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唐代中期人,著名四大楷书家之一。其父柳子温当过丹州刺史,哥哥柳公绰当过兵部尚书,弟弟柳公谅当过南郑县令。柳公权从小好学聪明,12岁能作辞赋,写出的诗文有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元和初年,柳公权被选拔为进士,从此脱去平民衣服当了校书郎。后来,他又跟随节度使李听到夏州当掌书记,实际上是给李听当幕僚,负责文书印信。
唐宪宗李纯的儿子唐穆宗李恒继位后,把柳公权召回长安,让其在朝廷里负责“奏事”,可以当面向皇帝陈述事情。李恒召见柳公权时说:“我在寺庙里看到过你的书法,想见你很长时间了。”闲暇时,李恒问柳公权:“公权笔何尽善?”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李恒听后不太高兴,因为他好色荒淫,干过不少荒唐事。当然,李恒也没有因为柳公权说了这话就去处罚他。
柳公权长期在朝廷里工作,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三任皇帝,“侍书中禁”,始终办事认真,严格约束自己。柳公绰写信给唐穆宗的宰相李宗闵,说其弟弟一直苦心辞艺,书法文章皆好。皇帝比较看重他的特长,请求李宗闵把他调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很快,柳公权几经调动,当上了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逐渐升职。唐穆宗去世后,唐敬宗继位,三年后,唐文宗继位。唐文宗李昂又把柳公权调到身边,命其担任中书舍人、翰林院书诏学士,具体讲,就是大部分的诏书、圣旨都由柳公权参与撰写和抄写。有一次,李昂在亭子里和柳公权谈话,谈话时间很长,蜡烛都烧光了,依然没有尽兴,就让宫人“以蜡泪揉纸”,继续点燃照明。
长安有一座西明寺,原来是隋朝权臣杨素府宅,在唐高宗时改为西明寺,内有多块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碑文。某年夏天,李昂带着大臣去游玩,并赋诗:“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当时,其他大臣也续写了诗句,但李昂独夸柳公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并让其题于壁上。题完后,李昂赞叹:“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柳公权平时有些书生气,敢于直言,敢提意见,有时当着众人的面不给皇帝面子。有一次,李昂说:“我很节俭,我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大臣们都夸赞李昂节俭之美德,但柳公权却说:“这是小事,不值得赞扬。”李昂听后,冷讽道:“你有诤臣之风。”第二天,柳公权便被降职,只保留了翰林学士。过了几年,柳公权又“充职”工部侍郎,“充职”就是职位空缺后,不符合标准的人去担任。在这个岗位上,柳公权依然爱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提意见的方式比以前温和。唐武宗继位后,柳公权被罢免侍书,就是不让他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这时,宰相崔珙看中了柳公权的才华,想重用他为集贤学士、判院事,这个职位相当于崔珙的助手,但是,另一个“排名更靠前一点”的宰相李德裕却不同意。柳公权也没有得罪过李德裕,就是因为崔珙的推荐反而起了反作用,最终他只被任命为一个虚职,授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后来,柳公权又担任太子少傅、太子少师,时间长达30年。865年,柳公权病逝,享年87岁。
对唐朝而言,柳公权就是一个皇帝身边的老文官,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勋,也没有开疆拓土的业绩。他能在唐朝为人所知并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主要是因为他的书法成就。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楷书大家,作品代表了古代楷书的最高水平。其书法体势劲媚,爽利挺秀,结体严谨,自成一家,被后人尊称为“柳体”。当时几乎所有的王公大臣家里立碑时,都要请柳公权写,如果请不到会被视为不孝。外国人、外族人到长安,也都会带上钱和礼物来找柳公权,名曰“购柳书”,并以此为荣。
柳公权的一生都专心致志于书学,他不太会居家理财,更不看重物质上的享受。他十分喜欢笔砚、字画、古籍,家里收藏了很多,他都放在柜子里,整整齐齐,用锁锁好。他对《左传》《国语》《毛诗》《尚书》《庄子》尤精,喜欢绘声绘色地念给别人听。他也通晓音律,但不喜欢演奏,他常说:“不能太出名,会让人傲慢懈怠。”柳公权的晚年还是很有福气的,他善于保养身体,80多岁时仍然步履轻便,很多人请他传授经验,他说:“注重肺肾养护,不要轻易喜怒。”(附图为柳公权《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