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东耄耋老人邹成哲的风雨人生---百折不挠 老有所为

文摘   2025-01-08 19:30   广东  

邹氏a天下

资讯

寻根

家风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

邹氏·人物


作者:邹汉平、邹锦清


百折不挠   老有所为

——记广东耄耋老人邹成哲的风雨人生。


近10多年来有不少邹氏家族内外知名人士赋诗、题词或撰文点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离休干部邹成哲半生坎坷,百折不挠,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与事迹。我们根据长期以来同成哲宗长近距离接触,所了解到的有关他的风雨人生,感人经历,特作简要的补充叙述於下。(注:本文2017年3月18日首发
 

幸福的童年  

 

良好的家教

 
成哲宗长的祖籍原在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10多代前移居紫金中坝,祖父以上世世代代是贫雇家,他的父亲由于勤奋好学,刻苦耐劳,得到一位基督教传道士的帮助,被推荐到紫金古竹乐育中学师范班,免交学费读了二年书,辍学后成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先后在紫金、五华、河源等地任教数十载,后半生执业中医,行医济世,师德和医德颇受尊敬。在宗族内则珍重血缘亲情,恪守祖训族规,在紫城建立邹氏会馆,尽自己力所能及为县内外邹氏宗亲排忧解难。


他含辛茹苦养育了五男四女,成哲是长子,小时很受父母宠爱,更能体会父母的艰辛与期望,在良师兼严父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除了认真求学之外,逐渐懂得一些处世立身堂堂正正做人的准则,树立起牢固的爱国家,爱宗族的观念。

家谱

邹姓 起源

邹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邹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邹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邹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邹氏宗谱“”邹氏源于轩辕,舜赐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侠后裔数百年,为主要来源,约占邹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邹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邹姓部分开姓始祖

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据《中华邹氏南阳堂谱》记载: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邹姓迁徙传播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鄂、湘、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邹姓 分布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50万,增长了近12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邹姓 起源

邹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邹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邹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邹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邹氏宗谱“”邹氏源于轩辕,舜赐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侠后裔数百年,为主要来源,约占邹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邹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邹姓部分开姓始祖

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据《中华邹氏南阳堂谱》记载: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邹姓迁徙传播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鄂、湘、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邹姓 分布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50万,增长了近12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

家谱,所有华夏、邹氏儿女的精神故乡。

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

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我们的根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了先人?


我们的根,纪录在家谱中,

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

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

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自古邹氏家规家训、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家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一个“文化结”。从世界文化发展衰落的情况看,唯有中华文化的发展延绵不断,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根本因素取决于中华主流文化精神特质的科学与优秀,这些不同性质、不同系统的优秀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结”。


这些“文化结”是坚固的文化精神壁垒,在一般情况下,不仅有抵御外部不良文化的侵袭,而且对外来优秀文化有极大的亲和力与融合力。


最大的“文化结”是儒家文化,其次是道家文化,再次是佛家文化。家谱与家族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结”,对于团结族人,协助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的统一依赖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依赖于各个家族的团结,各家族的团结依赖于各家族成员内部的凝集团结。


所以,家族的团结是国家统一团结的基础的,民族的团结建立在家族团结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历史上,国亡而民族不亡而后获得生机的实例非只一二。而民族不亡的根基在于家族不亡。所以,编修家谱,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命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非常遗憾的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千上万的家谱毁于文革,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人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创。


中华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历经磨难,内战、外侮,改朝换代,仍然没有被摧毁。而在“文革”中,中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中国家谱文化,更是经受了一场“红色革命”,“传家宝”当成“下脚料”,许多家谱、祖宗画像、祠堂等文物被红卫兵烧的烧,砸的砸,不少地方荡然无存,不少百姓已经寻根无门。


在当时还好有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孝子贤孙,冒着被关、被杀的危险,将许多家谱和文物秘密保存下来。使得中华家谱文化,能够“不绝如缕”,一脉相承。



文革对家谱、文物毁灭是惨重的,但最为严重的还是将许多错误的观念当成了先进的革命传统在延续,文革已经结束将近40年,不少领导和群众仍把重修家谱当成“封建”行为,加以阻止和打击。


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仍以为重修家谱是“封建思想”,不敢公开支持,有的甚至还出面反对。错误观念延续是最具危险性的,我们要对家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支持全国如火如荼的重修家谱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华大地出现了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拨乱反正”,先是从海外到海内,由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家谱编修出版接二连三,姓氏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各地宗亲活动不计其数且规模起来越大。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汇聚邹氏宗亲,寻宗寻祖寻辈!

传承家族文化,请您分享转发!



后来你成为牧民 赶来云海繁星

脚旁驮岁月的白驹

将漫生春草嚼咀

当你站于隆冬爱河边 俯身朝下望去

有人破冰做你 一生倒影

你会凝视他 如同另个自己

直到你的热泪都化作潮汐 爱即永恒汛期

最终你所历风雪 开遍梅花鹿背脊

落日坠成腕上胎记

来世便凭此再遇

当你仍是虔诚滋养着 参天铁树的泥

有人做撼动你 一生马蹄

你会信奉他 如同整个奇迹

直到悬河千言汇入那句——

“爱你是我的壮举。”



简陋的学校  优秀的导师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百业萧条,物价暴涨,货币贬值,成哲父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薪,已无法维持全家的生活开支,于是只得放弃教职,改行做日用品小生意,成哲和弟妹们则跟随母亲回到老家乡下,搞种养和念书,过着贫困日子。


成哲宗长念完高小之后,因家里没能力供他升中学,只得就读于当时免费的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这所战时专为贫民子弟开办的学校,非常简陋,利用紫金城外几处残旧庙宇祠堂作为校舍,没任何基础的教学设施,可喜的是多数教师素质较高,拥有一批从广州、惠州等沦陷区转移到紫金山城的进步人士,如:许彥嫦、李雪凡、张瑛等;也有几位是1927年大革命农民暴动失败后,隐蔽下来的老共产党员,如:刘海帆、陈耀章等;他们用各种方式揭露国民党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的卖国行为,使学生们了解到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游击队,才是抗日主力;共产党才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在进步老师的策划下,成哲和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抗日宣伟活动。


他在这段时间,向外地老师学会了听、讲普通话,粤语;掌握了写墙头标语,刻写钢版,油印传单的基本工,为日后的工作,派上了用场。


少年倒蒋赴征程

多艺多才文武兵



少年倒蒋赴征程,多艺多才文武兵,这是河北师范大学邹大炎教授对成哲宗长的赞扬诗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和谈破裂又暴发了解放战争。


成哲宗贤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因实习表现优秀,16岁那年被紫金城镇小学聘任为教师,但他觉得农村更有他用武之地,因为为了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东江两岸人民武装日益壮大,他的老家中坝镇,是紫金、五华、河源三县的交界处,成了温敬荛,程佩洲、张日和等人领导的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地区,使他对共产党的政策主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利用教师身份作为掩护,做了游击队的交通员,后来身份暴露,只好毅然加入武装部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参加了解放紫金、老隆等城镇的战役。1949年7月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文工团,当了一名文艺兵,在粤赣边境新解放区开展减租减息,劳军支前,文艺宣传等工作,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华南文工团奉命挺进粤北,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广州市,当时华南文工团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文艺团体、有团员五、六百人、广州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各条战线都要该团派干部支援,成哲宗贤无条件服从组织调配,半年内换了四、五个单位,从接管影剧院,进行街头宣传,到梅县专区征收公粮,以至调到华南分局党校组教处搞秘书工作。


成哲宗贤文化程度不高,可是处长杨应彬同志见他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并且能与北方干部和各地学员沟通,因此,常委以重任,每逢叶剑英、方方、古大存、莦向荣、铙彰风等党政军首长到党校讲课,作报告时,都指派他到台前做记录,有时还作现场翻译。并将笔记整理,印发给全校干部,学员讨论学习。



痛思昔日做人难


厄运来时祸不单



成哲宗贤到党校工作时,刚满20岁,不够老成持重,性格耿直,讲话直来直去,常常不自觉地得罪同事和领导。恰巧在此期间,他有一位在国民党军校毕业,当过伪军上尉军官,参加过八年抗战和打过内战的堂兄,在海南解放后,被遣散回乡,受到管制。得知成哲在广州的工作地址,写过一、二封信,流露出对现实不满情绪,被党校保卫部门检查发现后,认定是反动信件,穷追不舍,要他坦白交代问题,他根本没有看到此信,无从交代令保卫干部满意的问题,因而被视为顽固抗拒,受到停职禁闭,最后被送进第一监狱的教育所。


从此被开除出革命队伍,使他感到万分冤屈和悲伤,但看到“肃反”“反右”政治运动,接二连三,申诉无门,只得哑巴吃黄连,把苦味吞进肚子里。好在当时他的户籍还在广州,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从此加入了出卖体力劳动的临时工行列,在广州街头帮人推过大板车,在天河许多建筑工地做过杂工,这种朝不保夕的临工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后来得到居委会的支持,利用他的一技之长,办起了一间“美术油印服务社”,那时正值大跃进,经济建设时期,业务繁忙,经济效益还不错,解决了六、七位街道失业知识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出路,在合作化运动中,油印社被划归商业局领导,改名“美术广告商店”,成哲宗贤担任商店经理,后来还被聘为南区商业系统“红专大学”(业余职校)的兼职语文教师,稍为抚平了多年来的心灵创伤。


可是上天总是反复有不测之风云,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不久,成哲宗长又被当作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从商业职工队伍中“清洗”出来,遣送回老家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监督劳动。


从此他的人生之旅又艰难地走过一段雪压霜欺的漫漫长夜。正如成哲的老同学、紫金某中学一位姓袁的老教师所题的感怀诗所述:“痛思昔日做人难,厄运来时祸不单。前冤未雪仍颤胆,恶梦重临更伤肝”。


逆境未曾灰心志  涤尘自信有清泉


成哲宗贤被遣送回乡后,家徒四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农民普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磨洋工思想,人人只关心争工分,农田产量低,人工成本大,每个劳动日值,只有三、五角钱,分到的口粮少得可怜。受管制的“黑五类”日子更不好过,那些“革命小将”,红卫兵造反派,常常强迫他们做义务工,成哲宗贤做得最多的是义务刷写标语口号,毛主席语录,有时还被勒令参加“当权派”、“走资派”、“牛鬼蛇神”的批斗大会,得到的工分比其他人更少,困难处境可想而知。好在绝大多数中老年乡亲,了解他的家世和出身,不把他当坏人看待,还尽可能给予关照,帮他介绍对象,成家立室。他自己也很坚强,除了不误集体出工之外,常利用农闲上山打柴,采山药,帮人搬土方,争取一些微薄的经济收入弥补家用。他看到造反派的斗争矛头不断扩大,不少党政军领导干部,都被揪斗,受到迫害,认定这场文革运动是坏人当权,大方向是错的,必然会得到纠正,深信自己的错案,也会有平反昭雪的一天。


真钢喜得回炉炼  要为人民再建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切冤假错案都得到平反昭雪,成哲宗长的问题,在任仲夷、李坚真、杨应彬等老领导的过问下,也终于得到解决,省委党校对他作出落实政策,提前办理离休的决定,他当年才54岁,本来还可再上几年班,但他毫不犹豫接受了党校的决定,到东莞经济开发区去谋职,先后在多家外资工厂、股份公司担任财务、人事主管和厂长、经理助理等职务,为促进东莞石排等地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他依法治厂,强化管理,所在厂区10年无重大事故,当地干群对他有好评;他每月经手发放员工数十万元工资,做到廉洁办事,一分不贪,外资老板信任他;他处处维护外来工的权益,曾通过公安机关解救出两名被坏人拐卖的贵州女工;受到省妇联表扬,外来员工敬重他。


后来他辞职回到省委党校,协助省直函授站工作。受到党校领导关怀,由离休党支部两位老党员介绍,在古稀之年,与儿子邹远昌同时入党,于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参加了在广州烈士陵园举行的入党宣誓仪式,隆重的场面和他的特写镜头轮番在广州、香港电视台播放。


后来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学习运动中,他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校党委及广东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大会表彰,向近千名党员作了两场个人事迹报告,个人经历及事迹被载入《开国将士风云录》和《广东革命文艺史料》。



家族渊源勤探溯  弘扬国粹乐笔耕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成哲宗长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中华国学和谱牒学研究。他与各地志同道合的邹氏宗贤,如:邹春先、邹子新、邹国琴等人密切联系,互相交流,对各地老谱中出现的矛盾、讹误,采取尊重现实,以国家出版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做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为了编好紫金《邹氏族谱》,他辞掉外资企业的职务回到原籍,走遍紫金各乡镇,掌握邹氏各分支的第一手资料,花了近三年时间,编成粤东地区首部较完整的邹氏族谱。外出期间先后遭遇三次重大车祸,幸免于难。此后,在马来西亚爱国华侨邹顺达先生和香港昌盛集团公司总裁邹锡昌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并在省内外爱族宗贤的密切配合下,成立了《邹应龙文化广东研究会》、《中华邹氏历史研究会》,被族人推选担任会长、名誉会长。


20多年来在广东各地组织召开了跨省研讨会、名贤纪念会等重大会议数十次,主编了《南谷春秋》、《南谷之声》、《南谷情》、《德宏传天下》等系列谱志;和助编出版文物保护单位文史专刊、修祠、集会纪念册等书刊十余部,这些成果以及他热心乡族公益,牵头修建了两座各具特色祖祠、多处祖先古墓,发动乡亲出钱出力兴建水坭桥、扩建村道、校道,改变家乡面貌作出的重大贡献,众所周知,不在此多作赘述了。


特别令人钦敬的是,他年逾八旬,仍老有所学,2001年起参加广东岭南诗社诗词研修班以来十多年如一日,在诗词写作的园地里,辛勤笔耕,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出版了两部个人诗集,另有400多首作品,刊入《岭南诗歌报》、《奋蹄集》、《神舟颂》、《紫金历代诗词联选》等20多部诗集、诗刊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罗会同教授对他的诗稿进行点评时,题赠了如下诗句:“沧桑历尽见真情,寄意诗词乐笔耕。老骥仍怀千里志,奋蹄昂首迈新程”。


(邹汉平、邹锦清撰文) 2017年3月18日


家谱

邹姓 起源

邹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邹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邹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邹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邹氏宗谱“”邹氏源于轩辕,舜赐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侠后裔数百年,为主要来源,约占邹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邹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邹姓部分开姓始祖

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据《中华邹氏南阳堂谱》记载: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邹姓迁徙传播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鄂、湘、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邹姓 分布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50万,增长了近12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邹姓 起源

邹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邹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邹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邹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邹氏宗谱“”邹氏源于轩辕,舜赐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侠后裔数百年,为主要来源,约占邹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邹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邹姓部分开姓始祖

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据《中华邹氏南阳堂谱》记载: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邹姓迁徙传播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鄂、湘、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邹姓 分布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50万,增长了近12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

家谱,所有华夏、邹氏儿女的精神故乡。

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

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我们的根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了先人?


我们的根,纪录在家谱中,

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

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

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自古邹氏家规家训、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家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一个“文化结”。从世界文化发展衰落的情况看,唯有中华文化的发展延绵不断,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根本因素取决于中华主流文化精神特质的科学与优秀,这些不同性质、不同系统的优秀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结”。


这些“文化结”是坚固的文化精神壁垒,在一般情况下,不仅有抵御外部不良文化的侵袭,而且对外来优秀文化有极大的亲和力与融合力。


最大的“文化结”是儒家文化,其次是道家文化,再次是佛家文化。家谱与家族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结”,对于团结族人,协助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的统一依赖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依赖于各个家族的团结,各家族的团结依赖于各家族成员内部的凝集团结。


所以,家族的团结是国家统一团结的基础的,民族的团结建立在家族团结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历史上,国亡而民族不亡而后获得生机的实例非只一二。而民族不亡的根基在于家族不亡。所以,编修家谱,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命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非常遗憾的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千上万的家谱毁于文革,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人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创。


中华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历经磨难,内战、外侮,改朝换代,仍然没有被摧毁。而在“文革”中,中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中国家谱文化,更是经受了一场“红色革命”,“传家宝”当成“下脚料”,许多家谱、祖宗画像、祠堂等文物被红卫兵烧的烧,砸的砸,不少地方荡然无存,不少百姓已经寻根无门。


在当时还好有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孝子贤孙,冒着被关、被杀的危险,将许多家谱和文物秘密保存下来。使得中华家谱文化,能够“不绝如缕”,一脉相承。



文革对家谱、文物毁灭是惨重的,但最为严重的还是将许多错误的观念当成了先进的革命传统在延续,文革已经结束将近40年,不少领导和群众仍把重修家谱当成“封建”行为,加以阻止和打击。


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仍以为重修家谱是“封建思想”,不敢公开支持,有的甚至还出面反对。错误观念延续是最具危险性的,我们要对家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支持全国如火如荼的重修家谱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华大地出现了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拨乱反正”,先是从海外到海内,由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家谱编修出版接二连三,姓氏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各地宗亲活动不计其数且规模起来越大。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汇聚邹氏宗亲,寻宗寻祖寻辈!

传承家族文化,请您分享转发!



后来你成为牧民 赶来云海繁星

脚旁驮岁月的白驹

将漫生春草嚼咀

当你站于隆冬爱河边 俯身朝下望去

有人破冰做你 一生倒影

你会凝视他 如同另个自己

直到你的热泪都化作潮汐 爱即永恒汛期

最终你所历风雪 开遍梅花鹿背脊

落日坠成腕上胎记

来世便凭此再遇

当你仍是虔诚滋养着 参天铁树的泥

有人做撼动你 一生马蹄

你会信奉他 如同整个奇迹

直到悬河千言汇入那句——

“爱你是我的壮举。”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家谱

邹姓 起源

邹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邹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邹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邹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邹氏宗谱“”邹氏源于轩辕,舜赐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侠后裔数百年,为主要来源,约占邹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邹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邹姓部分开姓始祖

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据《中华邹氏南阳堂谱》记载: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邹姓迁徙传播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鄂、湘、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邹姓 分布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50万,增长了近12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邹姓 起源

邹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邹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邹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邹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邹氏宗谱“”邹氏源于轩辕,舜赐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侠后裔数百年,为主要来源,约占邹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邹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邹姓部分开姓始祖

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据《中华邹氏南阳堂谱》记载: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邹姓迁徙传播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鄂、湘、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邹姓 分布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50万,增长了近12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

家谱,所有华夏、邹氏儿女的精神故乡。

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

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我们的根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了先人?


我们的根,纪录在家谱中,

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

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

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自古邹氏家规家训、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家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一个“文化结”。从世界文化发展衰落的情况看,唯有中华文化的发展延绵不断,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根本因素取决于中华主流文化精神特质的科学与优秀,这些不同性质、不同系统的优秀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结”。


这些“文化结”是坚固的文化精神壁垒,在一般情况下,不仅有抵御外部不良文化的侵袭,而且对外来优秀文化有极大的亲和力与融合力。


最大的“文化结”是儒家文化,其次是道家文化,再次是佛家文化。家谱与家族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结”,对于团结族人,协助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的统一依赖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依赖于各个家族的团结,各家族的团结依赖于各家族成员内部的凝集团结。


所以,家族的团结是国家统一团结的基础的,民族的团结建立在家族团结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历史上,国亡而民族不亡而后获得生机的实例非只一二。而民族不亡的根基在于家族不亡。所以,编修家谱,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命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非常遗憾的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千上万的家谱毁于文革,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人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创。


中华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历经磨难,内战、外侮,改朝换代,仍然没有被摧毁。而在“文革”中,中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中国家谱文化,更是经受了一场“红色革命”,“传家宝”当成“下脚料”,许多家谱、祖宗画像、祠堂等文物被红卫兵烧的烧,砸的砸,不少地方荡然无存,不少百姓已经寻根无门。


在当时还好有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孝子贤孙,冒着被关、被杀的危险,将许多家谱和文物秘密保存下来。使得中华家谱文化,能够“不绝如缕”,一脉相承。



文革对家谱、文物毁灭是惨重的,但最为严重的还是将许多错误的观念当成了先进的革命传统在延续,文革已经结束将近40年,不少领导和群众仍把重修家谱当成“封建”行为,加以阻止和打击。


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仍以为重修家谱是“封建思想”,不敢公开支持,有的甚至还出面反对。错误观念延续是最具危险性的,我们要对家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支持全国如火如荼的重修家谱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华大地出现了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拨乱反正”,先是从海外到海内,由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家谱编修出版接二连三,姓氏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各地宗亲活动不计其数且规模起来越大。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汇聚邹氏宗亲,寻宗寻祖寻辈!

传承家族文化,请您分享转发!



后来你成为牧民 赶来云海繁星

脚旁驮岁月的白驹

将漫生春草嚼咀

当你站于隆冬爱河边 俯身朝下望去

有人破冰做你 一生倒影

你会凝视他 如同另个自己

直到你的热泪都化作潮汐 爱即永恒汛期

最终你所历风雪 开遍梅花鹿背脊

落日坠成腕上胎记

来世便凭此再遇

当你仍是虔诚滋养着 参天铁树的泥

有人做撼动你 一生马蹄

你会信奉他 如同整个奇迹

直到悬河千言汇入那句——

“爱你是我的壮举。”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 

邹氏a天下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邹氏资讯、 家风家训、字辈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