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吼的孩子,他的大脑会受到惊人的伤害

教育   2024-10-08 11:00   河北  

慢父母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天明

  “我可能是世上最失败的的家长了。”

  “这是我的孩子,我究竟在干什么。”

  每次吼完孩子,都会这样后悔不已地责怪自己。

  说了一次又一次,孩子依然各种闹腾,一开始压着脾气,好好说话,结果孩子压根不吃你这一套,各种添堵闹事,终于,我又一次提高音量,最不情愿用吼叫停止了这一切,孩子被吓住了,脸上满满的委屈,落到不欢而散的结局。

  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最伤人。

  吼叫的成本极低,用不上丝毫的育儿知识,也没有金钱上的消费,仅需要把一天积攒下来的生活怨气,对着孩子作为发泄的出口就可以做到。日积月累,不仅仅是亲子问题,已经上升到影响孩子整个人生。

  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说过,成年人的心理创伤,都是童年时造成的。

1
吼叫是一剂慢性毒药,让孩子心理极端化

  美国社会学家莫里·斯特劳斯的一项研究表明:关于亲子之间相处有问题的,90%的父母都曾经吼过孩子。

  这种吼叫式教育体制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可以分为如下:

1.自卑敏感

  父母作为孩子的信赖者,最亲近的人,长期吼叫,否定孩子的行为思想,对于思想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是一种语言禁锢,孩子变得处处小心谨慎,不敢表达自我,自卑敏感,生怕别人降罪的性格。

2.以暴还牙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过:"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怎么做,孩子也会有样学样。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心理会扭曲叛逆,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吼叫,暴力等手段来处理,变得暴戾蛮横。

  而且,吼叫多了,孩子会认为你除了吼叫,别无他法,越来越不把家长当回事,这种行为在心理学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

  2014年,华尔街日报曾经有一项对976名孩子和父母的调查显示,长期生活在吼叫式教育里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有行为问题和抑郁倾向。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8年的报告显示,成长阶段遭受监护人打骂,吼叫的孩子,性格会自卑的几率占79.25%,而他们的犯罪比率高达42.59%。

  吼叫教育短期看不出来什么问题,但是,一旦放眼看看孩子成长的道路,每一段轨迹的扭曲变形,基本都来源于你怒不可遏的吼叫,孩子心理的极端化从来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

2
为什么不能吼叫孩子
  人的大脑面对有压迫感的事物,会产生逃避的本能反应,家长的吼叫式警告,孩子一般来说会第一时间选择妥协。而这种妥协更准确的来说是一种屈服,长期以往的精神压迫,极容易让孩子失去信心,甚至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哈佛医学院附属美国顶尖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认为,父母对孩子长期吼叫的确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影响他们的智力。 
  Teicher 的团队分析了曾经遭受过父母言语暴力(吼叫、谩骂等)的成年人的大脑,发现他们的韦尼克区(主要负责理解口语)和前额叶之间的连接减少,而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连接越少,一个人的言语理解能力越差。 
  Teicher 说:“我认为这些人没有发挥出他们的语言潜能。”
  孩子是需要健康和平的自由发育环境,很多时候孩子不是真的“蠢”,而是被我们长期语言暴力,习惯性否定孩子的思想行为,从而扼杀了孩子宝贵的天赋。
  根据《平和的父母,快乐的孩子:如何停止叫喊并开始沟通》一书的作者,也是美国心脏协会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的说法,家人长期对子女叫喊,会对他们的大脑和精神产生一种消极影响,带来双重压力,甚至会改变原有的良好的思想,隔绝跟父母的沟通,形成自我封闭式的心理。
  马克汉姆博士说,虽然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本身并没有毁掉他们孩子的大脑,但他们正在改变他们的大脑。比方说,如果孩子的精神是舒服的,大脑的神经传递素通过释放舒缓的生物化学物质做出反应,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增多。
  2018年,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瑞秋·罗密欧团队,在实验中证实:孩子出生后,早期的语言接触对大脑的结构,特别是管理语言的区域会造成某些影响。
  团队选择了40个四至六岁、足月出生而且很健康的孩子,并对他们的脑部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
  结果发现,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孩子,他们大脑中专门管理语言输出,也就是说话的区域,比起交流少的孩子有更多的脑白质。而脑白质的多少,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
  反过来得出结论,经常吼叫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表达的机会,禁锢了思想的自由,大幅度降低他们大脑的脑白质活跃性,从而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
  在亲子的交流中,用积极的行为来引导孩子才是正确的教育,一味“吼叫式”教育,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教育,训斥命令,吼叫责骂,只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唯诺的精神状态,精神和思想大受打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就拿我身边一个例子来说吧。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师,脾气算不上很好,却从来没见过他吼过孩子,教育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有次去他家做客,坐在客厅跟邻居闲聊着,他孩子小正满脸高兴从房间跑出来,“妈妈,妈妈,快来看看”。我跟过去一看,墙壁全是孩子涂得乱七八糟的画作,当时我就想,这要是我家的孩子,肯定没忍住动手了。
  邻居说:“挺不错,但还差了点意思,画在墙上的画,要有专业的画笔才好看,你先用蜡笔在本子练习好了,我就给你买专业的画笔,到时随便你在墙上画。”
  “我不,你现在就给我买。”
  “买是可以,家里的墙就这么多,你想留下最好的画,还是都不好看的画在墙上?”
  孩子想了一下,屁颠屁颠地拿着画册来画画。后来养成在画本作画的习惯后,自然也忘了喜欢在墙上乱画的习惯。
  不需要一句伤人的话,就可以让孩子心满意足地跟着你走,邻居这也是用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效应——增减效应,也就是说,一开始说一些无关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充分表扬孩子,先贬后扬的落差感,会让孩子得到肯定,这个时候,你说啥他都会听。
  与其无用功吼叫孩子,限制孩子智力和心理发育,还不如科学理性地了解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3
怎么样正确引导,跟孩子沟通
1.避免矛盾升级

  家长们对于吼叫孩子,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引起的:一是内部因素,就是工作繁琐,生活怨气。一个是外部因素,孩子上串下跳,不按时吃饭睡觉。

  一旦这两种因素即将触发自己爆点时,就要需要相对安静的场所(阳台,家门外,自己房间),转移降低自己的怒火,然后自我安抚情绪,理清事情前因后果,以及孩子这种行为的原因目的(这样也便于接下来跟孩子沟通,而不是劈头盖脸)。

2.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用"海沃塔聊天法"

  意思接近英文单词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这种学习方式一般是两人一组,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话、讨论来分析或者学习某个问题。例如:孩子摔破了你跟老公的定情信物——水晶球,只是为了觉得水晶球里面的小公主很好看,想把她拿出来。

  "发生了什么呢?"(主动提出问题,让孩子表达事件,而不要先做定性和评论)

  “你为什么想要这个小公主呢?”

  “这个水晶球对妈妈很重要,如果你最心爱的玩具被妈妈弄坏了,你会怎么样呢?”(引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开放性思考)

  正确的沟通法,能够最直接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够激发孩子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亲子关系也在有效的沟通一步一步见效。

3.用选择法来引导

  人一旦面对两种选择题时,会择优选择,很难跳出框架,自己联想出原来还有第三种,第四种,第五种选择。所以在孩子闹腾的时候,给出两种选择来引导孩子,也是一种办法。

  例如:

  孩子拖延作业,可以说:“先做完作业,剩下时间想怎么玩都行,又或者看半小时电视,剩下时间只能用来学习。”

  孩子抱怨家务活太多,可以说:“那你去洗碗,妈妈去拖地,又或者你去洗衣服,妈妈去洗碗。”

  孩子不按时睡觉,可以说:“你不睡觉的话,今天就没有得听睡前故事了,只能明天再讲故事的续集了。”

  将问题抛给孩子,这也锻炼出孩子的决断能力,用二选一的选择法,也更好地引导孩子的选择,有效降低孩子的各种闹腾。

4.没忍住吼叫了,记得道歉

  我们家长也有情绪的时候,但是带着情绪去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如果我们没能忍住真的对孩子吼叫了,这个时候就要放下家长的姿态了,道歉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而是弥补亲子裂痕最强力的粘合剂。

  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一本通用的教育万能书,我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却一直在育儿的路上不断修炼,只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完善的价值观。

  正如《正面管教》一书里曾说道:

  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作者:天明

编辑:秋秋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慢父母

微信号 : manfumu

扫码关注我们

慢父母
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 来这里,我们一起成为“慢父母”,陪孩子,慢慢长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