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写意五十年——“当代(1960—2010)中国人物画所见”杨德树教授访谈录(三)

文摘   2024-12-26 17:49   天津  


路洪明(以下简称路):与今天人们对写意话题的关注一样,之前也有不少关于中国画问题的大讨论。

杨德树(以下简称杨):思潮的出现和讨论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的问题要经过实践取得共识和结论,有的非理性的思潮和讨论与其参与不如做好我们自己的实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艺术思想与思潮相对活跃的时期,也正是我们教学研究和实践有效进行的时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关于中国画有过几次大讨论。一个是素描的大讨论,素描课的讨论近半个世纪,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物画的教学与创作。到80年代中期,中国画坛再次出现有关素描课的大讨论。中央美院由于中国画素描观的不同,分设两个画室,同时探讨中国画素描课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鲁迅美术学院仍坚持西法素描授课,由老师、学生个人消化。后期西安美术学院个别教师已有倡导“意象素描”的观点。总之,由于对中国画的艺术主旨和时代精神理解的不同,对素描的态度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趋于一致,即都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画素描的基本内涵。天津美院的中国画教学,同样不可避免地经过这论争的全过程,从盲从、彷徨,经过思考、实践、探索、磨合,逐渐形成了适应于中国人物画的素描课。至于“中国画的衰亡论”(“寿终正寝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讨论本身的意义已远离了论题的实际价值,关键是大家能否从学术的角度去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质的研究和实践。


山高水长

路:有时候,活跃的艺术讨论氛围对学术的取向与学者的学术研究会有不同的影响。

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们正用研究和实践努力回答“中国画能否做到造型的准确(精微)生动”的问题。为此,天津美院在两三年里从两个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实践和论证。无论课堂、课下,老师、学生都沉浸在这股学术热潮中,这些讨论和研究毋庸置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除了对当代有成就的新中国画家(包括徐悲鸿、齐白石,乃至叶浅予、黄胄等)的学习和研究之外,为了加强传统观念和理法的研究,更为了中国人物画教学的长远需要,上世纪60年代初,人物画教师通过进修和研修、研究,临摹了多件唐宋工笔人物画稿本作为本院教材。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出资立项,组织教师多次带领学生以课堂教学形式到永乐宫和敦煌莫高窟等文物重地做传统经典壁画(古典人物画)的研究与资料临摹课教学,使同学面对古代艺术家的原作,通过临摹研究探知传统人物画的传统理念、技法等信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建成了永久性的教学资料。

二、充分利用中西文化相比较的方式,探究中西文化艺术的观念、形态等相同与相异的信息,从而寻找到中西绘画相融和相对或互补可吸取的契合点。如以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巨匠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意大利罗马)天顶画《创世纪》与中国元代永乐宫(山西芮城)壁画《朝元图》(三清殿)相比较,同时涉及达·芬奇(素描和油画)、马蒂斯、毕加索、克里姆特、席勒和莫迪格里昂尼,以及东方日本近现代的葛饰北斋(浮世绘)、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寺岛紫明、赤松俊子等人艺术风格的学习研究。随着对世界近现代艺术家研究的深入,总结他们的艺术特点,并比较与中国画的异同,寻找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长处。


天山白鸽


路:这个过程对当代写实人物画的形成都是很有益处的。

杨:确实,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绘画已打破闭关锁国的沉闷而趋于活跃,尤其近年的艺术思潮波动,已不再带有初期的那种激进、狂躁与粗浅。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与认识,中国人物画基本形成稳定的写实主义潮流,当代写实主义的新风逐渐明朗起来,这在工笔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几次全国大展,当年我们的青年学生(已成为青年教师)已成为当代艺术家的中坚和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与风格被普遍认可和效法、研究,成为一代新风,引来时代性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的艺术成果证明:今天就写实而言,可以让徐悲鸿先生放心的是,中国人完全可以以中国的线描与渲染的艺术方式(技巧)把人物形象画得准确(比例、结构)、精确,尽精刻微并生动传神,展现出具有中国气派的“写意性”。在当代写实人物画凸显的同时,天津美院在传统写意观念技法与西方写实观念融合和中西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中,同样出现了几位以中国写意精神、写意方法为特长的人物画家,他们在中西文化与当代精神的激发下匠心独运、移形写神,以得意的笔墨语言符号和独特的形象样式抒发鲜明的个性感怀,以他们的创造精神、独有的成果和面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从而丰富和活跃了当代中国人物画。这些正是天津美院中国画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验证与成果的体现。


热风


路:杨老师,此处您所提的写意,应与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有所区别并有所发展吧?

杨:是的,我说的写意观是指重新认识、研究传统写意的精神,绝不局限于对历史的追溯,研究和重新实践真正的写意论是面对当代和世界文化的研究态度,绝非复古,而是为寻找到我们当代艺术的方向。当代中国人物画不该仅仅是传统表现技巧与西方写实观念下的写生造型方式的融合,更不仅仅是用所谓的传统线形方式画古代人物(和题材)的“当代古典人物画”,而是以中国意象造型观念为宗旨,以当代精神(发展与创造)为生机、灵魂,面对现实(包括古典题材)而进行的全新艺术创作。为此,人们发现需要呼唤写意,需要在巩固写实成果的基础上努力追寻传统写意精神的踪迹,为创作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当代中国人物画而继续共同努力,从而让世界文化更加繁荣。(本文转载自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2012年第1期,附图为杨德树作品)


启蒙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创刊于1986年,以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宗旨,是全国书画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主流媒体。此官方平台,主要发布书画业内新闻、艺坛趣事逸闻、书画专业知识、书画家宣传展示、书画展览信息及展赛信息等内容。欢迎您与我们互动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