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1050. 向迅《锦书谁寄来》(2024.11.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锦书谁寄来 向迅
①父亲曾给我写过许多信。
②那些信寄自乌鲁木齐,贵州某县,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据此知道父亲正在哪里谋生。每每有他的信被邮差送来,我都会怀着隐秘的喜悦,躲到无人打扰的角落,逐字逐句地读。
③父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陌生的一面。这个父亲,就像是换了一副嗓子,换了一副面孔,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平日里听不到的话,甚至还有点啰唆——在他嘘寒问暖的时候。而且每封信的开头,他总是模仿古人的笔调:吾儿向迅,近来可好?读着这样的句子,总觉得怪怪的,令我忍俊不禁。
④实际上,父亲识字不多,信中因此时不时地蹦出一个错字、别字,乃至他自己造出来的字。但我都会毫无障碍地认出它们,并准确领会他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我那时从未设身处地地想过一个问题:他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信之前,是否有过片刻的犹疑?
⑤我想象父亲给我写信时的样子:夏日无聊的午后,或是春雨霏霏的凉夜,父亲在外省临时的寄居之所左顾右盼,确定房间再无他人,于是鼓起勇气,快速地从枕头下翻找出页面边缘卷曲的笔记簿和圆珠笔,然后正襟危坐于床沿,把笔记簿摊开在沾着泥浆的双膝上,深吸一口气,开始提笔写信。
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父亲而言,要把那些散落于记忆深处、已经爬满青苔的汉字搬到信纸上,就跟在老家没有门窗的羊圈里摸黑逮羊一样困难。他需要凭借顽强的毅力,才能把那些奔跑跳跃在无尽黑暗中的汉字一个个捕捉到,再使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把它们穿连在一起,费力地赶上坑坑洼洼的道路。
⑦终于写完了,父亲抬起头舒了一口气,再俯下身子,把信从头至尾默读一遍,最后庄重落款——“父亲某年某月某日”。
⑧搁下笔,他在信纸里侧折出一道痕迹,把它们小心翼翼地从笔记簿上裁下,举到胸前,拢起嘴唇吹了吹,然后把它们工整地对折好,揣进上衣衣兜,并用手轻轻地压了压。
⑨当天下午或次日早晨,父亲搭乘摩托车或卡车从喧嚣的工地出发,翻越一座座山冈和绵延不绝的山丘、庄稼地,最终到达镇上的邮局,购买信封和邮票,装好信,写下收件地址,郑重地投进邮筒。——收到信时,我仿佛还能触摸到父亲的双手留在信封上的余温,他落在信纸上的目光,还有他火焰般明亮的寂寞。
⑩我自然也会给父亲回信。但很多时候,他都会特地在信末嘱咐,不必回信。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收件地址。“你寄给我了,我也收不到。”父亲说。但不管怎样,几年下来,我攒下了一摞父亲写给我的信。
⑪我所熟悉的那位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暴脾气,不如意的生活让他极少表现出父亲应该具备的耐心。而在信中,父亲真的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他朴实无华的措辞中,我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关心与爱意,还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悲哀,我甚至还隐约感受到了他为试图敞开心扉与我沟通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⑫信中的父亲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恰如地球的南北两极,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立体的父亲。这个父亲,有幸被我看见了,读到了,感受到了。
⑬我曾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一摞信件视为珍稀之物。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
⑭正是在湘江之滨,我开始书写父亲,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同时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日,我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些信件和其他一些比较私密的信件,悉数销毁,把它们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冷静下来,我才后悔莫及。
⑮一年之后,那摞信件的重要性显示出来。那年夏天,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我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父亲写给我的只言片语。如果那些信件还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每一封信的时候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父亲。否则,就只能通过回忆了。
⑯而这,也是我这几年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我要通过书写的方式,让父亲活着,让他逐渐模糊的形象重新变得清晰起来。
⑰这是我理解父亲的方式,也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
文本二:
家书寄远人 向迅
①五年前,收到上一本散文集样书之时,我们还幸运地拥有父亲。
②如今,他的墓地早已褪尽颜色,春夏芳草萋萋,秋冬一派萧索。物是人非之感,不是一声叹息就能安抚。
③“与父亲书”,顾名思义,写给父亲的书,献给父亲的书。父亲是那个特定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父亲的长信。在这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长信中,我试图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像亲密无间的父子那样。像有过命之交而又惺惺相惜的兄弟那样。
④这,便是推动我创作《与父亲书》的力量。
(有删改)
注释:《锦书谁寄来》《家书寄远人》分别是向迅散文集《与父亲书》的序言和后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给“我”写信的时候,换一种嗓子、换一副面孔来表达,表现出父亲复杂多变的性格。
B.作者用摸黑逮羊形容父亲写信,语言淳朴自然,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漫长而艰辛的写信情形。
C.“我”想象父亲写信和寄信的情形,让“我”意识到父亲生活的不易,极大地改变了“我”的命运。
D.“我”有意销毁父亲的信件,既交代了“我”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又表现“我”昔日的幼稚无知。
7.下列对文本第13段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段文字句式整齐,书信与“我”辗转各地,突出了“我”对信件的无比珍视。
B.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先扬后抑,表现了父亲的书信对“我”情感上的慰藉。
C.这段文字巧用比拟,交错回环使用人称,实现“我”与书信之间情感双向互动。
D.这段文字节奏舒缓,叙述平和,表现出“我”反复品味书信,感受传递的父爱。
8.作者为什么认为父亲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请简要分析。(4分)
9.读书小组要为《与父亲书》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锦书。请你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6.答案:B(A.“复杂多变”错误;C.“改变‘我’的命运”夸大其词;D.“幼稚无知”理解错误。)
7.参考答案:B(“先扬后抑”错误)
8.参考答案:
①自己熟悉的的父亲是脾气暴躁的,没有耐心的;而通过信感受到的父亲是和颜悦色甚至有点啰嗦的。
②自己熟悉的父亲是羞于表达的,而通过信感受到的父亲是能对我嘘寒问暖,说一些我平日里听不到的话。
③自己熟悉的父亲是识字不多的,而通过信感受到的父亲是能够模仿古人笔调的。(一点2分,两点4分)
9.甲组答案示例:
①文本一追溯过往,极力描摹父亲给“我”写信、寄信等细节。
②其实是“我”对逝去之事的深刻的反省。文本一中追悔自己销毁信件,文本二交代了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写给父亲的长信,以表达理解和怀念,以见其自我成长。
③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两者结合,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写信给“我”表达拳拳之爱,“我”重温父爱,审视过往父子间的隔膜,体悟到父亲试图与我沟通做出的巨大努力。 (一点2分,三点6分)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锦书”为主要的意象。贯穿文本一,文本二以此为抓手交代写作意图。
②文本一以“锦书”为主线,想象父亲写锦书、寄锦书以及“我”惜锦书、毁锦书;文本二“我”以锦书的形式表达情感;“锦书”“我”“父亲”三者紧密相联。
③锦书究竟既是父亲写给“我”的书信和“我”的散文集,也暗含着父子双方远隔时空互寄遥思的深沉情感,并承载着“我”的追忆和反思。(一点2分,三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