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父母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天明
“我可能是世上最失败的的家长了。”
“这是我的孩子,我究竟在干什么。”
每次吼完孩子,都会这样后悔不已地责怪自己。
说了一次又一次,孩子依然各种闹腾,一开始压着脾气,好好说话,结果孩子压根不吃你这一套,各种添堵闹事,终于,我又一次提高音量,最不情愿用吼叫停止了这一切,孩子被吓住了,脸上满满的委屈,落到不欢而散的结局。
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最伤人。
吼叫的成本极低,用不上丝毫的育儿知识,也没有金钱上的消费,仅需要把一天积攒下来的生活怨气,对着孩子作为发泄的出口就可以做到。日积月累,不仅仅是亲子问题,已经上升到影响孩子整个人生。
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说过,成年人的心理创伤,都是童年时造成的。
美国社会学家莫里·斯特劳斯的一项研究表明:关于亲子之间相处有问题的,90%的父母都曾经吼过孩子。
这种吼叫式教育体制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可以分为如下:
父母作为孩子的信赖者,最亲近的人,长期吼叫,否定孩子的行为思想,对于思想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是一种语言禁锢,孩子变得处处小心谨慎,不敢表达自我,自卑敏感,生怕别人降罪的性格。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过:"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怎么做,孩子也会有样学样。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心理会扭曲叛逆,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吼叫,暴力等手段来处理,变得暴戾蛮横。
而且,吼叫多了,孩子会认为你除了吼叫,别无他法,越来越不把家长当回事,这种行为在心理学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
2014年,华尔街日报曾经有一项对976名孩子和父母的调查显示,长期生活在吼叫式教育里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有行为问题和抑郁倾向。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8年的报告显示,成长阶段遭受监护人打骂,吼叫的孩子,性格会自卑的几率占79.25%,而他们的犯罪比率高达42.59%。
吼叫教育短期看不出来什么问题,但是,一旦放眼看看孩子成长的道路,每一段轨迹的扭曲变形,基本都来源于你怒不可遏的吼叫,孩子心理的极端化从来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
家长们对于吼叫孩子,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引起的:一是内部因素,就是工作繁琐,生活怨气。一个是外部因素,孩子上串下跳,不按时吃饭睡觉。
一旦这两种因素即将触发自己爆点时,就要需要相对安静的场所(阳台,家门外,自己房间),转移降低自己的怒火,然后自我安抚情绪,理清事情前因后果,以及孩子这种行为的原因目的(这样也便于接下来跟孩子沟通,而不是劈头盖脸)。
意思接近英文单词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这种学习方式一般是两人一组,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话、讨论来分析或者学习某个问题。例如:孩子摔破了你跟老公的定情信物——水晶球,只是为了觉得水晶球里面的小公主很好看,想把她拿出来。
"发生了什么呢?"(主动提出问题,让孩子表达事件,而不要先做定性和评论)
“你为什么想要这个小公主呢?”
“这个水晶球对妈妈很重要,如果你最心爱的玩具被妈妈弄坏了,你会怎么样呢?”(引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开放性思考)
正确的沟通法,能够最直接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够激发孩子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亲子关系也在有效的沟通一步一步见效。
人一旦面对两种选择题时,会择优选择,很难跳出框架,自己联想出原来还有第三种,第四种,第五种选择。所以在孩子闹腾的时候,给出两种选择来引导孩子,也是一种办法。
例如:
孩子拖延作业,可以说:“先做完作业,剩下时间想怎么玩都行,又或者看半小时电视,剩下时间只能用来学习。”
孩子抱怨家务活太多,可以说:“那你去洗碗,妈妈去拖地,又或者你去洗衣服,妈妈去洗碗。”
孩子不按时睡觉,可以说:“你不睡觉的话,今天就没有得听睡前故事了,只能明天再讲故事的续集了。”
将问题抛给孩子,这也锻炼出孩子的决断能力,用二选一的选择法,也更好地引导孩子的选择,有效降低孩子的各种闹腾。
我们家长也有情绪的时候,但是带着情绪去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如果我们没能忍住真的对孩子吼叫了,这个时候就要放下家长的姿态了,道歉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而是弥补亲子裂痕最强力的粘合剂。
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一本通用的教育万能书,我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却一直在育儿的路上不断修炼,只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完善的价值观。
正如《正面管教》一书里曾说道:
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作者:天明
编辑:秋秋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慢父母
微信号 : manfumu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