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a天下
资讯
寻根
家风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
邹氏·文化
来源:家风家训
“三大主题”之一:齐家治国之道
∨
主要指的是齐家治国的理想。中国家训中,讲“齐家治国”人生理想与信念的随处可见。
周公辅政时教导侄子成王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后来,这句家训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的名句。因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新朝建立时,开国之君都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不要贪图奢华生活,以免重蹈覆辙。
自周至清,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汉武帝刘彻“尝而后知其甘苦”的家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与《诫皇属》、宋太祖赵匡胤“仁慈待人”的家训、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太祖宝训》、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与《圣谕十六条》、清世宗雍正的《圣谕广训》、清高宗乾隆“以德遗后者昌,以奢遗后者亡”的家训······个个在中国历史上踏下坚实脚印的帝王,都用家训要求和鼓励他们的后代致力于“奉公勤政,报国恤民”,实现“齐家治国”的理想。
三大主题之二:为人处世之道
∨
主要指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中国家训中,讲如何“为人处世”的比比皆是,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孝道”“勤俭”“谦恭”和“助人”等。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子孙以忠厚谨慎为先,切戒捐薄。”
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在《郑氏规范》中屡屡训示子孙要体恤孤寡贫穷、好善乐施,譬如借粮给穷苦乡亲不得收息,经常修桥补路“以利行客”,炎夏时节在大路旁设茶水站“以济渴者”等等。
《颜氏家训》一开篇就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在卷一序致第一中曰:“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弟子规》在总叙中则具体列举了弟子“为人处世”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入则孝,出则悌”“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三大主题之三:读书治学之道
∨
主要指的是读书治学的方法。中国家训中,讲“读书治学”方法的随手可拈,其中“德才兼修”的方法最值得称道。这种方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训诫子弟读书并不仅是为了入仕,而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训诫子弟读书教导子弟做人的道理:“修身”第一,“仕进”第二。
教育家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家教就是这样,他教导儿子不仅要学《诗》,更要学《礼》,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而“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母亲更是用“买肉啖子”“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这一套“组合拳”的“身教”家训,教出了一个“亚圣”。这个特点一直在历代家训中得到传承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说:“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另一个特点是把训诫子弟读书与立志联系起来,与齐家治国和为人处世融为体。西汉文学家孔臧在《诫子书》中说:“人之进退惟问其志。”明著作家郑晓在《训子语》中告诫儿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如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读书治学,这是诸子家训里面说的。印光大师也说,子孙虽然愚昧一点,不聪明,笨一点,但是诗书不可不读。
我们说读书对人的一辈子非常重要,我们不是读书要干什么,干多大的事业,有多大的成就:读书让你的人生活得有幸福指数、有品位,也是让生命这场游戏做得丰富多彩一点。人要享受生活,要体验生命,要感悟人生。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