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到五年从业迷茫期,代理师如何进一步深耕

2024-12-09 07:31   江苏  

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做了三至五年,会达到一个瓶颈期,专利代理行业同样如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能够熟练把握专利创造性,专利检索也有一定基础,可以说小有成绩。然而更多的却是迷茫,一方面,内心开始对这种重复的撰写工作产生排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另一方面,想要寻求突破,却又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该往哪走

作为过来人,这里想聊一聊自己曾经所经历的过程。

1、排斥重复的工作,寻找新的生活

在刚入行阶段,感觉一切都是新的,都想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来充实自己,包括网上寻找各种创造性答复课程,聆听每周五国知局的线上培训课程,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似乎有用不完的激情。

但在这个行业摸索三五年之后,感觉自己的专利基本功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学习的获得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撰写,内心慢慢滋生了排斥的心理。

作为一个理工科人员,相对还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但此时此刻,会发现自己每天基本就是上班、下班、加班,甚至周末两天也都在加班。回头想想,已经和朋友没什么联系,和同学没什么联系,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社交生活。

周末真的有那么多紧急的事情要做吗?一定要去加班吗?这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把这种生活当成了习惯,说严重点,即便周末有时间,自己已经不知道怎么去玩,不知道去哪里玩。更为要命的是,发现即便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收入上也很难再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强迫自己去改变。于是每周末我试着留一天不去加班,可我又不想在家里待一天,便开始了钓鱼。

不得不说,钓鱼这个事,真的是会上瘾的。一到周六,六点多就爬起来,兴致很足。当时对钓鱼也没啥研究,大夏天跑去钓鱼,鱼没钓到,脸上又黑了一层,但却乐此不疲。当你沉浸在其中,脑子里能够放空一切,即便等了一个小时没鱼情,也总相信下一刻就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或许这就是很多男人爱好钓鱼的原因。

2、专利上寻求突破,扎实专业技能

心理上的排斥,并不代表不喜欢专利这个工作,只是不想这种看不到前景的重复。即便是你认真写了专利文件,企业却只想拿到一个证书,专利是否对产品有很好的保护,企业根本不在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当时的专利红利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件发明的授权奖励能够达到5万元,一些机构做着做着,就开始自己申请专利,专拿补助。当时专利审查也比较松,相对来说专利还是比较容易授权,专利编写也存在,但可能没有现在这么盛行。好在我所在的所一直在鼓励我们精进个人技能,没有涉足到编写专利的圈子,也不断在强调高质量专利的撰写。但实际能够接触到的企业,又有几个注重保护的呢?

个人比较信奉的一句话是:有馍不吃和没馍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我想,吐槽也没什么作用,不如把精力花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上,总没有错。现在记得比较清的有两件专利,不一定说多好,但对我来说,感觉比较有意义。

一件是在2017年初,写的一个夏威夷果开口扳手的案件,很多人应该都用过,企业的目的主要是报高企。在和企业沟通后,感觉没什么好的技术点。但经过比对发现,现有技术并没有在先的专利记载,感觉有申请授权的可能性,但问题是,它就是一块板,再冲压出一个尖端,几句话的描述基本就结束了,专利内容根本没什么能写的。

当时想,这个产品其实挺好的,如果能够授权,可能真的会有人侵权;那是不是可以再把它写好一点呢?恰巧当时也受到一件日本专利的启发,就想何不用这种简单的专利练手呢。这里所指的练手,并不是作为牺牲的试验品,而是为了更好的质量,做的尝试。如果简单的技术都能写的很丰富,那些真正有创新的,还能写不好吗。

于是对撰写方式进行了构思,一方面,要把专利的基本内容写好,毕竟属于企业的产品,不能为了授权随便添加内容;另一方面,这种坚果开口扳手我是多次使用过的,很清楚这种产品存在什么问题,便结合自身实际,对方案做了进一步丰富。

对于这种见过开口扳,比一元的硬币更为平整,放在桌子上之后,贴合比较紧密,很难再拿起来。我围绕该问题,考虑了多种方案。在当时权利要求普遍4-6条的时候,我要求权利要求尽量写到10条,并且说明书尽可能的把每个特征写的详细。

现在再看这篇专利虽然简单,但我觉得写的还是很清楚的,特征与效果之间也很明确。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该结构的夏威夷果开口扳可能是侵权的。后来我还真的见到过在扳手一侧设置凸起的产品,不知道企业是否是受到了这篇专利的启发。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件,是在2017年底,所里帮一家企业解决了很大的专利侵权问题,我们也接手了其专利的委托。企业由于经历过诉讼,很重视专利质量,作为处理案件的代理师之一,想着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基于专利保护、上位、最小技术单元保护等概念,我们对其产品进行了多角度的申请。想要说的这件专利,是一个对智能黑板(类似于电视机)边框改进的方案。

企业提到的一个优点是利用边框一体折弯结构,代替已有的边框拼接方案,并对内部型材给出了对应的结构。当时想,这么简单的内容能申请专利?便想着能找到一个新颖性对比文件丢到发明人面前,让他补充发明点。然而经过检索,这个领域竟然真的没有类似的方案,甚至都没有边框一体折弯的方案。

我当时就产生一个想法:是不是一体折弯本身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技术点?
把这个想法和其他人讨论后,很多人认为很难。但我还是不死心,又做了大量针对边框折弯本身的检索,发现真的没有这种直接折弯形成边框的在先方案。于是我写了一句话的权利要求:一种折弯式黑板框,其特征在于:黑板框至少任意两条相邻的边框是由黑板边框条(100)折弯而成


独权真的就只有这一句话,由于边框还有还多其他特征,于是又在从属权利要求做了层层限定,说明书也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最后这件专利也很顺利的获得了授权,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突破。

得益于前期的锻炼,2017年底这个时候对于怎么把简单的权利要求在说明书进行丰富的描述,已经没有那么困难。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怎么挖掘产品的创新点、理解创新点,并通过文字的表达,让审查员能够和你同频,认可所写的方案

如果是现在,我是不建议写这种一句话的权利要求的,司法环境不同,审查形式也不同了,撰写方式也要跟着变化。现在来看,三到五年的撰写经验,可能只是高质量案件的起点。

3、高价格与好专利,差距还有很远

之前也写过几篇如何提高撰写技能的文章,一些代理师抱怨说,低价格还想有各种要求,谁愿意去干。确实,现在对于专利的要求,整体水平肯定是高于前几年的,而且专利价格不增反降,竞争加大,即便是编案件,也比之前更难。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不同,真的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也有另一种声音说,只要钱到位,高质量也不是难题。这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即便是五年的成熟的代理师,如果没有刻意训练,在撰写真正需要保护的案件时,专利撰写也会受限

高质量案件的重点并不只是“写”,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思维策略

当我们写了多年专利,可能会对创造性把握很好,对审查员关注的点把握很好,即便是一句话的权要也能争取到授权。但是面对同样的特征,无效审查中合议组会怎么考虑其稳定性?侵权判定时法官会怎么认定?这个是代理师所没有接触到的。而按照现有高质量专利的评价体系,其重点在于专利在无效、维权中所发挥的价值,怎么把无效、诉讼中的思维运用到专利申请中,往往是我们在撰写阶段所难以学习到的,这也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代理师撰写水平的提升

以“上位概括”这个点来说,我们在撰写阶段,几乎所有老师都指导我们说不要写入非必要技术特征,甚至有独立权利要求“三指”宽度的判断标准,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智慧黑板案例中,为什么会写一句话权要,因为我想追求大的保护范围。

而在目前的专利无效审查中,很大一部分实用新型专利是无法坚守到最后的,做这么多无效,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怎么在不影响保护范围的情况下把技术特征写充分,对于专利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尤其是简单的技术方案,这一点更为重要。

4、两种重要提升途径,模仿与“格物”

回归到现实,往往大部分代理师是接触不到专利无效的,或者是在目前的阶段暂时未接触到专利无效,那又该怎么提升呢?

我认为专利撰写技能的提升包含两方面,一个是撰写的能力,一个是挖掘思维能力。撰写能力比较强,思维上受限,难以将专利与市场价值及法律价值相融合。思维很丰富,缺少撰写经验,依然无法输出高质量专利;很多律师输了官司怪专利没写好,真的让他来写,如果他没有长期的撰写经验,80%的律师是写不出来好专利的。事后诸葛亮,对谁都一样。

(1)专利模仿

言归正传,所谓的专利模仿,就是找一些比较好的专利,特别是那种感觉说明书比较好的专利,大胆的去模仿他的撰写风格。这里要避坑一些看似经典的维权案例,它可能是时代的产物,或者遇到了风口,至少在撰写上不具有较大的参考性,选择时还是要关注专利本身。

之所以强调模仿,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首先就需要思考别人为什么写得好,哪一点写得好,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最开始模仿时可能没什么发现,但是当多次练习后,当你再看到某个司法判例、某个无效决定,可能就会对某种写法或某个技术点的理解有了“顿悟”

模仿的还一大好处是能够快速的学着把说明书写丰富(写的多,内容并不一定丰富)。

记得之前我在这个阶段时,我会质疑,说明书写这么多有用吗?把基本改进点写完整、写清楚不就可以了吗?而且所写的大部分专利也都授权了啊。

现在再看这个问题,只能说之前的认识太片面。我们目前的专利撰写,可以认为还是比较粗犷的,只要大体上能够理解,附图展示的也比较清晰,能get到你的意思,往往也就给过了。专利无效中以“不支持”“公开不充分”作为无效理由的,大多数也很难得到支持。如果你执意要给合议组讲道理,他们可能还会感觉你太“矫情”。为数不多的那几个得到支持的案例,也是头部企业的大案、要案,只有在这种足够重视的情形下,才会把专利掰开揉碎了进行讨论分析,这也是深度展现专利质量的时候。

2)专利中的“格物”

用“格物”这个词,可能有点夸张,但对于想要表达的意思,我觉得还是比较贴切。

曾遇到成熟的代理人说,自己对专利的把握已经很深,基本上看一眼交底书,就知道有没有创造性。这不失为一种能力,但我认为更高阶的能力,是看了交底书,就知道哪里能够找出创造性

现在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专利文献,很多发明人提供的方案,在相同或者相近的领域都能找到蛛丝马迹,技术的迭代是需要时间的。在一个很长的迭代过程中取其中一个片段,其所体现的技术相对于已有的技术可能改进点都没有那么大,再加上“事后诸葛亮”的因素,代理师、无效审查老师都无法对发明人研发时所面临的难题感同身受,这就会使专利的创造性和稳定性大打折扣,会使一些实用、好用的技术却被认为没有创造性。

这就要求代理师有这种格物的精神,去挖掘技术的改进背景,挖掘技术的创造性。同样的一块石头,有人只能用它做砌墙砖,有人却能把他雕琢成精美的饰物,这不是鸡汤,专利中同样适用。

我们在看改进的方案时,其方案看似已经定形,实际可能还有很多隐含特征,这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是需要“格物”去发掘的。我们常说专利“挖掘”,我理解“挖掘”的内容本身就是存在的,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时,目的就是把一些未被公开的内容给找出来。

挖掘的内容可以是特征本身,可以是不同特征之间的关联,可以是未被注意到的参数关系,可以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问题等。这些内容并不是看一眼就能得到的,尤其是一些有难度的案件,真的需要去用心观察,观察出特征后还要考虑如何构造其专利架构。

今年处理的一个案件中,就是三层无纺布形成的一个新产品,这个“新”只限于产品概念是新的,从大的结构上来说,和现有技术没什么差异。为了保护这个产品,真的是拿着产品看了两天,当找到一个申请角度时,欣喜若狂,然后就开始深度检索,结果发现日本已经从该角度撰写过,垂叹不已,只能继续找。又找到一个新的申请维度时,再次检索,发现美国又从类似的角度已经写过,有的说明书都是近百页的。这个过程真的是跌宕起伏,也就是这个时候,想到了“格物”这个词。大概也就是这个格物的过程,才有了最终的好结果。

这个期间也发现了,日本、美国的专利申请理念,人家确实要领先你很多年,其中一篇专利,写的基本就是现有产品,但并不妨碍人家发明专利授权,而且保护范围很大,想把它无效掉,可能也没那么容易。如果这个技术思路放在国内写,可能就是非正常。

当然,我们说“格物”,并不是想方设法的编专利,而且恰恰相反,这个过程要求代理师一定是不能为了授权在里面随便加产品没有的特征的,否者无法保护产品方案。

现在我们吐槽审查员老师,因为他们老说这也是常规的,那也是常规的。这其中可能也有很大原因是代理师真的没有在专利中给到审查员一个能让专利授权的理由。经历过无效会发现,实审阶段的审查员已经是非常讲道理的了

5、专利知识,远比想象的深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可能有的也比较发散,是想尽可能说明每个点背后的缘由。自己理解的内容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可能只能输出十之五六,再到大家理解,又会有所折扣。

目前的整体感觉是,专利知识真的是越做发现其越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只要你想做,绝对还有很多未知的知识。

三到五年的你,可能正处于瓶颈期、迷茫期,虽然我也是过来人,但此时此刻,在新的环境形势下,必然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如果你没有更好的选择,又想提高自己的技能,对于上面说的内容,或许你可以尝试下。

我们也要相信,高质量专利,大有可为。

一腔热血,不知所言;若有所想,欢迎留言。

也欢迎各位朋友微信群交流,添加好友邀请时,请注明“名称+职业”。



往期推荐





专利微观布局在高质量专利服务中的运用和重要价值

2024-01-25

如何才能体现出领域对专利的限定?或许这么说,更有助于创造性

2023-11-10

听说知识产权师月薪都10w+了,难道我入了假知产圈

2023-09-26

高质量,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难

2023-09-08

如何与审查员谈心,做一篇起死回生的答复

2023-08-07

知易行难,代理师的职业瓶颈与自我突破

2023-07-11

劣币驱逐良币,专利代理收费,路在何方?

2023-04-13

沟通有距离,让审查员充分感受到你的诚意

2023-04-03



IPR视界
探索知产行业内外知识,弘扬知产生态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