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颗心献给孩子

文摘   教育   2024-02-20 10:21   江苏  

前几天,断续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颗心献给孩子》。书的标题“把整颗心献给孩子是全书再好不过的凝练,实在难以想象出比这更好的标题。事实上,这个标题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呕心沥血的教育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核心提炼。雅努什·科尔恰克在面临纳粹分子提供的“要么保全自己的生命,要么和孩子们一同赴死”两条路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了和孩子们一起英勇就义。雅努什·科尔恰克的英雄事迹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莫大的鼓舞,他明白了,“要想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师,就要把整颗心都献给他们。”

与《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风格相似,苏霍姆林斯基以细腻的写实手法描述了教育中的各种案例。所有案例的主人翁都是孩子,但是孩子成长的背后是他深邃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深度参与学生的成长,观察并记录详实的细节,反思和凝练教育智慧,并长期坚持下去。没有坚定的信仰和坚不可摧的意志力,是很难做到的。

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尤为关注。可以说,书本中所涉及的德、智、体、美、劳教育,都是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一点,与时代育人楷模陈立群校长的思想非常吻合。对此,我也有了更为明澈的领悟。“教育,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经常进行精神交流。作为校长,若不直接教育孩子们,我将会失去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004)。“我越来越坚信: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若教师不能经常和孩子们进行精神交流,不能深入了解彼此的思想、感受和情感,也不可能有与教学素养密不可分的情感素养。如果学生只能在课上感受到教师的影响,是不可能有情感联系的。”(009) “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便是人性,是对孩子们深切的爱,是结合了父母的亲昵、温存、严格、睿智与严厉的爱。”(009)阅读,是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流畅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和思考同步进行的能力。除此之外,大自然、劳动实践、社会实践、音乐欣赏等,在个体的精神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关注大自然在学生精神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当一个人接近事物的本源,当一个词对他来讲不仅是事物的标记,还蕴含了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香、故乡田野和森林里的乐声时,当他自己亲身感受和体验时,就会惊异于语言的魅力,他们的思维也如同飞鸟一样翱翔起来。“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吧,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大自然这个源泉中汲取思想,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活水会让您的学生成为睿智的探索者,成为求知好问、聪明好学的人,成为诗人。”“美与鲜活生动的思维,如同阳光和花儿,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诗意的创作源于对美的观察。大自然的美可以让知觉更敏锐,唤醒创造性思维,用个人体验充实言语。”(044

教育者需要发挥好劳动在学生精神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对劳动的热爱,是人性品德的源泉。” “劳动最能体现人的美。” “劳动不仅是对世界的理性认知,也是对世界心灵的认知。” “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社会生活主要体现在为他人谋福利的工作中。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在他怎么为他人努力付出。” (060)“让劳动进入我的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他们团结友爱的欢乐,促进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学生在克服困难后能产生令人激动的兴奋和喜悦,能不断发现周围世界中新的美好事物,能唤醒自身作为公民最基本的责任感。在此种情况下,劳动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247)“劳动教育的最高教学智慧,是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劳动的态度。“让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自豪感建立在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250)“一旦劳动开始带来极大的欢乐和乐趣,一个人的个性就会体现出来。日渐完善的劳动,会使人确定自己的个性,继而成为强大的教育源泉。”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是一个创造者时,他就会努力变得比现在的自己更好,就会在青春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其意义重大。这个自我意识,是个性、人格形成的实质。” “劳动作为针对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与其他众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这样的相互联系和互相制约无法实现,劳动就会变成可憎的义务。”(265)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和其他教育的密切结合,而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在我看来,需要把劳动与学生的审美、探索、发现、创造、自我价值实现等相互结合起来,从而让劳动发自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渴求。

个人精神的成长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得以实现的。我们需要让孩子认识到“你生活于众生之中”这个真理,从而发自内心地很乐意和别人分享他们的快乐,也会在自己开心而朋友却孤单时觉得非常难受。“一个人只有感同身受,忧他人之忧,才能成为他人的朋友、同僚和兄弟。”“我尽力磨炼学生们的内心,让他们的心灵更加敏锐。无论是对孩子朝夕相处的人,还是偶然邂逅的人,都要让孩子能从他们的眼神中观察到他们的情绪、体验和悲喜。“孩子们心中需要培养的是真正的人性之爱:忧他人之忧,急他人之所急,和他人休戚与共。只有在与他人休戚与共的心灵中才能产生真正的爱。“如果孩子不知何谓忧伤、委屈、痛苦,那他就会成为一名利己主义者,对他人的事情充耳不闻。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人最大的快乐是由对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激动人心的体验。” (093)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和阐释中可以看出,我们需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之中实现精神的成长,其最核心的并非交往技巧,而是让学生具有“情绪价值”,能够“共情”。真正从内心深处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感同身受,能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孩子的“人性之爱”。简而言之,我们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需要培养具有悲悯情怀并能努力减轻他人痛苦的人。

音乐在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音乐可以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如风声、雨声、流水声,巍峨雄伟、跌宕起伏、连绵不断的山脉,或者是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也可以是田野和草地的静谧之美、蓝天下云雀的歌声、成熟麦穗的窃窃私语、蜜蜂和大黄蜂的嗡嗡作响等。大自然的乐章,是人类创造音乐旋律的灵感源泉。“音乐、旋律和乐音之美是人进行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高尚心灵和纯洁灵魂的源泉。音乐能让人发现自然之美、道德关系和劳动之美。音乐,不仅让人认识到周围世界的伟大、壮美,也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崇高和美好。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的心理目标非常重要。“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们获得美感的能力,让他们有追求美的信念。” “音乐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儿童就不可能有全面的智力发展。音乐不仅仅来源于周围世界,还有人自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即使是那些最消极、最不活泼的孩子,音乐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音乐似乎给思维细胞注入了一些神奇的力量。我觉得,在音乐影响下的这种精神力量的激增,就是思维的情感源泉。”(065)“音乐,将人带入美的世界”。在我看来,一所学校的校园里是不能没有音乐的,即便是高三的学生,也应该给他们进行音乐鉴赏的机会,这可以让他们的大脑在紧张劳动之后得到放松,也能滋养人的性灵,培养良好的人际氛围。当学校的一切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在塑造时,人的素养也会得到提高,各种低级的违规违纪行为可以得到相应减少。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更愿意着眼自身的精神成长和长远发展。他们有着高远的志向,高雅的志趣和高昂的志气,从而不会纠缠于细枝末节的小问题。

具身英语教育
Open the mind, Learn, and Feed the mind | 求真 向善 至美,正心 达人 合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