块现大洋做路费,让我跟随赶猪客步行20多天到达汉口,借住在硚口开猪行的瓦店老乡雷老板处。当时正值解放前夕,市场萧条,商业凋敝,人 心浮动,找差事也化为泡影。有一天,在雷老板处遇见校友肖道中,他从五中新校址来看望他父亲,他让我随 他回五中申请复课。不料,校方说教育部规定,凡是当年没有随校南迁的,已不属在 册学生,无奈我又返回汉口。肖道中的父亲让我带上他的书信,去找他挚友蒋振东(南阳名宿)帮 忙。蒋是南阳其他八所中学在湖南零陵县(今永州市)新组建的豫衡联合中学老师。于 是,我便从武昌搭火车前往零陵。那时的火车烧的是木柴,走走停停,时速虽不快,但颠簸得很厉害,我挤到车顶上乘坐,危险至极。在衡阳转车到冷水滩,再改乘木船沿湘江逆水而上,约有八九百公里距离。一周之后,于 4 月初到达零陵。次日便在豫衡联中见到蒋振东老师,他为难地说,联中规定,非教职员工子弟,凡是当年未随校南迁的,一律不准接收。正在两难之际,幸遇我舅家村里朱华强,他在联中就读,我小时候去舅家玩时认识。他去找当教员的族兄朱进礼,让他想想办法。朱进礼(瓦店名宿)爽快答应帮忙,带我到校部以他弟弟的名义办理注册登记。随后,又带我到设在何仙观的初 中部办理报名手续,并同有关老师见面。再三叮嘱我和他在初中部就读的弟弟朱进哲,勿必严守秘密,以后都以兄弟相称。他二人对我照顾有加,使我终生难忘。不久,初中部迁到县城,同高中部、师范部和校部相距很近。十月中旬,在联中 读书仅半年,突然有一天,教导主任陈耘云,向全体师生郑重宣布:接“教育部”通 知,全校师生马上西迁重庆,初中部由他带队,凡愿意随校西迁的报名登记,沿途食宿统一由校方解决。两天后由零陵出发,步行到桂林,又乘火车历经十多天,到达广西南丹车站后,带队人又宣布,校方已与“教育部”失联,从即日起,西迁途中食宿自理,这让我们不知所措。正在这时,和我同行的老乡蒋悦均,遇到国民党军一位排长,是瓦店附近贾营人,名叫贾明伦。了觧我们情况后说,他们部队正好去重庆,可 以跟他们同行,由他的勤务兵招呼,吃住不用发愁。我和蒋悦均便随他同行。几天后,我因身体病弱掉了队。当时己近黄昏,四周荒芜人烟,荒草没顶,担心 狼虫虎豹出没,生死难料,心生恐惧。朝着老家方向,给父母磕了三个头,便向前方有灯光处缓行。大约八点左右,到一庄户门口,一位中年人问清情况后,让我进屋吃饭。饭后他说,家里住不下,可带我到河对岸叮当镇一座炮楼里,同一位讨饭的老头住在一起,然后再想办法。我随他到那里后,含泪与他告别。从此,我便开始乞讨生活。五天后的一个中午,我在一家店铺门前乞讨,一位身穿军装的中年人出来问我,为何流落此地,我如实相告。他让那家主人给我拿吃的。那军人说,他是民团司令,可以带我到营房大门住下,一日三餐由勤务兵送给我。我便随他到了兵营门里住下。几天后,民团司令说部队要往西开拔,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们同行。我居无定所,食不裹腹,无奈答应跟他们走。进入广西十万大山,开始翻山越岭、爬山涉水的艰苦之旅。三天后,被解放军拦截,又返回武鸣军分区所在地。军分区把我们集训一周,经过鉴别,保安团大部分官兵遣返回家,少数留用安排。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侯敬明和部下,反复劝我留军分区工作。我当时觉悟不高,对党了解甚少,更主要是思乡心切,便再三婉拒。侯主任送给我一些路费,并开了通行证,我便踏上回乡之路。

从武鸣回老家还有一千多公里,要步行到南宁乘火车到柳州转车,到河南省驻马店下车,再步行约200公里方能到家。当时南宁不通车,我只好沿公路步行北上。几天后到达柳州。在柳州大街上遇见几位同乡,他们也是豫衡联中的,已被人民政府府安置在一所学校里,等待铁路修复后再乘火车回南阳。他们看了我的佩章后,便带我去他们住所办完登记手续。一周后,才乘火车到驻马店下车,步行约六七天,平安到家。沿途受到政府接待办的热情接待,使我对党的恩情终生难忘。也使我再次加深了对党和解放军良好印象。1949年底,我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家。1950年3月,我考上了南阳县短师班,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被分派到南阳县靳岗区崔庒村小学任教。该校只有校长史立言和我两个人,史校长是本村人,当年我仅16岁。两个月后,又被调到区政府工作,这是我16 岁之前最好的一段时光。1951年初,由李先念任校长的湖北人民革命大学到南阳招生。经领导同意,我报考了该校金融系并被录取。我和考取的学生坐牛车五六天许昌,乘火车抵达革大四部所在地—武昌县豹子澥……(其它略)

作者简介:

    齐英杰 :南阳市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南阳市宛城区政协常委。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河南范蠡研究院驻院副秘书长,河南省红学会常务理事,南阳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南阳亘古文化苑创建人,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南阳大观网创办人

       总编

        王保定:南召县南河店人,中共党员,南阳大观公众号、网站总编 ,河南省范蠡研究院网站编辑,东北坦克部队某部退役中校,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探究者。 

       采编

     王越钟     惠千里    谭庆凯     齐嵩岳    曹宽

       校对

       孙法迪    张畅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有更多的好故事等着你!   网站是南阳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在电脑上搜寻南阳4000处文化资源点。

南阳大观网
鹰寻盆地风物 解读盆地文化密码 指引盆地好去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