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写错别字,“一个字罚写十遍”有用吗?

教育   2024-11-02 11:00   河北  

慢父母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秋秋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家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师我们总写错别字怎么办?”

“我们不爱阅读怎么办?”

“我们爱偷懒怎么办?”

我们视这些为问题,想找到一个办法解决,最好是一招即灵,让孩子马上就能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

其实,就像我们已经熟知“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有很多种病的症状都是发烧。只“退烧”就只能解决这个症状,要想解决“发烧”问题,还要找到病根。

写错别字只是一种症状,病根在哪呢?

是字形形近的出错呢?还是总爱多一笔少一笔呢?是同音字分不清呢?还是字的间架结构搞不懂呢?

是学的时候就不明白呢?还是后期练习没跟上呢?

是方法不对呢?还是根本就没听呢?

写的时候是手的精细动作没到位?还是握笔姿势不对呢?

……

当知道这些,也就很容易判断:一个字罚写十遍,解决不了“总写错别字”的问题。即便能短暂解决一时,最终“写错别字”的问题会影响阅读理解能力,那“爱阅读”也就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治标不治本的话,问题还会以其他形式存在。

同理,“每天陪读”解决不了所有“不爱阅读”的问题,

“勤加管教”解决不了所有“爱偷懒”的问题……

我们家长需要改变观念,遇到问题,先别急,试试去找到本质。

多做这4件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找到孩子问题所在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孩子

孩子遇到困难和不适,可以主动寻求帮助的前提是获得了足够的尊重。

孩子不会做作业的情况,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曾遇到过。

我们是怎么回答孩子的:

“这么简单都不会?太笨了!”

“这题都不会?上课干嘛了?你去问老师吧!看老师怎么说你!”

基于这种回答方式,即便孩子有问题,也要在心里反复思量:
“这问题蠢不蠢?”
“我不会做,老师(或者妈妈)会不会嫌弃我?”
“我该怎么提问才是高明的提问方法呢?”
“还是算了吧!”

在这种羞耻感的驱使下,在这样一遍遍的“筛选”里,很多小问题都被无情放弃。时间一长,学习上的漏洞越多,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在学习过程中,真有“完美”的问题嘛?

能解决自己当下疑问的就是好问题!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尊重孩子眼里的事实,减少孩子的自我怀疑,让孩子更自信,也更勇于表达自己。

孩子是社会人,所有人是平等的,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需要被尊重和鼓励。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书中写道:“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尊重是爱的前提。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妈妈怕她感冒,所以总喜欢用很烫很烫的热水给她洗澡。

她每一次都会说:水太烫了。可妈妈每次都说:我觉得一点都不烫啊,我试过,没事,洗洗水就凉了……

所谓冷暖自知,水烫不烫,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饭菜好不好吃,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兴趣班喜不喜欢,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父母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将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关闭起心门,不再信任父母。

我们只有尊重孩子,蹲下身来,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我必须完美才能得到爸妈的爱。”

“不是的,爸妈爱你,是因为你就是你”

2.看见孩子

很多孩子是无法准确识别、描述出自己正在经历的困难的:

一部分孩子写作业时状况百出:“拖拖拉拉”“小动作”“总是做错”,其实就是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了。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无助,看见孩子的需求,就不会用催促、斥责来解决问题:没关系,可以先做会的。如果都不会,我们再想办法。

往高处放东西,试了几次都无法成功时,孩子便发起了脾气。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无助,看见孩子的需求,就能理解孩子的小脾气,可以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用压抑自己,可以表达情绪。表达情绪可以选择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发脾气,也可以哭。我们会陪着你。

请尽量看见孩子,并给予回应,这样的帮助才能使孩子的内心健康地流动起来。

3.倾听孩子

其实,倾听是有效沟通的一部分。

“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妈妈还要做饭啊宝贝,等一会儿再说啊。”打断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继续听呢:

“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排练六一节目的时候屏幕坏了,没有视频可以看,可是我每个动作都记住了,老师奖励我和其他两个小朋友贴纸了呢!

能得到的信息很多哦,只有认真倾听,能聊的内容才会多哦:

今天排节目了。(是什么节目呢,能透露吗?全班都练吗……)

教室里的屏幕坏了。(后来修好了吗?什么时候能修好呢?)

小孩动作都记住了。(难不难呢?给大家做示范了吗?能让我看看嘛?)

得到奖励,他很开心。(什么样的贴纸啊?什么时候也像得到奖励一样这么开心呢……)

“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怎么一天天不想上学?必须去!”

打断后可就没瓜吃了。

不想上学的理由可是五花八门的。

“因为老师让背古诗,我没背过。”

“因为学校的饭太难吃了,我想吃你做的饭。”

“因为午睡的时候睡不着,好无聊啊!”

“因为我的小伙伴两天没来了,我也不想去。”

“因为老师最近不表扬我了,好没意思。”

……

只有听懂听明白孩子在说什么,才能知道孩子在意的是什么。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什么事都不跟我说,问也没用……”,

孩子一开始都是愿意和我们分享的,可一旦发现父母对他的话不感兴趣,孩子才慢慢闭上了嘴巴。

如果父母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变强 、变清晰。

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增加更多。

4.有效沟通

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所谓有效沟通,即把真实想法如实表达出来,才能共同去协商,达成共识。
“我家孩子不爱学啊!真让人操心!这可怎么办呢?愁得我晚上睡不着,人家悠哉游哉的,跟没事人似的,也不知道是我的事还是他的事……”

这一套话太熟悉了,能说嘛?能。哪怕说出来能减少1%的焦虑,也行。但比起这1%,互相沟通下找到问题所在,是更有积极作用的方式。

时间太晚,孩子还在玩,没有要去睡觉的意思,比起“你怎么还玩呢?还不去睡觉!快点的!”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担心你明天不能按时起床。或者睡不够干啥都没精神。咱们现在去睡觉,等明天晚上回来可以继续玩。你是想听妈妈讲故事还是点读笔里的故事?

孩子的作业写得歪歪扭扭,比起批评“你就不能好好写字吗”,家长可以说:你看这一横就写得很直,下一个字你试试也这样写。

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拥有被爱的底气,我相信将来即便孩子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有勇气去面对,也会有能力去解决。

不管作为爸妈还是“社会人”,有太多的问题和关系需要去处理,尊重、看见、倾听、沟通,不光是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有用,对于身处世间,扮演不同角色的我们每个人来说,一样重要。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

慢父母

微信号 : manfumu

扫码关注我们


慢父母
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 来这里,我们一起成为“慢父母”,陪孩子,慢慢长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