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源起于邹氏的古老县城之一

文摘   2025-01-06 19:30   广东  

邹氏·文化



来源:刘青博 天南地北滨州人 

原标题:邹平,古称梁邹?这事咱得唠唠


邹平:源起于邹氏的最古老县城之一

邹平的城市地标是黄山。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过去,山在城外,城在山北;而现在,山在城中,城在山下。

(1905年的邹平县城门)

邹平因何得名?这还要从先民的图腾和封国说起。

山东一带,是古代东夷人的发源地。东夷人有很多部落,其中一支叫“有虞氏”,以“驺虞”为图腾。驺虞,是神话传说中的仁兽。《说文》注解说:“驺虞,白虎黑,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后来,有虞氏就以图腾为族名,因“驺”通“邹”,被称为“邹氏”。
夏朝,封大舜的姚氏后裔,即有虞氏之后为“邹侯”,在孙镇建“邹侯国”,属青州。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功臣武虎为“梁邹侯”,传四世而国除,黄山西北安家村1956年之前有邹侯墓。
西汉时期,邹平一带设立邹平、梁邹、东邹、朝阳、菅县、高苑、於陵七县。其中,有三县均与“邹”有关。这,就是驺虞图腾、邹氏、邹侯国、梁邹侯国一脉传承的历史基因。
邹平,从西汉设县到今天,时间跨度2100余年,县治六次大迁移:孙镇、古王台、孙镇、旧口、山北老城、山南新城。这,就是邹平城的历史足迹!
邹平,890年前仅是宋金动荡的历史风云中草创的一座小城,此后格局未曾大改。新中国成立后,城区从城内发展到城外。世纪之交,邹平又从一个旧城区发展为现在的三个新城区。这,就是邹平城的历史足迹!
黄山,构筑了邹平城的脊梁。正是这并不伟岸的山峰,才使得邹平有起有伏,在柔情似水的城市风貌中,增添了几分阳刚之美。作为城市中间的制高点,黄山是俯瞰全城的绝佳位置。从山巅南望,邹平新城的壮阔画卷赫然入目。转身向东,那里是支撑起邹平综合实力“百强县”的高新工业园区,彰显着邹平人的底气和自信。举目北眺,老城风貌尽收眼底,那里,不仅聚集着最繁华的商业区,还蕴藏着邹平的历史基因。

(黄山构筑了邹平城的脊梁)

在清初山水诗人张实居的眼里,邹平有另一番令人向往的景致:“青山绿水绕孤城,山是长白水小清。驿路东西五十里,行人日傍山水行。”那么,山水之间的这座美丽小城,又肇建于何时?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身份信息,各版本的旧县志竟语焉不详。还是老文史工作者王红先生,一番钩沉考证之后,在《解读邹平丛稿》中为我们揭示了谜底:县城始建于宋建炎二年,即1128年。现址的邹平城,是金人灭掉北宋之后才异地新建的。至2020年,是邹平建城892周年。
问题是:邹平自西汉初年设县,到邹平建城的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邹平城又在哪里?答案是:有过迁移,而且是四次!
据史料记载,邹平在西汉置县,县城在今天的孙镇;经过820年左右,到619年(唐武德二年),第一次迁移到赵台城(九户古王台村)。但是,时间不长,六年之后第二次迁移,又迁回孙镇。380年后,到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第三次迁移,迁到现在的韩店镇旧口村。123年之后,到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第四次迁移,又从旧口迁到黄山北麓。至于因何如此频繁迁徙,因朝代更迭,政局多变,史料不足,后人已无从做缜密的历史解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明清时期,邹平城是远近闻名的“石头城”,这源于两次重建:一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李瑞改土垣为石墙;二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县裘鹏伐石重建,进一步加固。
1956年3月,长山县撤并到邹平县。1958年11月,齐东县又并入邹平县,这是邹平建置的历史转折。由此,三县合一,县域面积扩大近三倍。1970年,县直机关由老城迁到城外的黄山二路,这是县治的第五次搬迁。2005年,县直机关从山北迁至山南,则是历史上的第六次迁移。这多多少少给邹氏后裔寻根造成了困难。

(从黄山俯瞰邹平县城)

目前的新城三面环山,只有东面一马平川。如此独特的地理格局,暗合了传统文化中“紫气东来”的说法。黄山形胜,从南面看,犹如半环形的巨型天然座椅,政务大楼恰处正中位置。然而,三面环山,必成封闭之势,但一条贯通东西的济青高速公路,又成为打破封闭的大道通衢。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这样介绍:“邹平,古称梁邹。”抱歉,这个说法有问题!
原因很明显。西汉设县时,邹平是邹平,梁邹是梁邹,这是并立的两个县。只不过,当时以古济水为界,邹平在北,县治在孙镇;梁邹在南,县治在韩店旧口。梁邹县的历史不长,仅有六百多年。公元467年,北魏鲜卑人攻陷城池,梁邹县从此消失,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1004年,邹平县治的第三次迁移,从孙镇到旧口,实际是迁入了梁邹故城。因此,“邹平古称梁邹”,仅是指地理概念而言,并非县治沿革的历史概念。
邹平起源于邹氏,经历2000多年的历史洗礼,早已不再是曾经属于邹氏的邹平,城里姓氏也越来越多,唯有名称依然坚挺----邹平!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 

邹氏a天下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邹氏资讯、 家风家训、字辈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