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又一年的中秋节,这是一年中月亮最圆、人心最暖的时刻,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符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情感寄托的盛宴!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9月15日—9月17日(共三天)
9月14日(本周六)正常上课
9月18日(周三)正常上课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玩花灯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北宋时期,《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中秋夜将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这表明至少在北宋时期,中秋节玩花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日习俗。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民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所写的谜语。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
温馨提示
1.秋季昼夜温差大,家长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孩子的身体状况适度增减衣服。
2.家长在放假期间还应保持孩子在本中心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各项任务,不包办代替,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劳动意识。
3.保持健康有序的一日生活常规,注意动静交替,多带领孩子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4.假期是传染病高发期,请家长根据流行病、传染病的特点,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其中,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
5.不带孩子前往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引导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严把“进口”关,不购买或食用“三无”食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
6.气候多变,室内外温差大。体质弱的孩子很难适应气温变化,容易着凉感冒,家长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孩子的身体状况适时增减衣服。
7.室内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式,空气质量达标时,保证每天不少于30分钟开窗通风时间。
8.外出佩戴口罩。出行至人群密集地方时,请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