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1049.​徐风《天工开壶(节选)》(2024.11.15)

文摘   2024-11-15 09:39   河北  

荐文||1049.徐风《天工开壶(节选)》(2024.11.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天工开壶(节选)

徐风

一日,得一梦。师父问他:陶中,我教你的古法制壶,你可都还记得 陶中不假思索地说:师父,记得。师父:打一个身筒给我看看。继而,又说:就做一把茄段壶吧。

陶中以为,师父会让他做一把满瓢壶。但是,当师父说出茄段二字时,陶中心里顿时明白了。

这是师父的壶。在他之前,有真正的茄段壶吗 翻遍紫砂古籍,没有。

明末清初的陈鸣远是第一个把自然界的瓜果花卉化为壶型的人,他的“东陵瓜壶”,来源于东陵王召平,不肯为新政做事,甘守清贫种瓜谋生的故事。

清代的“曼生十八式”里,匏瓜壶是有的。匏瓜化到壶型上,体现着一种田园牧歌的乐趣,象征着丰收与圆满,从器型的角度看,也向壶手提供了一种挑战。

清代制壶名手何心舟、范大生都做过瓜形壶,走的是圆润丰满这一路的。但是,与顾氏“茄段”相比,出入还是大的。“茄段”一词,在师父之前,向无查考。师父的制壶履历里,年轻时,为谋生,给上海“铁画轩”古董店赶制过“瓜梨壶”,顾名思义,那壶似瓜若梨,器型自是饱满温润。顾景舟 从来自爱,制作这批壶时,因有帮手,非其一人所为。故在壶底打款“自怡轩”——此乃师父上海仿古回乡后,在谋饭的“商品壶”上专用之印。从今天的眼光看,那批壶虽然是急赶的活儿,但不失工稳与老到。但是,跟后来的茄段壶相比,气度和器型上,还显得有再造之处。

徐汉棠是顾景舟的大弟子,在谈到茄段壶的时候,他也认为,紫砂的历史作品里,并无“茄段壶”之说。

那么,茄段壶是师父的原创作品吗 师父却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制壶这一行里,有句术语叫“自体伸缩”。对一个既定的器型,可以拉高,也可以压扁,可做其他改变,但唯一的底线是,和谐、圆满、对称、得体。

显然,顾氏茄段壶是从古器中的瓜形壶、匏瓜壶中演变过来的。这个“演变”,要能让人服气,你得有自己的理念支撑。古人之古器,板上钉钉;无数法眼,过目不忘。你凭什么来折腾一把古壶

于是师父有了这样一句话:能改掉古人的毛病,也是创新。茄段壶当如是。

如此,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此壶是演变的结果,或者,已然带有创新的意味,那么,为什么还称是“古法制壶”

古人在承继前辈作品的时候,都遵守着一个默契,也是制壶的“根本”——矿料天然风化、石磨碾碎、打泥片、镶身筒……的制壶方法。古人认为,壶乃为茶而设。清虚足以古,廉白可以当世,这是古人心目中人性的最高境界了。茶修,则是古人通向此境的一条栈道。通过饮茶,润喉吻,破孤闷;进而上升到肌骨清、通仙灵,欲乘清风而归去——通向“清虚”境界。

茶之真香,要靠茶壶来催发,所以,“宜茶性”,是一个壶手首要考虑的东西。茶性是通人性的。所谓古法制壶,就是古人在制壶的时候,总是想着,如何通过这样一把壶,最大程度地焕发茶的灵性与韵味,并且,把这种灵与味传递给饮茶者。

然后,茶也一定会以它的灵气来熔铸壶魂。一把壶的气质,天定佳质之外,还要茶来养。壶魂也是一团气。瓯露弥山味,清欢远世尘。茶入壶中,要对味,就像一对伉俪,处到最佳处,会有夫妻相。茶和壶的气息融到一起,还会熏染持壶人的气息,壶面即人面,所有的气息加到一起,便是包浆。

所以,你可以改壶型,可以变气质,可以塑灵气。前提是,你得尊重自然法则,把最大的“真”还给真。

这应该是顾氏赋予“古法制壶”的内涵。

山云犹淡泊,安者乐清虚。假如这是一幅超脱的仙境图卷,你一定不难找到,仙者身畔会有一把壶。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里,把“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当作是缺一不可的人间妙趣。这其中,“一瓯茶”应该是清心醒脑、提神回甘的主打。

做壶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那一日,陶中俯下身来,拿起一块泥,正要开始打泥片。师父叫停,说,从选矿土开始,一步也不要落下。

说完,看着他,目光清症。

梦境的最后,陶中隐约听到一声咳嗽。陶中忆起,师父在时,非常重视晨课。那并不是一个工艺科目,也不是机械划一的程序,而是酝酿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比如,你怎么进门,怎么坐下,坐在椅子上的姿态,是蓄力待发,还是松松垮垮。在师父看来,你是什么样子,壶就是什么样子,每一把壶都有自己的精神状态。那种状态,都是制壶的艺人给的。比如,你的工作台是否干净,工具的摆放是否井然有序,陶罐里的水是否新鲜,水笔帚是否干净,都有讲究。这些,都是晨课的内容。然后,做好了这些,你就听到一声咳嗽,不高,也不威严,大家顿时就安静下来。静到一根针掉到地上,你都能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那是顾辅导的气场。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大师的说法,辅导,是紫砂业最高的称谓。

陶中开始了他的清晨。陶中的清晨是从一炷袅袅上升的烟气里开始的。

这是他每天必做的第一件事。给师父的坐像点燃一炷香。并不飘忽的青烟里,他的目光与师父似有会心的交融。用干湿相宜的毛巾,给坐像轻轻地擦洗一遍,也是天天。紫砂的材质,经年累月,在毛巾的摩半与清水的淘洗下,已然现出一层薄薄的包浆。

(有删改)

[注]顾景舟:1915年—199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壶艺泰斗”,是紫砂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父为人自爱、自谦。因有帮手,非一人所为,又因为瓜梨壶只是谋饭的“商品壶”,师父就只是在壶底打款“自怡轩”商品壶专用印。

B.茄段壶虽在壶形上有所创新,但仍是以“古法制壶”,师父又从来没有说过茄段壶是其原创作品,陶中难以确定师父是否就是茄段壶的原创者。

C.顾景舟教导徒弟从选矿土开始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做壶的每一个步骤。与其说他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大师,不如说他是热爱生活的美学家。

D.文章在描写梦境中巧妙穿插中国紫砂制壶工艺史、关于“晨课”的回忆及对顾氏古法制壶内涵的阐释,这些插叙使文章既显厚重又显雅致。

7.关于文中“晨课”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父的“晨课”充满神圣的仪式感,仪式背后是手艺人对技艺的敬畏与虔诚。

B.赋予器物以人的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既是师父对制壶艺术的思考,也是践行。

C.师父一声咳嗽,徒弟们即刻就安静,这体现出中国文化“尊师重道”的传统。

D.文末陶中的“晨课”与师父的“晨课”虽然内容不同,但在精神上一脉相承。

8.顾景舟赋予“古法制壶”哪些内涵,请简要概括。(4分)

9.加点词语为文章叙述者对“顾景舟”的不同称呼,请结合作品任选三个分析其用意。(6分)

6. C(3 分)

7. A(3 分)

8.(4 分)

①尊重自然法则,把最大的“真”还给真。②即从选材料到完成制壶的一系列工序都要顺应自然 ;③制壶人要遵守壶为茶而设的根本 ,要通过壶最大程度地焕发茶的灵性和韵味 ,并且把这种灵与味传递给饮茶者;④要以壶为器,让壶、茶性、饮茶者三者和谐统一 ( 天人合一 )。共 4 分 ,答对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答题思路参考:1.根据原文“尊重自然法则 ,把最大的‘真’还给真,这应该是顾氏赋予’古法制壶’的内涵”。2.答案第二、三个要点解释什么叫做“尊重自然法则 ,把最大的真还给真”,3.答案第四个要点 ,合起来解释一遍。)

9.(6 分)

①师父 :直接使用陶中的称呼,拉近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 ,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也传达出叙述者对“顾景舟”真挚深沉的敬爱与怀恋 ;

②顾氏 :将读者暂时从沉浸中( 与人物的亲近关系中 ) 抽离,站在历史角度 ,审视顾景舟对中国紫砂壶制作技艺的巨大贡献与影响;

③顾景舟 :直接用名字 ,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角度 ,客观地表明顾景舟是“茄段壶”的原创者 ;

④ 顾辅导 :表达叙述者对师父 的 “ 敬畏 ”(答对一点 2 分)

何处炊烟
关心教育,关心身体,关注灵魂,关心命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