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院的艺术设计学科历史悠久,1959年建立工艺美术系,包括装潢和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至1985年,形成了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本科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如今,已成立设计艺术学院。2010年,艺术设计专业整体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特色专业。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可以说,我见证了天津美院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每步入一个阶段都如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一次次蜕变。回顾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个建设史和发展史,我为能参与其中而感到高兴。1999年,时任天津美院院长的姜陆本来要去中国香港参加一个世界教育工作会议,但由于工作忙抽不开身,就让我替他去,并交代我要完成考察中国香港教育特别是设计教育的任务。当时我去了中国香港的几所高校,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回来之后,正好遇上全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我想,我们不能在这个机遇面前错失良机,于是着手制订改革计划。首先侧重于管理改革,管理是基础,必须做好,这样改革之路才能走得平坦。其次要不断发现自身问题,当时一年一度的教学工作会议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教学工作会议上,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建议,学术民主氛围浓厚。老师们积极性很高,每年都会提出新点子、新建议,发现新问题并逐一解决,一步一步推进学校的发展。2000年是变化较大的一年,天津美院搭建起新的平台,众多专业经过整合后力量更加集中,规模得以扩大,这是管理与结构上的重要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探索学分制,在教学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对横向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当时,学校形成了设计艺术、绘画艺术、现代艺术、成人教育等四大类教育平台,整体结构更加完整。
如今,步入新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更加复杂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包括艺术设计学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新机遇。一门学科或一个专业,如果教学范畴很窄,要想跨界是很难的,工作就难以展开,没有全局观念是做不好的。时代变了,新的技术不断涌现,诸如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的发展与设计专业及其他专业密切相关。我们的学科和专业能否在其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取决于我们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思想理念的跟进程度。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跟上时代,面向未来,开拓未来,艺术设计学科才能在新的发展潮流中站稳脚跟。近年来,天美的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按计划、分阶段滚动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登上新台阶。设计艺术学院有12个专业(其中设计专业占7个)成功申报并通过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评审,并获得国家及天津市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从我个人来说,我在前半生为国家、地方(包括天津)以及天津美院都作出了一些贡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设计领域,后来我也喜欢上了绘画,两者相辅相成,在我的教学生涯和艺术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80年代,我和庞黎明先后赴日本学习。当读到日本设计理论家川添登的书中关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无设计”的表述时,我们产生了诸多思考和疑问:一是何谓设计,二是何谓创意,三是我们的工作本质是什么,四是我们的事业在哪里,等等,这些成为我们日夜讨论的话题。我们试图解开心中的疑惑,也在讨论中逐渐感悟到了深层原因。转年,先回国的庞黎明在书信里向我发出呼唤:“回来吧,国内改革开放的速度很快,变化很大,学校和各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形势很好,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我们的事业在国内,回来吧!”于是,我转年回国,投入学校教学的各项改革中。90年代,我与庞黎明合作参加了很多设计项目。后来,包括天津市的重大活动和展览,如东亚运动会会徽、天美的视觉整体形象设计都是由我主持完成的。我还创作了一些招贴画、宣传画,并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和学生们一起。我认为,学习艺术设计要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近距离地感受全球各地文化和思维的碰撞,开拓思维和眼界,所以我经常带着学生去日本、韩国等潮流艺术发展迅速的国家,每次外出都有20多位同学,包括本科生。全球化的发展让我们接触到的艺术文化越来越多元,艺术设计学科也要求我们具备国际化视野。
关于艺术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我觉得要明确自身目标,这很关键。另外,要自省悟道,自强不息,正如“三省吾身”,人如此,学科建设也如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成人,又成才”,努力实现厚修根基、破界悟道、与时俱进,即筑牢我们的文化根基,以开放的观念、国际化的视野破界悟道,顺应时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附图为郭津生艺术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