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周cy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什么意义?
上街买菜,绝对不会用到抛物线和二次函数,学的这么辛苦,就是为中考升学,以后再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有意义吗?” 妈妈解释说:“有些东西不能用,有用没用,判断价值和意义,它还能锻炼思维,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但听到这些话后,女儿表现的十分不耐烦,这让妈妈很担忧。 她知道学习是为出人头地,为找到好工作,过更好的生活。 而当父母再用这些去回答孩子,孩子不会感到充满学习动力。 由此可见,只有体会到孩子想法背后的真正意图,才能真正和孩子沟通交流。 就好像,当成人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其实,就已经对正在从事的工作感到厌烦。 而当孩子开始思考学习数理化的意义,她也早已经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也许是繁重的作业让她喘不过气,也许是复杂的数理化学习让她怀疑自己。 抱怨学习没意义的孩子,只是想要释放压力。而孩子当下出现的问题,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在美国医生,克劳迪娅·M戈尔德博士看来:“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孩子不被理解的感受。” 在李玩犹豫,选择物理还是英语小组时,爸爸当着老师的面,一掌拍在李玩头上,然后强硬地将物理修改成英语。 从学校出来后,爸爸只是掏出大叠钞票给孩子,却不知道李玩有多么喜欢物理,以为孩子就像小猫小狗一样哄哄就好。 同样的,对于缺乏关注和陪伴的李玩来说,狗狗温暖了她的世界,所以狗狗非常重要。 就好像父母在告诉孩子:“你怎么想的不重要,你要理解别人,不理解就是不懂事。” 可所谓不懂事的孩子,只是不顺从罢了,只是厌烦了被忽视的感觉,厌烦了大人不尊重自己的态度,不懂事的孩子,只是想要获得理解的孩子。 当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将自己的情绪外现。 最后,孩子会失去自我,陷入迷茫,认为学习和生活都没有意义。 “我小时候,总是想和父母说话,没有明确的目的,只要聊天就可以。
于是,我常常会跑去妈妈床上,和妈妈说:‘妈妈我们聊点什么吧。’
这时我妈往往会片刻放下手机,然后笑笑说:
‘有什么可聊的,每天就是吃饭,上班,打扫家务,谁家能有那么多可以聊的内容。’” 朋友说:“次数多了,我也就不再期待能聊些什么了。” 但是,正如心理学家贺岭峰所说:“和孩子多聊废话,才是做家长最重要的能力。” 孩子是在通过聊天,希望父母给予陪伴和关注,这其实无关聊天的内容。 贺岭峰的女儿在日本上学时,他每次和女儿通电话,都能足足通上四个小时。 贺岭峰说:“其实真正有用的话,三五分钟就已经说完了。” 剩下的时间,聊一聊女儿最近的经历,问问女儿对自己每段经历的看法。 只有通过和孩子“说废话”,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才能知道,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并最终通过聊天去影响孩子。 “说废话”的过程本就足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废话”看起来漫无目的,没有意义,但是恰恰是因为这个,才最能让孩子卸下心防。 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说过:“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十分困难。” 当孩子问“学习的意义”,父母常常忙于提意见,安慰或者表达我们的态度或感受。 可是全身心地倾听孩子,意味着全心全意地去体会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一天,邻居家妈妈和女儿吵了起来。
妈妈说:“我说什么你也听不进去,你说说吧,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孩子说:“天天让我学,我不想学了,我周末想回老家玩儿。”
紧跟着妈妈就说:“你一天天就想着吃啥,玩啥,你咋不想想为啥你成绩那么差,你怎么就这么不上进。”
可以看出,妈妈已经在尝试了解孩子的想法。
但是,当孩子刚说出一句话,妈妈就急于打断她,并给她负面评价。
最后,孩子说:“是你让我说的,我一说你又这样,那你还让我说干啥?” 当孩子发出各种信号时,父母不要盲目的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认真对待,并保持冷静地去耐心倾听,挖掘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只有通过对孩子,不加评判的全身心的倾听,我们才可以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共通之处,我们才能够真正与孩子共情。 美国著名儿童精神科医师James comer说过: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因为科目困难,贪玩,才不愿意学习。 但很少去在意,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联系”的价值和重要性,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美国教育家Prison曾给学生做过一次测验,这个测验一共20道题,有个孩子错了18道。
Prison老师在这个孩子的卷子上,写了“+2”和一个大大的笑脸。
孩子问老师:“为什么不及格,还给我画笑脸?”
老师说:“因为你渐入佳境,你没有全错,还对了两个,我们复习这些题时,你能做得更好吗?”
你看,“-18”让人感觉糟糕透了,但是“+2”意味着“我”没有那么糟糕。 江苏政协委员唐江澎说:“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由此可见,不要将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告诉孩子慢一点没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要坚信孩子们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给孩子时间,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冠军。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使TA们长大后,能够离开我们,接管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孩子,无论日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能勇敢面对。 请理解孩子,和孩子多说“废话”。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