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 新宿住友大厦改造:私有空间公共化
学术
文化
2024-11-01 16:32
北京
“设计点评”栏目是本刊新开辟的栏目。理论能引领设计,但是不能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现实的设计就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开辟本栏目的目的就是针对实际项目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本文摘自《新宿住友大厦改造:私有空间公共化》,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24年10月刊,总第231期P154-155。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引用格式:新宿住友大厦改造:私有空间公共化[J]. 建筑师,2024(05):154-155.
设计:日建设计、大成建设
地点:日本东京都新宿区
时间:2020年
规模:180195㎡
新宿住友大厦是住友不动产公司总部。该大厦位于西新宿商务核心区,距离JR新宿站有8分钟的步行距离,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都厅舍(1990年建成)与之相邻(图1)。该大厦建成于1974年,是日本首栋超过200m的超高层建筑,因其塔楼平面是三角形而被称为“三角大厦”。2017年,作为西新宿地区再开发计划的一部分,住友大厦开始改造。改造工程历时3年,于2020年竣工。改造后,46岁的住友大厦又焕发了青春,成了该地区第一个可持续城市更新的范例。2023年,改造工程荣获第49届东京建筑奖会长奖。
改造工程主要包括:1)塔楼主体结构减震加固;2)增设电梯、自动扶梯;3)增设油箱,更新发电机设备;4)增强防灾能力;5)以步行系统连接周边道路高差,实现无障碍化;6)部分空间功能调整(图2、图3)。整个改造工程需要在不间断使用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很多措施都需要突破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技术限制,难度可想而知。业主联合设计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研究、论证,花了近20年时间终于制定出可行的改造方案,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改造工程最显著的部分,是在塔楼脚下增加了一个多面体玻璃大屋顶。这个大屋顶长140m,宽90m,最高处25m,几乎覆盖了整个场地,从空中看,仿佛给塔楼穿了个玻璃裙子(图4)。大屋顶下的无柱空间被称为“三角广场”,是个全天候开放的多功能中庭空间,最多可容纳2000人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可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灾害发生时可安置2850人栖身。与此同时,结合三角广场的设置,塔楼底部引入了更多商店和餐厅,为广场提供行为支持;广场地下原有的用于举办国际会议的“新宿住友大厅”也进行了重建,空间高达6m,面积也比原来扩大了3倍。改造后的新宿住友大厦,无论功能还是性能,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可谓脱胎换骨(图5)。新宿住友大厦改造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通过引入POPS的概念,改善并重新定义了高层建筑和城市的关系。POPS是“私有公共空间”(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的缩写。这个概念源于美国1961年的区划法,是一种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手段,即通过容积率奖励,鼓励开发商在私有地块上投资建设公共空间。有别于公共投资的公共空间,POPS通常规模不大,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有力补充,也是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体现。在我国,与POPS类似的概念叫“配建公共空间”,但由于相应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现实中这种空间并不常见。新宿住友大厦改造工程对于中国当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有所启示。通常,高层塔楼在城市中普遍存在“孤岛效应”,与城市空间关系疏离,如同改造前的新宿住友大厦一样。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高层建筑顶部是设计的要点,因其独特造型有助于建筑个性的表现,而底部的设计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又由于消防、地面停车指标、绿地率等一系列法规的共同作用,高层建筑场地设计要素极其复杂,各种设备、环绕消防车道、客货交通、地下车库坡道争抢地面空间,致使临街界面对行人不甚友好。新宿住友大厦改造案例表明,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其实是有解的,我们的城市更新还有很大潜力。而想要挖掘出这些潜力,除了观念需要更新外,有些陈旧的规则必须突破,否则城市更新就会沦为化妆整容术,只能做表面化的修修补补,浪费了改善功能、优化性能、提升价值真正机会。(本文节选自《新宿住友大厦改造:私有空间公共化》,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24年10月刊,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