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代理行业也是一个“围成”,看到火热的景象,外面的人想进来,而里面的人却又不堪重压想往外逃。
根据不靠谱调研,目前很多机构存在老代理人不稳定、新代理人难招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这是薪资的问题,但这真的只是薪资的问题吗?我想来谈一谈。
1.代理人为何不稳定
一个代理人从入行到相对成熟,基本需要1.5-2年左右时间,这个期间代理人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考证,使其苦中作乐,即便收入少一些,依然能够保持新鲜感和斗志。
到了3年左右时间,普通代理人开始了重复性工作,每天无非是沟通、挖掘、写案子,每个月的工资也基本没有太大波动。如果代理人自己没有明确的方向,自驱力不足,代理所又没有新型业务,代理人平静的心便很容易被外部的各种信息给搅动。
此外,刚入行的代理人有很多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3年左右的时间,已经到了买车、买房、结婚养娃的阶段,时间压力,经济压力,也使我们代理人更迫切的想要换个环境。
但凡是个负责任些的代理机构,代理人一个月超过16件申请还是比较有压力的,而且还会面临加班问题,从业3年左右代理人收入突破15万的并不多。
图片来源于思博:2021年专利代理人薪资调查
但到企业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维权案件大幅增加,企业对IPR或专利工程师的需求旺盛。在一、二线城市企业,或者稍微上规模的企业,知识产权岗位拿到10-15K的月薪还是不困难的。
看看企业IPR 混的风声水起,再想想自己加班写案子时的疲惫苦逼,便不由得心动不已,既然如此,为何不到企业去干一番天地。
代理人离开培养自己成长的机构该被指责吗?代理机构不给代理人更好的待遇有错吗?
其实谁都没有错,这是行业发展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留或者去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自主择业的权利。如果说一个从业多年的代理人在所在机构没有学到知识,代理机构没有利用培养体系提升代理人自身的价值,导致代理人离开后无法有一定的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样的代理机构才更应该被指责。
当然,一个培养多年的代理人的离开是代理机构所不愿看到的,代理人的培养都是要成本的。但行业发展到这个阶段,赋予了企业更大的优势,这种人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审查员进入企业又何尝不是类似。
有人说现在是代理行业的春天,也有人说寒冬未过春未来。但我想,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
看看地铁和电视中的知产广告,看看“冰墩墩”权利问题引起的关注,再看看如今版权、商标问题引发的热度,知识产权如此火热,专利代理作为重头戏,其发展会差吗?即便不是春天,那也绝不可能是寒冬。
代理行业如今处在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境地。蓝天行动的打击,高企通过率的严控,使一波代理机构生存困难。而一些优质所却不是在担心案件量,而是在挖掘高质量客户的知产需求,进行客户淘汰,进行不合格代理人的淘汰。
经过这样一轮筛选,代理机构也会被市场分级,部分代理所转型成功走高质量、保护路线,部分代理所依靠走量模式继续向前,两者都能生存。但当客户有保护需求时,普通的代理机构便很难再入企业法眼。
3-5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瓶颈期,突破了便进阶升级,否则就平平无奇。对于IPR,同样适用。
企业固然有其薪资优势,但如果在企业3-5年内没有取得一定成绩,无法靠技能在岗位上取得优势境地,升值加薪是难之又难。
反观代理行业,大量的代理人和审查员进入企业,那对企业领导就是最好的洗脑,企业IPR素质将显著提升。大胆预测,高质量申请、专利布局、专利规避等业务会大幅增加。通过3-5年的发展,代理费必然会提升。
面对代理行业目前的境况,大量代理人还在坚守,有的是靠理念,有的是靠情怀。不管哪种,我们都要并肩为自己谋划一条出路。
代理人不应该只把自己的工作定位成专利撰写,专利布局也不应该只是多申请几件专利。企业申请专利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那么我们代理人是不是可以从企业角度出发,利用自己的专业来满足企业技术保护或市场竞争的专利需求?
把单纯的专利申请融入到检索、侵权分析、布局、技术规避等综合服务,通过分析建议来产出专利申请,把专利服务做成类似法律非诉的服务模式,为企业解决问题,提升整个服务的价值,这样是否会更有前景?
扎实功底,做好准备,老铁们,奋斗吧。
一腔热血,大言不惭,若有所想,欢迎留言。
欢迎添加微信mt284185137讨论交流。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