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写意五十年——“当代(1960 —2010)中国人物画所见”杨德树教授访谈录(四)

文摘   2025-01-03 17:02   天津  

路洪明(以下简称路):你对当代中国人物画的新风如何解释?

杨德树(以下简称杨):这成果经过50年的磨砺,确实来之不易,具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物画从清末的低迷到写实主义的引进和写意精神的传承,这一成果是划时代的。如果说50年磨砺成就了当代写实主义绘画,那么作为具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绘画的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路:您认为当前还需注意些什么?

杨:总体上看,半个世纪的西画写实主义对中国画教育的主导(改造和融合)使当今中国绘画的面貌全新,但同时也因此使当代中国人物画无不具有明显的写实观念的痕迹,也因此出现作品面貌(形式、技巧、风格)趋同,濒于制作(或谓照相取形的流行)。今天,这种滞慢和新的徘徊现象自然引发广泛的学术警觉与思考,最明显的是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后,评论界广泛发出“中国画呼唤写意”的声音,这种呼唤是对现实情况的反映,作为学术前沿的美术院校必须面对,并作出解答。


湿地晨光

路:杨老师,您从事了多年的中国人物画教学,对从教学的角度寻踪写意您有哪些见解?

杨:未来新的教学局面的形成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业界同人共同参与,师生、领导竭诚努力,让我说,应该巩固成果,温故知新,努力健全中国画教育。谈到从教学的角度解决写意的课题,首先应弄清写实观念和写意观念,弄清中国文化主旨以及“写意论”的内涵,这样才能激发活力,避免僵化。其次,教育讲求人格,艺术追求品位,高等美术学院要力求走在学术前沿,摆脱流行风气和商品经济对艺术的干扰,同时明确教育思想,完善教育及艺术观念的支撑。写意精神(包括书法的写意精神)是一种文化观念,它具有鲜明的东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文化互补的关系。中国的写意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旨和形式特征,是与西方直觉具象的写实观完全不同的意象艺术思维方式。西方学者曾认为中国的绘画过程是“一种参悟和凝神的奇怪方式”“像是高雅复杂的游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对待”(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归根结底中国画传统至今一直属于以现实为前提的现实主义绘画,但它是通过有文化艺术素养的艺术家对现实直觉观察、认识、感悟、判断之后,以自身的特有方式表现出来的“心画”,概括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不是拘于物象的直觉真见,而讲求“以形写神”“移形取神”“得意忘形”“似与不似之间”“大象无形”,这便是中国画的“意象”说,同时讲“画理”“画法”,讲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论)。

创作上讲“天马行空”“心游万仞”“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艺术上讲“意境”,讲“品格”(人品、画品),讲绘画是画家素养、个性和品格的外化(迹化)。因此,“写意”精神下的高品位的中国绘画是具有高品位艺术家的才能、智慧和个性的发挥与张扬。在写意精神指导下的中国现实主义绘画才真正可望百花齐放、兴旺繁荣。


富贵荷香


教育教学方法应是以全力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高素质、善开拓、能承担的艺术人才为前提,加强基础教育(包括专业文化及理论基础),完善专业的学科内容,把努力培养和扩展学生的心灵与智慧(开拓创造才智)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有这样几点粗浅的设想:

一、坚持50年的成果。精确写实的成果来之不易,要巩固这一造型基础,健全、加强和完善写生课理论、方法和教学进程,把它作为一种风格样式,仍可在写意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我心目中写意精神的回归是在写实基础上的重塑,而不是简单地再抄袭旧有传统,更绝非复古。重视对写意观的认识研究,认识研究“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在写实基础上的互补与连接及升华的途径。

二、温故知新,深研确立意象造型观后的文化主旨。意象造型观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主旨是几千年中国文人志士思想智慧积淀、酝酿、熔炼而成的文化精髓,要研究中国哲学,了解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影响的艺术发展脉络,对古典的经史子集有所涉猎,尤其是对关乎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典籍要选定必修目录,为此,需要抓紧求教有成就的国学专家、学者讨论确立中国画专业必读必修文、史、哲及画论书目,因为中国的多数画论来源于文论。具体讲一是文史哲理念重修,二是画论、画史、画家认识,三是经典作品研究和临摹。

三、加强书法课堂教学。书法艺术的必修意义在于意象造型观的审美理念和技法体现,如草书是意象观的范例,书法史以及《书谱》等书论是意象观的优秀理论。掌握书法艺术的理论和书法创作能力是对中国画的完善。


松风山乐


四、传统理论方法的学习研究与当代精神的研究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深入认识生活的结合,基本功与创作的结合,坚持教师队伍老、中、青三结合的编制,坚持教学研究、教师提高和教学相长,激发提高教学活力和学术研究工作,提高教师队伍发现问题、发现人才、因材施教的能力。

五、加强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理论和作品研究。坚持中西方文化艺术对比的研究方式,使学生博览世界艺术,对西方主流经典、古典和当代的变化经验加深了解,从而认识当代世界文化现状,对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进行比较,认识东西方文化共生互补的历史和现状,找到互补的契合点,使颇具包容性的中国文化艺术能吸取外来营养,促进自身发展。

六、建立当代中国的“写意论”与“意象观”。依此完善中国画教学体系和授课课目,确立教育思想,充实教学大纲。有这样的理论体系将使教师能因材施教,非常自由与广泛地培养并拓展学生艺术的智慧。意象观将培养和开启艺术家创造的才智、灵感,使之能以艺术家的天职和真、善、美的人格独抒己见、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从而繁荣创作。由此,美术界将出现真正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为创新当代中国画、繁荣美术事业作出贡献。

围绕寻踪写意,我谈了不少,最后用己丑年暮春自撰的一首小诗作结语吧!

五十年磨砺成新风,写实写意两家功。

难得中西融一体,却需写意再寻踪。

路:谢谢杨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本文转载自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2012年第1期,附图为杨德树作品)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创刊于1986年,以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宗旨,是全国书画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主流媒体。此官方平台,主要发布书画业内新闻、艺坛趣事逸闻、书画专业知识、书画家宣传展示、书画展览信息及展赛信息等内容。欢迎您与我们互动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