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沟通?你可能陷入了这三个误区

教育   2024-10-26 11:00   河北  

慢父母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秋秋

每当孩子不听话、不好沟通时,我们总会在心里产生无数个念头:

我是不是个很失败的妈妈?
为什么我的话他都不听?
为什么我连个孩子都管不好?
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一个“通情达理”的孩子?

那种深深的无力感,透过这几行文字,就能体会得到。更别说作为妈妈,确实每天要亲身经历好几遍、质疑自己好多遍了。

1
其实,孩子不听话,可能是“沟通”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本该好好说的话,没有说好看看你们的日常沟通,是不是陷入了这三种误区:

1.说是沟通,但只有父母在说

所有的关系都离不开沟通。

沟通,听话者和说话者是不断变换位置的,也就是沟通的主体是双方,而不是单方。沟通,是双方互动的过程。

而在亲子沟通中,父母常常以自我为主体,而忽略了孩子的主体位置。

父母常常处于一种发号施令、自说自话、唯我独尊的姿态:

为什么他这么不听话?

明明在告诉他怎么做,怎么还一脸不服气呢?

真是气死我了!

亲子沟通,是父母和孩子想法的交流,是双方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沟通中,尊重双方的主体位置,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尊重。

2.站在自己的认知上、用错误的说话方式和词语来说。

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说出来,但绝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当然也要做好被反驳的准备。

所谓恶语伤人,不仅仅是用词上的恶,还有说话的语气、表情、态度上的恶。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玩完玩具可以将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说过多少次了?玩具要放回原来的位置!

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家里总被你搞得很乱!

没看见妈妈已经很累了嘛?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你要是不收完玩具,就别睡觉了!

这种程度,还算轻的,更“恶”的语言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也在不断膨胀:

行啊,翅膀硬了,用不到我了,还敢顶嘴了是吧?

不好好学习,你去送外卖都没人要你!

一天天的懒得和猪一样。

你活着干嘛?你怎么不去死?

父母无非想要孩子听进去自己的一言半语,可是抱怨、批评、指责、威胁、谩骂,都达不到这种效果,反倒将亲子关系伤得体无完肤。

3.因为沟通不畅,所以干脆不沟通

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地位上的压制,是会逐渐被冲破的。一旦孩子的自主意识成长起来,生发出的反抗,会使以前屡试不爽的单向输入、质疑、强行命令失效,冲突由此而来。

冲突是沟通的方式之一。

不用为了回避冲突而回避积极沟通,从而使矛盾在各自内心升级。

身边很多大人的原生家庭就有这种问题家庭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以争吵结尾,而解决的问题却丝毫没有推进只陷在情绪和反复咀嚼里也在有意避免后续的沟通。
小姨的儿子高考完报志愿,可算是难为住小姨和小姨夫了。

他俩希望孩子能不要离自己太远,又不能对报志愿提什么建设性意见或出一份力。

小姨夫脾气急,而儿子也已经这么大了,俩人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起争执。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间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否则就是一顿争吵。

小姨为了维持住表面的和谐,所有的想法和怪责都只能对我妈倾诉,而孩子在意的却是为什么爸爸妈妈一点都不关心他的去处。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因为害怕冲突,而不做正面的沟通,只期望对方能突然醒悟,做出改变,而不去真正面对矛盾,问题也就一直存在着、无法解决。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因害怕冲突而妥协,去做表面“乖巧”“谦卑”“大度”的人。
沟通的目的,是双方的交流,表达真实的想法,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协调。轻松愉快的氛围当然求之不得,如果实在达不到,起冲突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也是办法之一。
2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决定亲子关系好坏的关键就是沟通。

亲子沟通的真谛不是说服、不是言语控制,而是用语言和孩子建立连接。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都被情绪带偏了。

1.效沟通的第一步是处理情绪。

研究显示,亲子沟通中,孩子对父母传递信息的解读,55%取决于父母的表情,38%取决于父母的声调,只有7%取决于说话内容。

在和孩子沟通时,心平气和地具体描述或者表达所看到的事情和问题,孩子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做出负责任的行为。

而且,作为沟通的主体,孩子的情绪,也需要父母识别。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里提到: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很多孩子是无法准确识别、描述出自己正在经历的困难的:
一部分孩子写作业时状况百出:“拖拖拉拉”“小动作”“总是做错”,其实就是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了。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无助,看见孩子的需求,就不会用催促、斥责来解决问题:没关系,可以先做会的。如果都不会,我们再想办法。
往高处放东西,试了几次都无法成功时,孩子便发起了脾气。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无助,看见孩子的需求,就能理解孩子的小脾气,可以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用压抑自己,可以表达情绪。

表达情绪可以选择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发脾气,也可以哭。我们会陪着你。

照顾好孩子的感受,父母的认知、经验、道理才会有意义。

2.学会闭嘴,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就像苏格拉底所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一部分。

一旦发现父母对他的话不感兴趣,或者孩子的勇于表达总是会换来指责和反驳,孩子会慢慢闭上嘴巴。如果父母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变强 、变清晰。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增加更多。

当孩子接受了父母,他们才愿意吐露心声,那些亲子问题,也便在交流中迎刃而解。

3.要正确地说,不评判、不命令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什么事都不跟我说,问也没用……”,孩子一开始都是愿意和我们分享的。当孩子向我们表达看法时,“这个网红还挺有才的……”

得到的回应是:“还是得好好学习,学习好干什么都有优势。”

这句话对吗?

对!问题就是太对了。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你竟然不听我的!”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无关回应”,是指得到的回应与自己的期望无法接轨。

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交流,是希望得到认同或者平和的建议。如果亲子之间的沟通,常常是“无关回应”,如果我们只关心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孩子的看法,那孩子的失望会演变成绝望。
心理学家卢森堡曾在《非暴力沟通》中讲到: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观察,有理有据地描述,提出请求,对方会更乐意倾听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评论,对方会把内容忽略,更以为是在批评、指责他,进而反驳攻击

父母不是评判者、不是高位者,和孩子平视,这才是亲子沟通的最佳姿势。
4.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陷入评判、指责并不会对解决问题有任何帮助。

评判者过了嘴瘾,但也仅停留在发泄了情绪,被评判者也只会用情绪应对:

“真讨厌你啊!”

“下次还这么做,就是别被发现!”

“我就这么不好吗?我真是个坏孩子!”

而真正的问题和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

所谓有效沟通,即把真实想法如实表达出来,才能共同去协商,达成共识。

(1)问题是什么?

(2)你的想法/看法是什么?

(3)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4)我该怎么做?

养孩子并不是去改变他们,而是打开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自我发展。

养孩子,也并不该要求他们按照父母说的做,而是不管几岁,不管遇到大事小情,都愿意跟父母分享,也愿意坐下来听父母说、句句回应、闲谈不烦,便可。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慢父母

微信号 : manfumu

扫码关注我们

慢父母
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 来这里,我们一起成为“慢父母”,陪孩子,慢慢长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