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的手笔 才华的挥洒——谈贺敬之同志的书法艺术

文摘   2024-12-30 20:23   天津  



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书法家。1924年出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在鲁迅艺术学院期间创作了《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南泥湾》《翻身道情》等一批诗歌和歌词作品。1945年执笔创作了经典歌剧《白毛女》,成为党的七大献礼作品,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和撰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等一批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歌与精深的文艺理论文章。有《贺敬之诗选》《心船歌集》《贺敬之谈诗》《贺敬之文艺论集》《贺敬之诗书集》等十余部著作出版。

贺敬之是我国文艺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从1978年起,先后出任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和原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曾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



前些年,我们接待了几位访华的“中国通”和日本书法界的朋友,大家谈起当代中国的诗坛、书界巨匠,热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我们谈到了毛泽东、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贺敬之等同志,大家都很兴奋,都为中国有这么多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诗书巨匠而庆幸万分。此时,日本朋友提了个问题:“贺敬之的诗歌中外闻名,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但他的书法作品却流传不多,我们也知之甚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笑了,当讲明原因之后,他们如梦初醒。

贺敬之同志诗歌的成就太大了,以至于掩盖了他的书法艺术。他为人极其谦逊,从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只承认自己是“北京西城区三里河南沙沟小区(贺的住地)业余书协预备会员”。他不参展,不让人宣传,这使得他的书法流传较少。记得有一次,我们请他为黄山碑林题写一幅作品,以便刻碑,却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不宜刻于名胜碑林,在名家之中滥竽充数,何况又是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锥处囊中自脱颖。贺敬之同志书法艺术的光芒是掩盖不住的。他的零星书作和题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社会上千呼万唤,希望贺敬之同志有更多的书法作品问世。对此,他是不得不顺从民意的。用他的话说“是出版社的鼓励”,又为了“调剂版面”之用,终于199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贺敬之诗书集》,一时间国内外关注和研究贺敬之同志书法艺术的人多了起来。贾漫同志在一篇发表于《诗刊》上的文章中说:“贺敬之同志的诗歌一发表立即引起了青年人倾城倾国的追慕。”贺敬之同志书法的公开问世,几乎出现了同样的局面。他德艺双馨、才华横溢,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只是知道诗人贺敬之、剧作家贺敬之、文艺界领导人贺敬之,还不能说是全面了解和认识他的,只有再知道书法家贺敬之,才算是较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贺敬之同志的。

一、锲而不舍,临池不辍

贺敬之同志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酷爱书法,从七八岁开始临池学书,锲而不舍,数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学习和创作。1924年,贺敬之同志出生在山东峄县(今属枣庄市)贺家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峄县地处鲁西南,鲁西南古为齐鲁之地,是我国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孔子、孟子、墨子,以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等众多文化名人的故里。这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社会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书法氛围之浓厚为世人所仰慕。贺家窑村庄不大,依山傍水,读书人和擅长书画的人很多,贺敬之同志自幼受到鲁西南和家乡深厚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儿时就在小学老师及村里人的指导下临池习书。他曾下苦功夫临习过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对《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临写了一遍又一遍,可谓百读不厌、百临不烦,愈临兴趣愈浓。不论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他都在一盏小油灯下苦苦临写,坚持不懈。夏天蚊虫叮咬,他常常忘记扑打;冬天双腿冻得打战,他也不觉其寒。他从小把写诗看成一种享受,把学书看成一种乐趣。由于他悟性极高,且勤奋刻苦、临池不辍,因此进步之快令人刮目相看。

贺敬之同志16岁时扒火车经湖北辗转到四川,从四川梓潼县经西安徒步到延安。在从家乡出发到延安的路上,他只要遇到书法碑帖就仔细观看,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住在哪里揣摩到哪里。在延安时,没有毛笔,没有宣纸,临写碑帖困难极大,他就精心读帖,靠办墙报练字,在陕北的黄土地上、延河边的沙滩上写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仍然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京,条件也好了起来,他以按捺不住的革命激情和惊人的才华,一边从事诗歌创作,一边从事书法的学习和研究,将相当多的业余时间都用于书法艺术。他在精读和临习众多篆、隶、楷、行、草碑帖的同时,重点主攻行草。他喜爱书法,尤其喜爱行草。他认为,行草最能表情达意、最能表现自己的个性、最能抒发思想感情。在中国历代的行草书法作品中,他最喜爱的是王羲之、王献之、黄庭坚、米芾、王铎、郑板桥等人的作品,狂草他最喜欢的是毛泽东和怀素的作品,这与其感情奔放的诗人气质有着直接的关系。王羲之的遒美劲健、风姿潇洒,王献之的风卷云舒、纵横自如,黄庭坚的萦绕自然、筋骨内含,米芾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王铎的起伏跌宕、摇曳多姿,郑板桥的珠湖泻地、乱石铺街,怀素的“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毛泽东的“笔走龙蛇、气吞山河”,贺敬之同志看在眼里,爱在心上。他曾深有体会地说:“读读他们的字帖,学学他们的书法,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我除喜爱‘二王’和黄庭坚、张旭、怀素外,尤喜米芾,崇敬毛泽东。我把米芾的艺术比作京剧中的程派,他的字帖我爱不释手。米书每一个字都不俗气,内涵深刻,充满才气和活力。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字和他的人格、胸襟、境界、修养、风度等是一致的,可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毛书壮美,雄视千古,气势磅礴,能引起我的共鸣,使我为之倾倒。有人说,我的字全是毛泽东的风格,不是的,只是有他的笔意。”几十年来,贺敬之同志坚持不懈地临习古今名家的书作,对他们的用笔、结字、章法等艺术特点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他读帖深入精到,临帖得心应手,做到了古人强调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贺敬之同志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并不局限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上。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想弘扬祖国的书法艺术,就必须在全国采取大的行动,积极动员群众,发扬优良传统。多年来,社会上有着成立书法家协会的呼声,作为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同志早就听到了,并深受触动。因此,当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之后,他连续三次在中南海听取了中国文联负责同志的汇报,对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之事一一作了指示,并在召开中国书法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由他邀集中国书协筹备小组的舒同、朱丹、陈叔亮、陆石、佟韦等同志在周扬同志家里商讨了中国书协领导机构和有关人员组建等事宜。贺敬之同志此举,可谓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兰亭盛会的举行,光前裕后的作用巨大,在中国书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二、智巧兼优,独具特色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也有人将中国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作品概括为“有情的国画,无声的乐章,纸上的舞蹈,砚中的云海”。我们认为,贺敬之同志的书法作品就是如此。贺敬之同志是一代文化名人,有着惊人的才华和高深的学养。他的字当属文人字,秀丽遒劲,秀丽中含着深厚的学养,遒劲中充满了民族精神。其书法艺术品位高、书卷气浓、文化内涵深、笔墨精巧、特色鲜明,可谓魅力无穷、雅俗共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世人只要得贺敬之同志一字、看其一次书写,那就是极大的荣幸和艺术享受。

贺敬之同志的书法艺术精美独到、多姿多彩、独具一格、别出心裁,犹如朝霞一片,满目生辉,难以用简短篇章阐述清楚,但综而观之,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规范而凸显个性。中国的书法作品历来是法度与艺术个性的统一体,要求字写得规范,既要有法度又要有艺术性和自己的面目。规范、法度问题是基本功问题,艺术个性问题是才华和文化修养问题。不规范、没法度就是胡写、乱写,就是野狐禅;没有艺术个性就不是书法,就没有生命力。贺敬之同志书法作品的每一字、每一笔都很规范,都有法度,交代得都很清楚,使大家能够认得出来、看得明白,然而又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熟悉贺敬之同志书法的人,不管作品落不落款、盖不盖章,一眼就能看出是他的字。贺敬之同志的结字稍显扁长,多为中锋用笔,布局巧妙而富于变化。其作品雄强奔放,婀娜流畅,刚柔并济,妙在其中。宋代晁补之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贺敬之对书法有着独特的悟性和深刻的理解,每每作书,灵感忽来,胸有成竹,若有神助。这是因为他“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泼墨挥毫,皆成天趣”。

二是创新而熔铸古今。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一切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与时俱进。但是创新从来不是从零开始的,必须继承好古人的优秀传统。从中国书法史上看,王羲之、颜真卿、李邕、米芾、王铎等大书法家,他们对古人的书法艺术既是出色的继承者,又是杰出的革新者。贺敬之同志一直恭敬地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学习,既注重继承传统,又能自觉创新,终成自家面目。贺敬之同志的书法看似是他自己的,实则也是古人的;看似是古人的,实则又是他自己的。因为他读书多、读帖多,眼界十分宽阔,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虽无意做书家,也无意另辟蹊径,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风格自成。他从古今书法家的作品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做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因此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其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米芾、黄庭坚、王铎的神韵和笔意,看到毛泽东的气魄和精神,也可以看到是他自己的面目。贺敬之同志的书法艺术告诉我们:创新不是容易之事,创新不是玩弄新花样,不是否认传统、推倒前人,而是要学习前人。创新的前提条件是继承,如此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是沉着而潇洒痛快。贺敬之同志是激情澎湃的大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长于以行草作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行草也最适合表达他的高昂激情和忧患意识。贺敬之同志的行草作品大多是书写自作诗,他的学养、才华和全部思想感情都融入诗作和书法之中。因此,他的行草作品非同寻常、独具特色,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沉稳扎实又神采飞扬、感情奔放、线条流畅、挥洒自如、柔中有刚、气韵生动、变化无穷、笔墨活脱、妙趣横生,时而如江河奔腾,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鹰击长空,时而如虎卧林丛,此可谓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心手双畅、游刃有余。

行草艺术说到底是一种抒发人情感的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抒发书家的思想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清代恽寿平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贺敬之的书法作品就是这样,能使人欣赏后产生一种感情上的激荡、美的愉悦和高雅舒适的享受。

贺敬之同志不仅毛笔书法写得好,硬笔书法也同样令人交口称赞。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是相通的,贺敬之同志将毛笔书法的结字、用笔方法应用到硬笔书法中去,写得极为漂亮而有风采。他的硬笔书法创作多体现在文件的批阅上。贺敬之同志先后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和文化部代部长、党组书记,批阅的重要文件很多,都极为严肃认真。他喜欢用铅笔,偶用签字笔和其他硬笔。他批阅文件时无拘无束,无心为书,但往往是“无意于佳乃佳”,几乎每一则批示都写得十分规范和精彩,骨法用笔,飘逸豪放,可谓硬笔书法之佳作。他的秘书以及办公室、档案室的同志们看到后都爱不释手,既当作重要的文件来传阅和保管,又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和享受。

三、诗书合璧,妙绝时人

一个合格的书法家应当是一个学问家,应当具备诗词创作和现场题词的过硬本领,清代杨守敬说:“未有胸无点墨而成为书家者。”当代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也说书法的最终结果还是看学问。古今的书法名家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李邕到苏轼,从郑板桥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沙孟海,无一不是著名学者、诗人和文学家。贺敬之是大诗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落笔成诗、出口成章。他的古典文学修养相当深厚,不过他从事书法创作很少写唐诗、宋词、元曲,而是题写自己创作的诗、词、联。他题写的诗、词、联大多是针对书写对象有感而发、现场创作的,《贺敬之诗书集》所收录的200余首诗大都如此。一般书家都怕现场题诗、写词,而现场题诗、写词却是贺敬之同志的拿手好戏。由于贺敬之同志有很高的声望,写得一手好字,再加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时刻想着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因此不管他走到哪里,人们都争相请他题词、向他求字。这对他来说可谓一种负担,然而他总是不辞辛苦,尽量满足人们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贺敬之同志到陕西走访已故著名作家柳青同志长期深入生活的皇甫村,看罢柳青故居,省、地、县陪同的领导恳请他题词,他饱含热泪,挥笔题诗一首:“床前墓前恍若梦,家斌泪眼指影踪。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家斌”即王家斌,优秀小说《创业史》梁生宝的原型,“春风到处说柳青”一语双关,脍炙人口。有一次在西安,陕西省的领导同志请贺敬之同志在德发长饺子馆吃晚餐。饭后餐馆老板拿来一本册页要他写句话,他挥笔书写下“宴文宴友饺子宴,长忆长安德发长”,大家看后热烈鼓掌喝彩,此联已成为中国名联,荣获陕西省楹联金奖。80年代中期,在吉林省长春市夏季的一个晚会上,贺敬之同志看长春京剧团演出,演出结束后接见演员。在他走出剧场时,剧团的领导同志又把他请进剧场旁的一间休息室,请他为剧院题词,他即兴题诗一首,最末两句是“长春有京剧,京剧能长春”,剧团的领导和围观的同志们欣喜若狂,备受鼓舞。当时正是全国京剧不景气之时,贺敬之同志这首诗,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对大家的鼓励极大。80年代末,山东省滕州市为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建立了“王学仲艺术馆”,贺敬之同志出席了开馆仪式,他看到王学仲的书画作品后激动不已,当场写下两首诗:“黾园书画好,滕国诗亦佳。琅琊现新景,梦笔生三花。”“寻君琅琊路,访滕忘归途。情入夜泊画,神迷学仲书。”王学仲是山东滕州人,笔名夜泊,号黾翁;黾园是王学仲艺术馆;滕州古为滕国;琅琊即琅琊郡,包括今临沂及其周围一带。这两首诗至今在书画界广为流传。90年代末,贺敬之同志应邀去贵州参观茅台酒厂。他平时爱喝酒,对茅台酒更是情有独钟,喝了几杯酒后诗兴大发,写了几首咏茅台酒的诗,其中有两句是“深采民心源泉水,酿出诗中茅台来”,寓意深刻,令人回味。2002年夏,贺敬之同志应邀去保定的白洋淀,观赏了茫茫的芦苇塘和数千顷鲜艳夺目的荷花,心情十分愉悦。当地领导请他为白洋淀题词,他大笔一挥,立成一副名联:“百里芦苇塘,常思小兵张嘎;千顷荷花淀,永怀巨笔孙犁。”这副对联题写得气势磅礴,用笔沉稳痛快,当地的领导看后如获至宝。白洋淀堪称“华北明珠”,风光秀丽,水面浩瀚,气象万千,并熔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于一炉。贺敬之同志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已前后六次到过白洋淀,对它的感情极深。著名影片《小兵张嘎》描写的就是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喜爱。著名作家孙犁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生活在白洋淀一带,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白洋淀人民斗争生活的精品力作,创立了荷花淀派。读此副对联,使我们对白洋淀、对孙犁的敬意油然而生。

多年来,贺敬之同志在全国各地题写的诗、词、联数以百计,内容深刻、妙语惊人、文采盖世,有极强的针对性、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令人折服,既是书法精品,又是文学杰作,诗书合璧,妙绝时人。

著名书法家往往会有神来之笔,然而“文革”期间,造反派不是在“破四旧”中对他们揪斗,就是加上“黑帮”之类的罪名打入牛棚,他们也再没有神来之笔了。贺敬之同志却是例外,他居然在1966年12月14日以书法为武器,写了张大字报,从文联大楼的牛棚中昂首阔步走出来,理直气壮地宣布:“自即日起退出牛棚——黑帮队,挺起腰杆干革命。”贺敬之同志坚信党、坚信人民的革命行动,用大字报革了“文革”推行的打倒一切、颠倒是非的命。这不正是神来之笔吗?这一笔犹如一声巨雷,划破夜空,响彻文联大楼,响彻文化部,响彻文艺界,响彻社会。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争相目睹这一奇观。文联大楼的院子里人山人海,人们拥挤得水泄不通,惊叹之声不绝于耳,大家明白,这正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此举虽体现出贺敬之同志的胆大勇敢,但却危险万分,人们无不为他捏了一把汗。然而,又一奇观出现了:广大工农兵群众和文联大楼、文化部的同志一反常态,都为贺敬之同志的行动拍手称快、欢呼叫好,纷纷在贺敬之同志的大字报上加上批注、签上名字,有写小字报的,也有贴大字报的,数量之多,无法统计,声势之大,不可阻挡。打砸抢分子慌了手脚,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筑起的钢铁长城有力地保卫了这位杰出的人物——一身正气、铁骨铮铮、备受人民爱戴的贺敬之同志。

每当回忆起这段可歌可泣的往事时,总令我们激动不已、敬佩不已,我们为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而骄傲自豪!

现抄录我们为贺敬之同志文学馆撰写的一副楹联,以表示我们由衷的敬仰之情:

风骨为众人所敬,诗书当百世传之。


贺敬之作品

访木里图镇


雨中谒岚山诗碑

登梧州白云山


再游芦笛洞


访皇甫村怀柳青


济南会友

赠诗友


风云四十载

咏老龙头


饮兰陵酒

班马尔后豪士谁


访仙寺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创刊于1986年,以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宗旨,是全国书画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主流媒体。此官方平台,主要发布书画业内新闻、艺坛趣事逸闻、书画专业知识、书画家宣传展示、书画展览信息及展赛信息等内容。欢迎您与我们互动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